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平
语文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王守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乐此不疲”。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愿意去干,这是干好事情的前提。试想一个人本来不想干这件事情,你却勉为其难,很难设想他能干好。同样,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也是如此——兴趣第一。要想激发差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启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引发学习动机。
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会主动发表意见,说明看法,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的每一问题,他本人就有一种“想知道、想明白”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驱使下,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思考,还怕学生不去学习吗?还怕学生不去完成作业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和引导。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几点做法。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能开个好头,创造出一个环境来感染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生字时,通过激励,学生自告奋勇去探究记字的方法,还急于知道教师是怎样来判断的。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唱“主角”,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书要学生自己来读,“主角”要学生自己来唱,教师是“导演”,其作用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课堂上应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引导他们朗读、默读、精读、速读,进而指导写作。让他们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思索问题,在精读中训练思维,在速读中提高效率,在写作中拓展思路,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要让学生信服,这样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也能够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情绪色彩。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实物、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软件等教学手段,用诗歌朗诵、唱歌、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增强其直观性。让学生在游戏、玩耍的轻松气氛中获得知识,培养分析能力。语文学科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主要和最强大的诱因,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反思与情感合二为一,从中获取学习的动力。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写作的主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多思、多议,而且要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勤写作。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除了课外作文、练笔外,指导学生当堂练习片断作文很有益处。这种片断作文形式灵活,耗时少,见效快。写完后,让学生先互相交流、修改,最后挑出最好的在班上宣读。这样,学生既练习了写作,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可谓是一箭双雕。
发扬教学民主,在语文教学中承认和维护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因为语文和其他自然科学不一样,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观题答案的模糊性和丰富性。同样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有差异,个人认识水平不同,往往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只要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有了一番感受,能讲出一番道理,能自圆其说的都应给予肯定,不必拘泥于教参答案,或盲目搬用权威结论。因为能展示学生独特个性、闪烁智慧火花的见解往往就存在于这些各抒己见的结论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出息,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个性的发展中,学生也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主体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是必然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弘扬学生的正确性和个性,不遗余力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接受知识为积极的求索,使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真正地动起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0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