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钢 蔡 健
高职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构建研究*
何 钢 蔡 健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8)
从影响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因素分析入手,提出从实训基地的外界物质环境的布局开始,走实训教学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产学结合模式,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满足企业所需,够企业所用”的标准进行新课程开发,并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进行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与创新等几方面构建实训基地的职业环境,最终营造出具有浓郁工作实境的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工作实境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构建,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下练就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承担了专业实训的大部分教学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教学环境的构建,营造实训岗位的工作环境,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是校内食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也影响着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职业环境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工作实境是营造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重点。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都与其目前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情境有关,甚至就是未来职业情境的一部分。如实训基地内面包食品烤焙室、蛋糕糕点制作室、食品分析检测室、粮油加工室、畜产品加工室等,都让学生感受到了职场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实训基地的实境教育也使学院与企业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缩短了学生从课堂到职业岗位间的距离。因此,把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成设备齐全、管理科学、健康发展,能够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场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要体现企业的工作实境,不仅包括实训基地的显性职业环境,即基地的物质环境建设,还包括基地的隐性职业环境,即基地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它是工作实境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构建要与时俱进,不但要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价值观,还要有市场经济的意识,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工学结合、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实训时就能感受到企业的工作实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职业规范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显性职业环境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是实训基地的外在形式,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是实训基地职业环境构建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实训基地的教学硬件设备、设施、建筑群等,是以真实的工作实境为目标,以项目工作流程为向导,进行实训教学硬件设施环境的布局,工作环境和人文氛围的配置等。可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雕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展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张贴食品行业的名人画像或格言、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和企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等,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实训基地“零距离”接触食品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科研情境,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隐性环境是学院食品专业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强调职业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指实训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影响因子,是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或标准组织教学活动,将食品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训技能和教学方法等有机地与企业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吸纳企业元素,营造与企业尽可能接近的实训教学、仿真模拟训练的环境。所以,营造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必须紧密联系企业和行业,创新食品专业实训教学模式,建成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
实训教学运作模式与企业生产的结合 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活动时,要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市场环境下,在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 “真刀真枪”的实训,完成从原料购买、产品质量及成本控制、到产品生产与销售等过程,使实训过程不但具有生产的特性,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不但要有与行业企业相同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还要有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即实训基地要争取行业企业的参与,或者实训基地本身要有市场经济主体的特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在客观上也要求实训教学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成本核算,注重产品质量与行业标准,让学生实训的工作任务具有生产性,要学生遵守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要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实现实训教学动作模式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训过程有置身于食品企业之感,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与管理模式,对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产品意识,养成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业课程的开发与企业需求的结合 食品专业的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细化,是企业所需人才规格具体要求的体现,所以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的源头。学院要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以满足企业所需。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明确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与任务,依据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确定课程开发方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能体现出企业行业标准与产品的质量、技术及工艺规范;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院还要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并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把企业元素融入课程开发中,使学生学习课程时就了解企业的需求,接触到企业的产品,使食品专业的课程开发真正落实到“以产品为本”上,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实现以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与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与综合职业素质养成上转变。
实训过程中师生关系与师徒关系的结合 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强调真实的工作环境,注重的是生产性实训。这就对实训基地中的主体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拥有“双师型”的实训教师,其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担当生产过程中管理与师傅的角色,拥有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角色所具有的工作经验,具备带徒实训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接受教师专业知识理论辅导的同时,也要担当员工角色,服从生产管理的安排。这样,实训基地中的教师承担了教师与师傅的双重角色,学生也具备了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真正做到了“学做合一”,实现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应对实训课程或项目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应依照食品行业、企业的生产工序流程进行实训教学,让学生模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实际项目,以项目工作任务推行现场教学、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实物教学、工艺讨论课,改变食品专业校内实训课原来由教师做好充分准备,药品、仪器一应俱全,学生进行单一理论验证为主的状况,将工作任务或实训项目分成认识、观察、演示、操作、仿真和模拟等不同类型模块,以综合性、设计性的生产实训为主。学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对课程的每一个实训项目或工作项目自己确定实训方法、所需时间、使用耗材等,最终加工成产品,整个过程,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研发性。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考核上应采取答辩式考试、以证代考、实际操作考核强化技能要求的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实训过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情境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共享是实训基地开放式管理的基础。实训基地的开放式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面向校内师生的开放管理。平时除了正常的实训教学活动外,还要满足各类专业兴趣小组、竞技活动、创业教育等活动需要,如学生创业团体举办的各种专业实训活动、各种 “技能节”或“技能大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主地完成实训或工作任务,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实现实训基地的经济价值。(2)面向社会的开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新技术推广,培训社会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形成集教学培训、职业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教育培训中心,体现实训基地的社会价值。(3)校内外的实训资源共享。如校内师生与校外的企业界专业成功人士进行的互访、交流与切磋,及时与行业企业进行职业技能竞技的交流与学习、职教信息的传递。把社会上有经验的专家请进来,让学校的教师走出去,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实训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实现校内外的实训资源互通有无,能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率,真正体现校内实训基地环境的职业化。
总之,职业环境是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将丰富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优化校内实训基地功能,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利用率,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与创新能力、市场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对食品专业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刘学良.高职院校实训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7):213-214.
[2]朱运利.对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功能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132-134.
[3]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4]陈平.食品专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51-152.
[5]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J].职业教育研究,2006,(7):144-145.
(本栏责任编辑:张维佳)
G710
A
1672-5727(2010)08-0116-02
何钢(1972—),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蔡健(1962—),男,江苏金坛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