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

2010-09-15 04:00徐佳丽朱现平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问卷

徐佳丽 朱现平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武汉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

徐佳丽 朱现平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武汉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课题组”对武汉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开展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就业行为积极,学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识逐渐增强,选择创业时机更趋理性。

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根据武汉市委政府研究室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关于武汉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研究的调研方案,2009年5月,“武汉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课题组”对武汉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开展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思考与建议,为政府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发出问卷1100份,收到反馈问卷1027份,经过审查与核实,有效问卷1014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市属高校高年级大学生,其中本科生844人、专科生183人、男生489人、女生525人,占2009届毕业生总数的20%。

二、问卷材料及调查设计

本次市属高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为自编调查问卷。问卷题目的设计来源于市属高校就业管理职能部门,由课题组根据当前就业工作实际设计出相应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就业(职业)指导、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政府就业政策等五个方面。问卷在形式上,均采用了以“客观题型”为主,“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不给被调查个体或单位增加很大的工作量,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

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普遍意义,在样本的选择上,针对毕业生的调查涵盖了学校毕业生所有专业,十大学科门类。调查前先向被调查毕业生所属的院系阐述了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并取得了院系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然后再将院系的毕业班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最后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问卷发放,并向调查对象阐明调查的意义、方法,介绍量表的内容和填写要求。问卷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并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交回。所有问卷资料全部输入电脑,通过统计软件工具SPSS、Excel等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问卷采用匿名形式,所得数据将纯粹用于学术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市属高校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

武汉市属高校大学生81.8%来自中部地区,9.4%、5.3%的学生分别来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由于市属高校大学生大多来源城市及远城区,其父母的学历较高,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达到74.1%。

被调研的市属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较广,涉及10大学科的众多专业,专业人数较多的为工、文、理、经、管等学科,其中以工学、文学、理学、经济学专业学生分别占24.65%、23.27%、12.92%和10.26%。

(二)对就业指导的信息反馈

近年来,市属高校的就业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是在校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学生就业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学校非常重视就业网站和宣传栏的建设和维护,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了解到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同时学校联系众多的用人单位到校园招聘,及时地给学生传递就业信息。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除学校外,学生更多的是依靠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布的就业信息,通过家长、亲戚、同学等社会关系获得的信息,这也是与学生生源来自城市(镇),关系网和信息面较大有一定关系。动员各方面力量解决就业问题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就业本来就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而对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这些数据更加表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仅依靠自身力量寻找一份较为合适的工作实在困难,这应当引起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较多学生在提供就业需求信息、求职招聘技巧的指导、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提供就业实践的机会、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推荐毕业生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就业等方面,希望得到学校更多的帮助(见表1)。但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学校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收集信息、分析判断、寻找机会等能力。

表1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和建议

(三)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就业层次及薪水的预期。任何一位在校大学生在进入毕业阶段时都会有一个择业期望。择业期望影响着毕业生的自我定位及求职的方法和态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通过其择业期望体现出来。调查显示,学生在“毕业以后打算”中选择“就业”占46.9%,“深造”占32.9%,另有12.3%的同学选择“创业”(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期望普遍提高,仍有较多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考研热”较前几年有所下降,尤其可喜的是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创业,这与近年来学校创业教育和政府扶持政策密切相关。

图1 毕业以后打算的意愿

2009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学生总体心态还是平稳的,态度是积极的,自信和一般态度的占80%以上,仅13%的表现悲观(表2)。这种心态与学生自身的求职前准确定位有关,从表中可知,求职前对自己准确的定位和对就业的总体态度的相关系数 r=0.115,显著性水平为 0.000(2-tailed),因此求职前对自己准确的定位和对就业的总体态度的相关性十分显著。

表2 对就业的总体态度

从学生职业选择与专业的关系上看,除部分学生强调“应该专业对口,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占调查人数的21.8%;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以工作为重,“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可以不考虑专业对口,只要工作合适就行”、“可以放弃专业”的分别占到48.0%、27.3%和1.95%。这说明学生在择业方面不再过分苛求专业对口,学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普遍。

(四)对创业教育的信息反馈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当前,虽然已经有不少毕业生加入到创业者的行列,但更多的学生认为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谨慎,避免高风险,很少有人会尝试加入创业团队,甚至很多人会觉得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去小公司,才会考虑去创业。因此,就大环境来说,创业的氛围还比较欠缺,需要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创业,尽可能多地了解创业。在“毕业后想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吗?”的调查中,想过并正在为之准备的仅为8.4%,想先就业等有条件再创业的却高达43.7%(见图2)。这也表明,当前创业难度很大,但潜力也是很大。调查也显示学校的创业课程或培训、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政策的了解与毕业生自身创业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表3-5)。

图2 毕业后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业

表3 创业课程或培训与自身创业能力关系

表4 自身创业能力与学校创业实践的关系

表5 自身创业能力与了解创业政策的关系

在创业实践活动或竞赛、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毕业后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上面可以看出,在固定了“所在大学开展了创业实践活动或竞赛、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想过毕业后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业”三个变量后,对自身创业能力评价与所在大学开设了创业课程或培训的偏相关系数r=0.135,p<0.01,说明所在大学开设创业课程或培训与对自身创业能力评价有着非常显著的直线相关(表6)。

表6 创业实践活动或竞赛、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毕业后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关系

(五)对政府就业政策的了解

近年以来,为帮助大学生渡过难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多措并举为高校毕业生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问卷调查中,我们特别增加了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了解的内容,列举了中央、湖北省、武汉市今年下发的部分与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文件,通过统计,发现每份文件阅读过的人数,最多占35.1%,最少的仅占14.3%,阅读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和报纸等新闻媒体。而绝大多数学生未阅读过,甚至不知晓,通过对部分学生的了解,一是学生自己对就业新政的关心不多,二是学校缺少及时对政策的宣讲以及落实措施的出台。因此,在“您认为今年就业政策对自己求职的影响”选择中,认为影响非常大的只占20.7%,大多数认为“一般”、“无所谓”(见图 3)。

图3 2009年就业政策对自己求职的影响

此外,在选择“到村任职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到基层就业的途径中,学生普遍选择不高,均未超过半数。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基层就业认识比较清晰,而对赴西部工作的认识明显不够,对大学生农村支教计划的认识在观念上有所转变,尽管基层及农村经济欠发达,政府所能提供的外部环境、单位提供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与大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对毕业生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来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就业行为积极,学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识逐渐增强,选择创业时机更趋理性。

“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700多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较之“十五”期间的1090万人将增加1600多万人,增幅近150%,每年净增70-100万大学毕业生。2008年是湖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为42.23万,毕业生人数居全国前列。这些数据表明,今后大学生就业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直接关乎着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湖北是我国高教大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一)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健全各级社会保障系统

依靠全社会的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社会体系。目前全国各省、市都纷纷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如《辽宁省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规定》于2009年7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共38条,设定了16项制度和机制,涉及公平就业、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扶持大学生创业、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就业状况预警、就业协议签订等大学生就业的各个方面,在确定政府部门职责、规范就业市场管理、明确高校职责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福建省近年起,每年招募30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服务期1至2年。服务期满后,报考福建省国家公务员者,将给予适当加分奖励。贵州省取消了用人制度上的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创办企业时工商、税收等方面享受政策优惠和扶持。

(二)建立区域性就业机制,提高地方就业服务水平

作为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区域,武汉市属高校应尽快实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项目建设,一是建立大学生自主创新中心,提供职业锻炼平台。二是建立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推动高教教学改革。三是建立区域性高校就业组团联盟。通过项目建设,使高校在教育教学、科研、招生等诸方面资源信息共享。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以组团联盟的方式开展,形成合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和市场开发体系,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一个区域的高校就业工作如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整合,市场开发体系和服务体系保持一致,不但能够使高校在用人单位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还能够大大节约毕业生的求职成本,减少毕业生尤其是贫困毕业生的经济负担,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对贫困毕业生就业的最大援助,因此建立区域性高校就业组团联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创新就业、创业教育,扩大就业全员化服务体系

高校应该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在就业指导方面,各市属高校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制定《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教育条例》,旨在为更好地开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之中,从机制上保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全过程实施。全程就业指导教育按照一、二、三、四年级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一年级主要开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二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能力,形成科学的就业观;三年级开展网络课程、就业沙龙、模拟招聘、技巧训练等实践活动,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体素质合理定位,在统一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就业能力训练;四年级以求职技巧指导、政策指导、毕业手续办理等为主要内容,指导毕业生求职、签约,提供信息服务。

在创业教育中,一是要拓展创业教育课程深度和广度。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更好的渗透与融合非常必要,应该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引入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同时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

构建大学生就业全员化服务体系,还可以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一是重视广大校友与就业基地人员这支校外队伍的支撑作用,二是激活学生及家长这支主体队伍的自身作用,三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心理辅导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等担任兼职就业指导师,对学生就业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坚定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调整优化市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各高校切实找准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武汉的产业转型升级换代,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从源头上解决市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增加在师资队伍、教材、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对办学历史较长、教学条件相对较好,但社会需求相对较小的传统专业,利用其原有优势,进行专业改造,逐渐调整为应用型专业。三是对一些招生和就业情况均不理想、办学条件一般的专业,通过暂停招生、隔年招生、减少招生、转向或合并、撤销等多种途径予以调整。四是在新专业的建设与申报方面,要认真分析学校办学条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考虑增设与地方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行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密切相关的应用性、服务性专业,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新增专业数量,保证新办专业的质量。

(五)打造立体化信息平台,开拓就业“双向对接”渠道

2006年11月,由教育部、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五部委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2008年又推出的“立体化平台”,依然由网络联盟主办,共有9个功能模块:专场招聘会、双选自助厅、招聘导航台、重点对接区、创业新天地、职业训练营、资讯直通车、服务立交桥、就业气象站。平台的基本定位是政府主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行业特色鲜明。省市也建立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站和平台,融信息服务、网络招聘、政策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突出了公共服务这个特点。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的发起单位和成员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推动各级人事与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与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用人单位可以了解毕业生生源信息,毕业生也可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招聘标准、就业政策,同时还可以在网上发布自荐信息。

而高校由于信息来源的局限,许多信息并不能及时和全面反映出来。因此,学校还必须加大力度,打造立体化的就业信息平台,通过建设多功能校园就业网,全面反映地方政府与学校有效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举措信息,全面跟踪大学生就业的动态信息,全方位公布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同时通过OA办公信息系统,及时向就业服务工作人员、教职工通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介绍促进就业的各项工作,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氛围。开拓新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对接’渠道,为广大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责任编校:徐 晓

F647

A

1009-2277(2010)05-0050-05

本文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规划资助课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地方政府、高校的职能和责任”(项目编号:[2010]069137)的主要研究成果。

2010-09-03

徐佳丽,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朱现平,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问卷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问卷网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问卷大调查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