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玲,张建军
(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范式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胡春玲,张建军
(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并要求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以内科护理“心绞痛病人的护理”为例,从提出课题、分析参与者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能力、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范式;内科护理;教学设计
行动导向既不是一种教育理论,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在职业教育领域被理解成一种新的教育范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导教学范式,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概念。该教育范式主张根据完成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与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再是判断职业教育教学是否有效、适当的标准[1]。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它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以便学习者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常选择项目教学法、小讲述法、角色扮演法、演练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方面,学生、教师与学习(工作)环境间呈现新型“三角双向”的教学模式,即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工作)环境与学生及教师之间构建良性互动关系,以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笔者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尝试引入行动导向教育范式,并以“心绞痛病人的护理”为例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我校中职2011届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随机抽取1个班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授课时间为2课时(80分钟)。
根据2007年卫生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三年制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指定的专业目标和内容提出该课题。“心绞痛病人的护理”为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内科护理》教材(金中杰、林梅英主编)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六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讲授,因为学生在第一学年已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如冠状动脉的结构、心脏的血液供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冠心病的概念及危险因素和临床类型及表现、扩血管药物的应用、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如胸痛)的护理等知识之后,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该班共有54名学生,年龄16~18岁,均为女生,初中毕业,84%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学生是初中毕业,文化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健全,理解能力较差,加之大多数学生有中考失败的体验,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另外,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动手能力较差。如果沿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很难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和皮亚杰的青少年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记忆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好奇心也较强,善于模仿[2],这是教学的主要资源。
学会心绞痛病人的护理评估;能提出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并制定护理目标;能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并能进行护理评价。
通过模拟临床工作过程的学习,应掌握对心绞痛病人进行护理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例如,怎样制订具体护理计划、评估护理结果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等。
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一丝不苟,具备良好的爱伤观念及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参与临床情景式教学、分组讨论、卡片粘贴、角色扮演、演讲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关爱病人的情感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教学目标。
为突出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本次课安排在学校多媒体示教室和模拟病房进行。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问候,清点学生人数,填写教学日志,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地点:多媒体示教室;时间:约1分钟)。
(2)复习相关知识。采用教师提问、学生个别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及已学知识掌握情况,为之后的教学提供依据(地点:多媒体示教室;时间:约4分钟)。
(3)利用案例或病例录像创设情景,导出学习的意义;再举出护理不当或不及时给心绞痛病人造成严重后果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病护理的重要意义及护士必须具备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引入新课,展示教学内容和课时目标,使学生明白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地点:多媒体示教室;时间:约5分钟)。
(4)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9组,每6人一组,各组选出1名组长。每组由一名学生扮演病人(教师事先到医院收集心绞痛病人资料,课前将病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其熟悉病情)(地点:多媒体示教室;时间:约2分钟)。
(5)在教师带领下进入模拟病房,与病人交流,进行护理评估。每组中3人分别询问健康史、身体状况、患病后的心理和社会状况并记录,另2人对病人进行护理体检,之后再次共同阅读病人资料,尤其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负荷试验结果。之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病人入院评估表(地点:模拟病房;时间:约15分钟)。
(6)返回教室,教师先向每组分发卡片,要求学生根据护理评估内容作出护理诊断,每人至少给出一个护理诊断,讨论确定后以题板的形式写在卡片上,并粘贴于黑板上。然后找2名学生做主持人,汇总全班学生的护理诊断卡片,最后确定3~4个护理诊断,并按首优原则排序。再用同样的方法制定护理目标(地点:多媒体示教室;时间:约15分钟)。
(7)重新回到模拟病房,对该组病人实施护理。5名学生分别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饮食和休息护理、吸氧护理、用药护理(模拟用药)和健康教育。完成后轮流进行操作,以便让每名学生都掌握具体护理措施(地点:模拟病房;时间:约10分钟)。
(8)再次返回教室,每个小组书写一份护理计划单和健康教育记录单(地点:多媒体示教室;时间:约10分钟)。
(9)评价。采用小组演讲、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评价。各小组将本组病人的发病原因、心前区疼痛的特点、心绞痛的类型、治疗原则、主要护理诊断和措施简要进行汇报,其目的是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之后由教师点评,以收集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检查各小组的入院评估表、护理计划单和健康教育记录单(地点:多媒体示教室;时间:约15分钟)。
(10)进一步讨论学习中的疑点,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内容;对难点,如心电图的阅读、心绞痛的配合治疗进一步讲解。同时根据课堂目标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布置复习题和技能操作练习作业(地点:多媒体示教室;时间:约3分钟)。
上述教学过程运用了案例法、指导教学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卡片粘贴板法、演讲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到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
(1)本次课程安排在多媒体示教室和模拟病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把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教师课前到医院查阅正在住院的心绞痛病人的病例资料,整理后提前发放给学生,让他们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以便教学顺利实施。
(2)在进行护理评估和护理操作时,教师应在模拟病房进行巡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注意方式,以鼓励为主,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3)学生分组讨论时注意各组学习环境的布局和学生搭配,座位按“U”字形排列较好。
(4)教师应根据学生角色扮演的真实性,小组讨论情况,演讲内容,入院评估表、护理计划单及健康教育记录单的书写情况评价学生在本次实践中的表现。
(5)准备好多媒体示教与反示教系统等教学设备和电教光盘、PPT课件等教学资源,以保证上述教学法顺利实施。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是关键。应使学生由过去的以听为主,变为以学、练为主;引导学生变“被动的苦学”为“主动的乐学”;变“死记硬背的死学”为“练中学、学中练的活学”;变“抽象理论的难学”为“身临其境的易学”。教学观念由以教为重心,转向以学为重心[3]。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咨询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外部控制过程,而是一个自我控制过程。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新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3]李锁芝,焦安秀,刘从惠.《无菌持物钳和无菌容器的使用》说课稿的设计[J].中华护理教育,2007,4(3):117~118.
G424
B
1671-1246(2010)15-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