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强
急性脑卒中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继发肺部感染。因此对脑卒中的治疗,很大程度上是对并发症的处理。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生机理,提高诊治水平,现对本院 2003年 8月至2008年 8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138例患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 581例(出血性 386例,缺血性 195例),并发肺部感染 138例,占 23.75%。其中男 397例,女 184例;年龄:36~92岁,平均 68.7岁,60岁以上者占 64.3%。
1.2 诊断标准 急性脑卒中符合 1996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 CT或 MRI确诊。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诊断标准:发病前无肺部感染的表现,发病后出现下述 5项中至少 3项:①出现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者;②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呼吸音减弱和(或)不同程度肺实变体征;③体温升高≥37.5℃伴血白细胞计数≥10×109/L;④X线胸片呈炎性改变;⑤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2.1 脑卒中类型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在本组患者581例中,138例合并肺感染,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 117例,占 84.78%;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 21例,占15.2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意识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138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中,106例有意识障碍,占 76.81%,32例无意识障碍,占23.19%。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3 脑卒中患者年龄和肺部感染的关系 50岁以下患者的感染率为 10%,70岁以上患者的感染率为 75%,且随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增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卧床时间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卧床 1周以内的患者感染率为 13%,卧床 1周以上的感染率为 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脑卒中的死亡率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同期入院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为 16.01%(93/581),而发生肺部感染的死亡率为 44.92%(62/138)。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1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原因分析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很多,本组病例 23.75%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多发于有意识障碍及卧床时间较长者。其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相对来说,脑出血患者发生意识障碍较脑梗死多,另外,脑出血患者往往颅内压增高明显,易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肺淤血,全身缺氧,易引起肺部感染。由此可见,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意识水平、脑卒中类型、病情程度及年龄有密切关系。老年患者呈现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的趋势,这可能与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下降、肺顺应性降低、使呼吸功能低下、咳嗽无力、排痰困难有关;脑卒中时直接间接地影响丘脑下部功能,使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肺动脉高压,肺毛细血管受损,血浆渗入肺间质,影响气体交换,引起肺水肿与呼吸衰竭,导致全身缺血,从而加重脑水肿、肺瘀血祸及中枢神经,其恶性循环是形成脑卒中早期并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由于长期卧床致使长期处于被动体位,使肺下部发生淤血和水肿,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故卧床时间越长肺部感染发生率越高。此外,机械辅助呼吸措施不适当的医源性感染,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二重感染,以及长时间住院引起的交叉感染,这些都成了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3.2 防治对策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可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2],也是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是提高脑卒中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根据病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脑梗死可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脑出血提倡早期血肿清除,可使患者的意识得到改善;切断感染途径,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病区内清洁和通风,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及净化;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合理运用皮质激素,加强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适当给予脂肪乳、白蛋白及丙种球蛋白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同时,严格掌握皮质激素使用的指征及用量,以免降低患者的抵抗力;长期卧床是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可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高卧位→坐起→起床活动,能有效地防止肺部感染;加强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及时翻身、拍背、吸痰[3],对昏迷及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已发生的肺部感染,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治疗肺部感染这一疑难并发症。
[1]诺恩·A·罗拉克.美国最新临床医学问答―神经病学.海洋出版社,2000:361.
[2]王保平,何玉萍.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 108例临床分析.疑难病杂志,2002,1(2):83.
[3]程辉.123例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调查.中华医院感染杂志,1998,8(4):227.
[3]Fidel PL Jr.Immunity in vaginal candidiasis.Curr Opin Infect Dis,2005,18(2):107-111.
[4]Kokotos F.vulvovaginitis.Pediatr Rev,2006,27(3):116-117.
[5]杨冬梓,石一复.小儿和青春期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7-102.
[6]张帝开,李秀云,杨冬梓,等.反复发作的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因与治疗方法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7):452-454.
[7]王雪玲,霍忠超,刘晓霞,等.56例青春期女学生感染白色念珠菌的治疗及病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562-4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