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 王晔 王艳萍
外阴营养不良又称“外阴白色病变”,是外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所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减退。属中医“阴痒”、“阴蚀”等证。临床症状以外阴奇痒、干涩疼痛及外阴皮肤黏膜不同程度的变白、粗糙、增厚、皲裂、或变薄萎缩,失去正常弹性及色泽为特征,严重影响患患者群工作及生活质量。尤其应该警惕半数外阴癌患者有外阴白色病变史。自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法,中药内服与外敷相结合治疗本病30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者均系门诊患者。年龄9~74岁不等,其中10岁以内者1例;11~20岁8例;21~30岁90例;31~40岁116例;41~50岁50例;51~60岁25例;61~70岁7例;71~80岁3例。可见外阴营养不良可发生任何年龄。其中以21~40岁发病率最高,占65%。学生及儿童占28例,脑力劳动为主者占169例,体力劳动为主者占103例。故本病在各种职业中均可发生。且脑力劳动者及学生发病率有所上升。就病程来看,长短不一。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33年。其中不足1年者40例;15年者168例;6~10年者48例;11~15年者15例;16~20年者21例;20年以上者8例。其中以1~5年者较多,占56%。
1.2 药物配制及治疗方法 药物配制:精选优质中草药当归15g、丹皮 15g、赤芍 25g、香附 15g、柴胡 15g、鸡血藤 25g、桃仁15g、红花 15g、陈皮10g、甘草 10g。水煎服,150ml2次/d口服。外敷药:精选优质中草药虎杖15g、血竭15g、黄柏15g、百部25g。晒干后粉碎为极细末,研面水调,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清洗外阴后,将中药研面水调适量外敷,1次/d,可配合可见光照射20~30min,功率30~40W,距外阴8~10 cm,1次/d。一个月为1疗程。
1.3 诊断标准 凡自觉外阴瘙痒,伴见外阴皮肤或黏膜变白或色素减退,阴蒂、大小阴唇、会阴、后联合、肛门周围变白,或大小阴唇、阴蒂有萎缩或增生,或两者兼有,弹性减低。
按1975国际外阴疾病学会第二次会议共分三型,即增生型、萎缩型、混合型。在增生型和混合型的基础上,又分为无非典型增生和伴有非典性增生。
增生型主要改变为表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棘细胞层增厚,上皮脚延伸;真皮乳头水肿,有不同的慢性炎症浸润。萎缩型主要改变为表皮萎缩变薄,棘细胞层萎缩,角化过度,角栓形成,上皮角变短或消失、真皮层水肿合胶原纤维均质化;基地细胞液化变性,色素细胞消失。混合型:增生与萎缩存。非典型增生主要改变为增生型和混合型中,增生的上皮细胞又不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重三度。主要变化为棘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大小不一,核染深,核分裂增多,但基地细胞完整。
300例外阴营养不良病变中,增生型146例,占48.7%;萎缩型89例,占29.7%;混合型65例,占21.7%。其中有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1例基底细胞癌。
1.4 临床表现 临床以瘙痒为主要表现,一般以阴蒂部为重。30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其瘙痒程度与季节无关,但每在夜间有加重趋势。外因皮肤黏膜变白,程度不一,形状各异;阴蒂、大小阴唇萎缩或粗糙、肥厚、弹性降低。皲裂或溃疡者93例,占31%;因阴蒂包皮与阴蒂粘连或阴蒂、大小阴唇、阴道黏膜萎缩或排尿困难者5例;性交困难者19例;灼痛者124例;有并发症者140例,占46%。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病变皮肤黏膜弹性、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病变皮肤黏膜弹性、颜色接近正常;有效:症状明显好转,病变皮肤黏膜弹性、颜色明显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300例外阴营养不良患者,治愈89例,显效146例,好转6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其中89例痊愈患者中有58例为增生型外阴营养不良。
除无效的5例外,其余患者均门诊随访3~12个月,有14例复发,22例失访。
患者女,34岁,已婚。2008年11月15日初诊,自述外阴瘙痒1年,夜间加重,瘙痒难忍,曾外涂肤轻松软膏、皮炎平软膏,亦采用中药外洗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为求彻底治疗,到我院就诊。妇科检查:外阴皮肤粗糙见抓痕,小阴唇黏膜弹性降低,略萎缩,两侧小阴唇可见5cm×3cm白色病变,外阴组织病理检查为外阴营养不良。给予中药内服与外敷相结合并配合可见光照射治疗。15d后外阴瘙痒症状完全消失,外阴粗糙皮肤变软富有弹性,小阴唇白色病变黏膜颜色变红,2个疗程后外阴皮肤黏膜颜色基本恢复正常,富有弹性。一年后随访黏膜颜色正常,病变无复发。
外阴营养不良是妇科临床较难治愈的一种病症。因半数外阴癌患者有外阴白斑病史,故患患者群均有着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本文中300例患者,年龄最小9岁,且20~40岁为高发年龄段,发病趋向年轻化。究其病因,剖析其职业因素、性情因素、饮食习惯,多数有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等因,可见精神因素占有主导地位。长期精神紧张、抑郁是导致本病不可忽视的病因。
祖国医学早就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理论。考其肝之脉络循行,阴器是其必经之路,肝气不得条达,肝之脉络郁滞,阴器气血不通,干枯失养发为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微循环有密切关系,外阴白斑发病部位存在自身免疫力低下和微循环障碍,使得营养成分不能输送到肌肤的各个部位,黑色素细胞不能够得到正常滋养而影响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天长日久,黑色素脱失,从而使局部皮肤脱色变白,而且出现剧痒、萎缩、皲裂、增生等症。根据中医理论,当归、鸡血藤补气养血活血,祛瘀生新;丹皮、赤芍活血凉血,化瘀止痛;香附、柴胡、陈皮理气解郁;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虎杖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血竭活血祛瘀,生肌;黄柏清热解毒;百部杀虫。诸药合用起到补养气血、清热利湿的功效。而结合可见光照射,利用热效应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快和组织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促进药物吸收,促进弹性胶原生成和弹性恢复。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极为一致的理论找到了治愈本病的有效方法。即调解患者精神情志,肝气顺,气血和,提高免疫力,改善微循环是治愈本病的根本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