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玲,张建辉
(武威卫生学校,甘肃 武威 733000)
在新教材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段 玲,张建辉
(武威卫生学校,甘肃 武威 733000)
新教材教学;学法指导;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对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是终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在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教学方法应该包括教法和学法,因此教学改革也必然是教与学的“双边改革”。倘若只有教法改革而学生的学法不改,或学法不能适应教法的改革,那么就会出现教与学不相适应的问题,就不可能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因此,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我校2003~2007年入校学生的中考成绩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科总分,中考成绩在5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招生总数的1.5%,300~499分的学生占22.5%,200~299分的学生占 53.0%,200分以下的学生占23.0%。同时招生分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为了解卫生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现状,探索卫生学校学生学习效率的特点,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在2007级护士班学生中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2.1 学习习惯不当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 没有学习计划的学生占55.4%、偶尔有学习计划的学生占22.3%,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安排比较随意,缺少对学习活动的自控能力。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占27.4%,有时睡觉的学生占65.0%;上课有聊天习惯的学生占16.3%,“只要有人和我说话,我就说”的学生占49.4%,这部分学生可以被认为没有聊天习惯,但属于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受环境影响而经常说话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的学生占14.5%;上课不做笔记和偶尔做笔记的学生占49.2%。以上5个方面的调查数据负面数字较大,说明卫校学生学习习惯上存在较严重问题。根据教学上的观察,有以上行为的学生在进入卫生学校学习时,已形成了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进校后想努力学习,有了很好的想法,但却做不到或做不好,原因就在于已形成的学习习惯制约了进步的幅度和学习效率。
1.2.2 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 (1)学习无计划;(2)不会科学利用时间;(3)不求甚解,死记硬背;(4)不能形成知识结构;(5)不会听课、不及时复习;(6)不会阅读;(7)抓不住重点和难点;(8)理论与实践脱离;(9)不善于科学用脑。
上述表现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中最常见。一个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总会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表现。了解了这些具体表现,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加以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的范围非常广泛。结合学生学习的现状,学习方法指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远大的目标能催人奋进、努力向上,但仅有远大的目标还不够,目标还应具体化、量化。
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有的学生知道计划的重要性,计划也订得很多,但总是执行不了,因此对学习的帮助不大,反而弄得自己丧失信心。怎样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呢?应该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学习计划要明确具体。(2)学习计划的制订要切合实际。(3)制订学习计划时要留有余地。(4)学习计划要及时调整。
时间有限,而学海无涯。如何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除了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外,还要学会科学运用时间,这是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生认为每天的时间就是用来上课、做作业、睡觉,无所谓运用不运用了。其实不然,面对相同的时间,善于运用的人,会有更多的收获。
一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1~2分钟,会有很大收获。中专学生可塑性强,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教师,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会终生受益。
二是读课本,将课本内容烂熟于心。一般人总认为语文、英语等书是要读的,其实其他学科的课本也是要读的。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因此有较多时间是在与书本打交道。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指导学生学习要特别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观念只有靠记忆才能在头脑中得到巩固、保持。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记忆,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提高学生识记的自觉性,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有意识记。明确识记目的和任务有助于提高识记的速度和正确性。学生要自觉主动地给自己提出学习和记忆的任务,而不是临阵磨枪,考前搞突击。(2)正确使用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增强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使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获取知识,应重视对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符合记忆规律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3)掌握记忆遗忘的规律,使学生科学地进行复习。
学习周期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环节,需要合理衔接,行止有序。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3种科学的学习步骤:(1)先预习后听课,这样学习目标明确,思维活动会有较好的“准备性”。教师一边讲课,学生就要一边有意识地记、有意识地背,强化记忆。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0%,一字不落的听也只能掌握50.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记有关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0%。(2)先复习后作业,实现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从而有效地巩固和转化知识。(3)先思考后发问,使思维进入最佳“愤”、“悱”境界,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
(1)学习方法指导需要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科学的方法。大多数学习方法不当现象的形成与教学过程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传授学习方法与传授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学习方法。同时,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使他们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活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法的改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教法,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变淡,课堂教学效果则较差。同时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了教学内容的传授,没有对该内容采用何种方法识记进行指导,将会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章法,只是死记硬背,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
(3)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仅由几个教师指导是不够的。应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讲座,使学生针对具体的课程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
(4)重视平时成绩。学生只有重视了平时的学习,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好学生教好是能力,把差学生教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最大的本事。注重学法指导,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从而达到“爱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G424.1
B
1671-1246(2010)20-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