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

2010-08-15 00:51:59孙福平
职教论坛 2010年17期
关键词:价值生命职业

□赵 联 孙福平

关于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

□赵 联 孙福平

生命教育是从20世纪60年正式提出,到现在许多国家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生命教育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但职业性并不排斥文化修养、人文道德,而应是融知识、技术、技艺与生命、道德、价值、精神等于一体。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彰显生命的价值魅力、成长真谛和人文情怀。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将生命教育知识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开展生命体验活动等途径实施。

生命教育;职业教育;融入

一、对生命教育的解读

“生命教育”一词本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社会上吸毒、自杀、他杀和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作为对策而提出的。据一些研究者考证,美国的杰·唐纳·华特最先于1968年正式倡导生命教育思想。他在加州创立“阿南达村”学校,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从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 “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成为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概念的机构。在亚洲,日本于1989修订的新《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末也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纳入到从小学到中学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而且还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确定2001年为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2003年4月8日,湖北省召开“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这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防止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体现了高校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注。2006年5月19日“青少年生命教育全国高校巡回演讲”在北京拉开序幕。2005年感动中国第一人、荣获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生命教育爱心大使”称号的洪战辉同学在北大做了以“受助、自助、助人、助己———当代大学生自主自强、创造精彩人生”为主题的精彩演讲。说明珍惜生命的教育正开始以多种形式走入大学校园,走近大学生。

我国近几年来对生命教育的探讨是十分丰富的,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生命价值的高度阐述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教育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1]

2.生命教育是一种以寻求人的本体生命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为目的的教育。[2]

3.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3]

4.生命教育基于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质量。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内核,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据。[4]

(二)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探讨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应该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类生命”。[5]

2.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6]

3.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人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己与他、己与社会的关系。[7]

从以上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探讨,可知生命教育是尊重人的生命成长规律,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表达了人们对于教育寄予的理想与期盼。

二、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并不排斥文化修养、人文道德,而应是融知识、技术、技艺与生命、道德、价值、精神等于一体。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存在着可能性和必然性。

(一)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彰显生命的价值魅力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其中的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我们应该珍惜爱护自然生命,它是价值生命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而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价值取向,追求价值才使自然生命更有意义。因此,教育在使人认识和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更多应注重价值生命的启发和引导。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曾指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有三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8]不论是为个人谋生的准备,还是为服务社会,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的准备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和挖掘人的价值生命的目标和宗旨。

彰显人的价值生命是生命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追求。“探索生命本质,培养尊重、爱惜及超越生命的情怀;探讨生死议题,涵养生死智慧,以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挫折;探寻人生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活出生命的光芒;追寻生涯的发展,开发个人生命潜能,开展兼顾工作、生活、休闲与学习的全方位人生;培养生活智慧,关怀自我、人际及社会,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生命内涵,活出舒坦、丰盈的人生。”[9]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彰显人的价值生命是人的生存及其活动的目的,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是通过创造价值来实现的。人积极地创造价值绝不能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一个人为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服务,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目的,实现这个目的,更能体现出人存在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生命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共同的出发点。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的一切都只能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然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生命教育的缺失,确实让人忧虑。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乏“高、精、尖”的科技性,但却缺乏避险技能、自救意识、护卫生命的现实性;我们可以花费大量功夫在知识的传授上,却吝惜于哪怕是一点点时间在生命价值意识的培养上。对学生进行价值生命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同时也能领悟到 “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彰显生命的成长真谛

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作为人类中的个体,人之所以有对教育的需要性,就因为人是“群居的动物”,通过接受各种教育,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获得生存能力,作为个体的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中生存。从人的发展过程来看,人不仅需要通过教育获得生存能力,人还需要通过教育成为职业人。对于个人而言,职业可以满足生存、温饱、发展的需要,是谋生的手段,个人通过职业解决生存的需要问题。职业使人获得对社会、对集体、对行业、对单位的归属感,为个体提供一个最经常的社交场所,满足人对归属和爱的需要。择业的成功和职业上的成就,能够满足人们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需要,满足受到社会尊重的愿望。职业也可以满足人们展示个性和发展个性的需要,人的个性差异有先天生理与心理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后天教育、环境特别是职业所形成的。人们可以通过对职业的选择,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个人需要职业,而获得职业必须通过为职业作准备的教育。

一个人要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轻松和丰富,要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外,更需要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深入地思考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才能选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体会生命的真、善、美,让职业生命在遵循生命规律的自然状态下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大学时代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一个人是否对工作充满期待,是否具有成就感,重要的是对生命的目的、价值与意义有深入的思考,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真谛,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不断地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彰显生命的人文情怀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人文之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成为社会的用处,而不是拿来杀害社会的工具。”[10]矫正现行教育制度的劣根性,让学生接受人文的熏陶与涵养,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这是生命教育的根本要义。

人是一个有理智,有情感,有趣味,健全而完整的生命,不是冰冷的机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而不是“使人之为物”。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习惯于用纯功利的价值观来分析,单纯以对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尺度来衡量,更多地强调其为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以其“职业性”特点为社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而似乎遗忘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最核心职能———促进人的发展。“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好准备。”[11]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育成为束缚人发展的枷锁。人是由智力、体力、情感、概念、判断、推理、本能、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想象、幻想、直觉、灵感、信仰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只注重培养和训练人的某一项能力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缺失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相对于科学精神,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完善与自由;相对于“技术理性”,它关注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在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这不仅是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对“职业人”生存意义与存在价值的高度重视。所以,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是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培养“人文与技术”兼有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时代召唤。

三、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途径

职业教育关系到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平衡职业教育单极发展的不利倾向。那么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呢?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

1.开设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欣赏生命、良心的培养、信仰与人生、生死尊严、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等教学单元。可用公共选修课或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也可以开设以生命教育为内容的讲座。例如,台湾中学就设有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并规定了课时,有专门的生命教育教师。[12]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的瑰丽,感悟生命的律动,进而欣赏生命;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侧面的自我,使学生把握生命个体的独特与可贵,进而珍惜生命;通过对个体成长轨迹的分析,引导学生体验亲情、友情、爱情,使学生增强生命的责任感,进而尊重生命;通过对生活中的重要丧失、重大挫折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和失落,使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与不可逆转,进而敬畏生命。

2.将生命教育知识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如英国的生命教育采取渗透型实施模式,生命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渗透式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中,生命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13]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生命教育的知识,在开展学科教学的同时开展生命教育。如一些专业课都蕴含着丰富的有关生命的知识,都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认识生命的奥秘,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力量、欣赏生命和生活的美。

3.开展生命体验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活动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如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访问、做志愿者、照料孤寡、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理解,使其产生感悟,从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尊重人他、关爱他人。

[1]肖川.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61-62.

[2]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8).

[3]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0.

[5]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6]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7][10]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9).

[8]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25.

[9]余林梁.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3).

[11]佚名.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12]孙燕.教育的生命主题:从关注生命到生命教育[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13]许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4).

责任编辑 谢荣国

赵联(1971-),女,江西吉安人,教育学硕士,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孙福平(1969-),男,山东威海人,管理学硕士,青岛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讲师。

G715

A

1001-7518(2010)17-0072-03

猜你喜欢
价值生命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