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秀月
(大理卫生学校,云南 大理 671000)
病原生物学实验考核探索
——细菌接种操作的考核
邹秀月
(大理卫生学校,云南 大理 671000)
细菌接种;实验操作;考核方法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现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培养目标,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实验课只有强化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才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医学生的有菌和无菌意识,使其学会消毒、灭菌的方法与途径,树立无菌观念,提高其无菌操作的技能,以便将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要实现课程目标,必须加强实验课的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由学会操作到熟练操作再到临床应用。在训练中要加强对操作过程的管理,使学生形成标准化操作。因此,探索微生物学实验操作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就成了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对学生进行细菌接种操作的尝试性考核对提高学生对无菌观念的认识、提高无菌操作技能有重要意义。
现就我校实施的细菌接种操作的考核形式、方法、内容、结果等进行概括和小结,探索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学生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将培养皿中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接种到另一只固体培养基上,包括平板分区划线接种法和斜面接种法。
教师在操作示教时,边操作边讲解。将细菌的接种过程分解为多个操作动作,赋予每个操作动作一定分值。观察学生细菌接种的操作过程,记录接种结果,按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定分值,综合评定最后得分。
在具体考核中因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逐一考核有难度,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每组指定一名组长。教师可以先培训和考核组长,待组长熟练掌握操作过程和评分标准后,由组长考核组员,教师巡视全班,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集体纠正。
细菌接种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细菌接种操作考核评分标准(10分制)
2009年9月将该项考核方案在本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科4班进行实践。全班56人,分成14个小组,每小组4人,小组平均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临床医学专科4班细菌接种操作考核得分统计(分)
在细菌接种操作中,接种环用前、用后都要烧灼灭菌,这需要学生有无菌观念。从菌种皿(管)中取细菌到接种皿(管)进行接种,这需要3次无菌操作。取菌种时,首先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菌种,所以盖不能全开,只开45°角左右;其次为了防止空气中的细菌污染环体上的细菌,需要在酒精灯的外焰周围操作;再次将环体上的细菌种于培养基上时,要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接种皿(管)。在学生操作中,持接种环(针)姿势正确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若用力过大在取细菌时就会将培养基挑起,若在划线时将培养基表面刮破,就会影响细菌的生长和菌落的形成。若无菌操作做不好将使菌种皿(管)中的菌种和接种皿中所培养的细菌受污染,而污染与否在次日观察实验结果时就能很清楚地看到。
临床医学专科4班该项实验的考核结果表明:学生操作中失误最多的是打开菌种皿(管)盖和打开接种皿(管)盖。正确的方法是左手持培养皿(管)于掌心,将培养皿(管)一侧抵住弧口,用拇指和食指打开盖子成45°角,这个动作需要重复多次练习。其次失误较多的就是在接种过程中不能坚持在酒精灯的外焰周围无菌区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失误较多的是难把握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时用力的大小,致使划破培养基。
考核细菌接种操作的理论意义在于强化学生的有菌、无菌观念。实际意义在于为微生物的后续实验做好操作准备,如在实验“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中,紫外线杀菌试验、药物敏感试验都需要先进行细菌的接种,“咽拭子法检查咽喉部位细菌的存在实验”中取分泌物需要无菌操作。长远意义在于对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时对预防和减少医院内感染、医源性传染具有永久的指导作用,如医院里所用物品及器械哪些有菌,哪些无菌,需怎么处理;各种介入性检查和治疗怎样实现无菌操作等。
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师生双方均引起重视,组织得当,就一定能提高实验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需要在操作中形成,只有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新型的技能型人才。
G420
B
1671-1246(2010)20-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