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萍芳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及其培养途径
丁萍芳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团队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录用人才的重要指标。但当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表现出集体观念淡薄、同学之间不能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包容、参加集体活动(包括课内外活动)表现不积极、遵守集体规范的意识欠缺、重个人发展轻社会合作倾向蔓延等各种问题,反映出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对大学生成才形成负面影响。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缺乏团队精神、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课脱离学生需求。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行为管理、日常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引导与锤炼,以帮助其早日养成良好素质,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事业上的成功。
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养成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能否培养出既有渊博知识,又有超强的动手能力;既有独立工作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团队精神是大学生顺利成才应具有的重要素质,而当前大学生团队精神却表现出普遍缺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负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择业,影响着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根据相关方面的调查,当前大学生团队精神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看问题只从自我出发,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对集体的共同目标缺少深刻认识;二是在处理事情时,忽视他人、集体的利益,不愿为集体的事情操心出力,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致使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一是过分强调竞争,把金钱物质利益看得过重,不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二是人际交往中功利性较强,忽视合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三是人情关系过于淡漠,有时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一是参加学校(含班集体)组织的集体活动不积极,想方设法“溜号”;二是课堂小组讨论不踊跃;三是在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中不活跃等等。
在集体中,较多学生做不到令行禁止,不能遵守集体的组织原则、纪律原则及各种规章制度。
大多学生比较注意自主性,张扬个性,喜欢我行我素,习惯于自己奋斗,缺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负责态度。
1.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当代大学生一直成长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充满了竞争,而缺乏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等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特别注重尖子生的培养,而这些尖子生往往擅长个人独立学习,老师们也重视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学习辅导,却往往忽视了对这些尖子生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欠缺,导致大学生团队精神先天不足。
2.大学集体主义、团结协作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空洞说教,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习惯。
3.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以“个人主义”、“个人奋斗”及“自我实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西方思潮和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使部分大学生受到影响甚至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中融入了不少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凡事必须对自己有利才做,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甚至有部分学生做出损害社会、集体利益的行为。
4.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充满了竞争。学生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下,在对待竞争与合作的问题上,往往过多强调和倚重竞争,轻视合作,忽视了合作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中的双赢等等。
5.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等家庭成员较多的关爱,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使得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膨胀,只注意自己的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存在,只讲索取,不愿付出,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导致同学之间团结不够,纪律观念不强,个人主义至上,造成不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有的同学还把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与竞争原则盲目扩大化,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上不注意感情的培养,轻义重利,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交往关系上过于功利化。
6.大学期间在竞选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演讲比赛、实习机会等方面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形成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被淡化了。相当多的大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够,使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科技大赛等活动组织的难度增大。
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忽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对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大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仍然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课程考核往往也是看重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被老师们所忽视了;大学奖学金评价标准也严重地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违背了大学设置奖学金的初衷——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对大学生的激励手段和方式往往只重视个人奖励,而轻视集体奖励,造成学生淡化合作意识,缺乏沟通技能和团队精神。
目前,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比较突出政治,以纯粹的社会主义精神来建构学生的主导价值,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基本上不能实现服务学生的功能,呈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造成教育的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在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了众多干巴巴的说教内容,导致大学生对集体主义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不利于形成团队竞争力的状况。
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会与生俱来,而是逐渐形成的。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高校的职责和重要使命,应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可从以下途径着手。
1.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增加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大学生明白未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中越来越需要他人的支持和配合,优秀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使其了解“微软”、“雅虎”等优秀企业都是从团队创业起步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例如“百事”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曾在某次招聘会上表示,“每年来公司应聘的毕业生包括不少硕士和博士生,但文凭始终不是录用最关键的因素,我们最看重的是员工的团队精神,因为团队精神中包含着沟通能力和影响力,团队精神的强弱标志着员工是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又如“北京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在招聘时就十分注意招聘对象的潜在素质与协作技能:如果两个应聘者具有相同的研究成果,一个是独立完成的,另一个是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实验室更倾向于后一位应聘者,因为他经受过团队合作的考验,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使学生明白竞争需要合作,合作支持竞争,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仅看重个人能力,而且还看重人与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老师要教育大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会宽容和善解人意;要鞭策大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既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又竭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会赏识和赞美集体成员的绩效。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推荐《公关小姐》、《亮剑》、《潜伏》这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等,让他们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感受团队精神的魅力。
3.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分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作业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巨大作用。
在行为管理中通过团队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修养及团队自我管理能力。
1.加强班级建设,将团队精神内化。学生班级是学校组织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抓好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树立自信。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从集体中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2.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与群体意识密切相关,积极引导社团活动,有助于强化群体意识。大学常见的学生社团有各种各样学术研究会、文学社诗社、演讲协会、武术协会、合唱团等等,这些社团多是大学生们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因而利用学生社团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强化群体意识,是养成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
团队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互助精神,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互助活动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内涵,从而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大学校园中,一项集体活动从发起到结束的过程,往往是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得以经常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关心,在交往中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在这种团队活动中,在团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下,大学生的纪律与规范意识得到加强,在点点滴滴的行为中蕴育和凝聚着团队精神。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学习、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准确地认识和估价自己,角色期望值过高。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他们较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需要什么、拒绝什么,使大学生已有的正确观念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又能得到善意的批评和指正,促使学生自觉而有意地适应社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在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需要以及现代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同时,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弥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团队精神教育之不足;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实地调研、撰写实践报告等任务的完成均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群体情感,深刻认识到竞争与合作并非简单的对立,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从而培养他们在竞争中保持合作,在合作中促进良性竞争这一更高层次的视野和胸襟。
[1]林剑.论人的荣誉感的道德价值[J].江汉论坛,2005,(12):68.
[2]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06,(5):107.
[3]刘念,李茵莱.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225.
G641
A
1009-2277(2010)05-0080-03
2010-06-21
丁萍芳(1962—),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会展经济。
责任编校: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