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四论”※

2010-08-15 00:51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学位导向

黄 蕾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四论”※

黄 蕾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高等职业教育不姓“专”,而是姓“高”名“职业”;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筐,高招中剩下来的全往里装,而是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的主流教育;“就业向导”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利,更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是所有高等教育的共性,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导向”是技能,是各具特色的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终局性教育;末位教育;职业学位

高职教育究竟为何物?高职教育究竟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性?值得社会深思,值得理论界研究。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已开过几次,职业教育已引起广泛关注,但职业教育的声誉不是很好,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是太高,难道是职业教育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吗?不是。而是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跟不上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是职业教育的地位尚未从制度上、利益上得到根本确立;而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因此,厘清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至关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姓氏”论

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教育呢?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如何定位呢?必须从它的“姓氏”入手顺藤摸瓜,便可以对这些问题一目了然。

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业”。“高”姓表现它在教育的层次上是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之后实施的专门教育。完整的高等教育是“专、本、硕、博”四个层次,最基本的是“专、本、硕”三个层次。非高职类的普通高等教育有“专、本、硕、博”四个完整的层次,高等成人教育亦有“专、本、硕、博”四个完整的层次,唯独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没有“专、本、硕、博”四个完整的层次,而且也没有“专、本、硕”三个基本的层次,仅有专科一个层次,由此观之,高等职业教育尚未真正姓“高”,更确切点说,它在教育的层次上姓“专”。

“大专”成了高职教育一条不可逾越的“楚河汉界”,成了职业教育层次上的终极阶段,或曰颠峰,故有人将它称之为“断头”教育[1],即专科是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尽头。高职教育姓“专”的直接后果是报考公务员被拒之门外,下基层工作或挂职锻练被排斥在外,报考中小学老师也没有例外[2]。高职教育“认祖归宗”,真正姓“高”,方可使职业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在称谓上虽都有“职业技术学院”的后缀,高职教育虽有“职业”的名,但职业教育未自成体系。普通教育是一环导一环的链条教育,从学前教育一至到博士教育都是一根链条上环环相扣的教育,其体系完备,无懈可击。而职业教育则大相径庭,职业教育全是封闭的“铁环”教育,中职是一个独立的“环”,是一种终局性教育;高职也是一个独立的“环”,也是一种终局性教育;职业教育内部没有沟通与衔接,是一个割裂开来的阶段式教育,不是完整的、相互贯通的教育,很难说它们是同一个“家族”的教育,很难说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大系统链条上的教育,高职教育有“职业技术学院”之名,而无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化”之实。

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业”说到底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现“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完整性,越过专科的鸿沟,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专、本、硕”三个基本层次的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现“职业”的属性,与中等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建立起畅通的渠道,使中职教育、企业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增加一个发展的空间,增加一个学习提升的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论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蓝,而人才是多样的。社会人才有两大类:一大类为学术型人才,另一大类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细分为三种:其一,工程型人才;其二,技术型人才;其三,技能型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由不同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同类型之间的高等教育有一个比例协调的结构,不能厚此失彼,不能比例失调。目前的高等教育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轻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的例证是我国的博士生数量2007年就已居世界第一位。美国高校逾4000所,但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253所,约占高校数的6%;我国高校2000余所,而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365所[3],占高校数的18%左右,这一比例为美国的3倍。相反,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高职在校生数远低于美国,要将中国人口大国蜕变为人才大国的关键是改变目前高等教育精英不“精”,大众不“大”的状况,使学术型人才培养走“精英化”的道路,技能型人才培养走“大众化”乃至于“普及化”的道路,调整学术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由学术型人才主导高等教育向应用型人才主导高等教育转变,使高等教育从两个方面转向协调发展的轨道。一方面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比例,使社会人才类型之间的数量规模之比为 1:20:40[4],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1:20:40。缩小学术型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是调整高等教育学位结构的比例,体现职业学位的主导地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两种矛盾的状况同时存在:一端是硕士竞聘卖猪肉的岗位,大本生争当洗脚工,天津市2008、2009两年有5000名大本及以上学历者考技校“回炉”[5],另一端是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各类数控机床操作工短缺60多万人[6],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高等教育的学位结构出了偏差,说明学术学位产能过剩,职业学位严重不足。如我国硕士学位中90%以上为学术学位,只有不到10%为职业学位[7],高等职业教育没有职业学位授予权,甚至连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与发放权都没有,徒有“职业技术学院”的虚名,而无职业“凭证”的实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意味职业学位应成为学位制度中的主流,在硕士学位中应占80%以上的比例,在学士学位中应占90%的比重,否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重。

三、高等职业教育“分流”论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姓氏”论、“协调”论,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同学术型高等教育、工程型高等教育、技术型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的、并行不悖的高等教育类型。然而,在制度上、既成事实上给人们留下的烙印是职业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末位教育。众所周知,普通高中不收的进中职,高考生中一本、二本、三本录取后的“剩男”、“剩女”进高职,职业教育成了一个“筐”,职业教育成了底层教育[8]、低层教育。这种现状,既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有一段距离。这说明职业教育的观念出了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出了问题,须尽快扭转与纠正。

考生没有三、六、九等之分,高等教育也没有头等舱、二等舱、末等舱之别。高等教育各类型之间的竞争应是平等的,学生选择教育类型应是自由的,但现实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无法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在招生问题上平等竞争,在这种等级森严的高招体制下,高分生不选择北大、清华而选择读高职,不选择学术型大学而选择技能型高职,社会一定会普遍认为此生及其家长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神精有毛病,或是有难言之隐,总之会引起喧然大波。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能进哈佛的学生弃哈佛而读社区大学,绝不会引起大惊小怪,更不会招来异样的目光,这只不过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选择自由而已。

还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的本来面目,改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去掉职业教育是“末流”教育的社会阴影,树立起职业教育是“分流”教育的观念,建立起“分流”教育的体制,不仅会迎来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会迎来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分流”的实质是中招、高招变等级录取制为并列录取制,在高招中既要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权[9],又要使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型院校同批次招生,或曰并行招生,从制度上彻底改变高职教育是“末位”教育的形象,高职教育、职业教育一定会走向良性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

四、高等职业教育“导向”论

从一般意义上讲,全日制学历教育都有两条或曰两种选择通道:一条是升造——继续学习;一条是就业——进入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从严格意义上讲,虽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之说,但全日制学历教育最终是九九归一,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输送人才。从这点讲,全日制学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理应以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己任,理应以就业为导向,可见,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论),是高等教育甚至是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一个通用概念,是高等教育“导向”一般,由此出发就不难理解世界上很多国家从小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自已的人生规划,就开始了职业兴趣的培养、未来目标的锁定。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论)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有概念,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导向”特殊。相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专利会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其一,高职教育只有一条出路——就业,高职生只有一条选择——就业,这显然是高职教育是终局性教育的延伸、或必然结果。高职教育终止于大专教育,若高职生要想不终结于大专学历,那唯一的途径是通过自考或报考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深造,这显然是对高职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其他大学生有直通车读学士、硕士,直至博士,甚至学士后硕博连读,唯独高职生排斥在外,可以看成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歧视现象。其二,非高职类高等教育迷失方向,出现困惑。高等教育界出现的三种状况足以说明这一点,一是“学院”改“大学”之风禁而不止;二是申请硕士点、特别是博士点的欲望强烈;三是大学生、硕士生、更有博士生就业压力增大。非高职类高等教育十分看重高等教育“升格”,甚至以“升格”为导向,而忽视了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就业导向。其三,高等院校的特色、“个性”丧失。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先生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的大学:没有特色几乎成了共同的“特色”[1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很重要的一点是各高校忽视了高等教育“导向”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导向”的特色性,表现为高校的“个性”。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走向岗位——就业,创造财富回报社会,但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必须有一个载体、桥梁,高等教育通往就业的载体就是“导向”,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载本、导向是“学术”,不同学术型高校的“学术”是五彩缤纷的;工程型高等教育的载本、导向是“工程”,不同工程型高校的“工程”是绚丽多姿的;技术型高等教育的载体、导向是“技术”,不同技术型高校的“技术”是竞相争艳的;技能型高等教育的载体、导向是“技能”,不同技能型高校的“技能”是一比高下的,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院校的“导向”。在高等教育生态圈中,各高校追求的目标,各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导向应该是特色,高职教育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业”,是一种以技能传授为导向,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主流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离开了高等职业教育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的完整性,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的协调性。

[1]石伟平.职业教育“线路图”亟待重新调整[N].教育文摘周报,2009-08-26(6)

[2]杨福.中外职业教育观之差异[N].教育文摘周报,2009-08-19(6)

[3]史中兴.博士贬值[J],新智慧(合订本),2009(10)P79

[4]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上)——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EB/OL].CSDN首页,2006-11-15,新浪Blog.

[5]文凭遭遇职业技挑战5000名大学生技校“回炉”[EB/OL].人民网,2009-09-12

[6]李文中.“2+1”模式下的课程与评价方法改革探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7]我国硕士教育实现历史性转型 [N].教育文摘周报,2009-06-10(4).

[8]周大平.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根由何在?[N].教育文摘周报,2009-08-08(6).

[9]高职的平等竞争地位确立了吗?[N].教育文摘周报,2009-08-05(6).

[10]张显峰.谁扼杀了中国大学的“个性”[N].教育文摘周报,2009-09-30(11).

[11]研究生回炉上保姆技校说明了什么 [N].教育文摘周报,2009-09-16(6).

责任编校:徐 晓

G710

A

1009-2277(2010)04-0063-03

武汉市教育局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9022)。

2010-07-08

黄 蕾(1973-),女,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商贸学院副教授,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及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技能型学位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偏向”不是好导向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