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龙 周学军 皮燕萍
对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探析
□杨 龙 周学军 皮燕萍
我国化工行业发展使之对高素质技能型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使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面临改革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应准确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基于工作过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对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进行分析检验,以得到其化学组成、含量并判断其品质的一门技术,素有工业生产的“眼睛”和科研的“参谋”之称。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化学工业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化工市场全面复苏的良好环境下,不仅产值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石化市场中心,五大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许多石化产品消费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可以预计,不仅需要大量的一线生产加工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检验岗位技术人才。另外,随着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加快,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必然会带来对分析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的上升,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形势下,我国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将面临改革的机遇和挑战,许多高职院校培养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主要是因为其课程体系建设大多采用和借鉴“新三段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等课程模式,这些课程模式虽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表现在:
1.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不少高职院校中,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是“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课程体系中传统学科课程形式仍然占据主体地位,未能真正地从职业岗位要求、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在教材选用上虽然从早期使用普通本、专科院校教材,转向开发、使用高职专用教材,但教材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上述两个方面问题叠加的结果就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筹划、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培养要求。
2.教学内容滞后于化工行业发展的实际。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当代化工行业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已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实践教学滞后于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能力培养要求。当前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没有根据分析与检验操作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没有体现化工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要,使得实践环节内容陈旧,项目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其次,实践设施落后,教学形式单一,同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
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瓶颈”之一,有待大力度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构建与企业人才要求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我国化工行业快速发展态势下,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结构性要求,调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正确定位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关键。高职教育办学目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必须在“服务性和实用性”上做文章,要根据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完全融入到市场与企业中。同时,只有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因此,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构建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起点。
为了解企业对所需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江西万年青水泥公司、南昌市铁建检测有限公司、星火化工厂等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和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分析,与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对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有关的工作进行了 “工作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四个主要职业岗位:建材生产控制分析产品分析及物理性能检测、化工生产控制分析及产品分析、环境分析与监测及有机产品分析。由此,学院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建材生产控制分析产品分析及物理性能检测、化工生产控制分析及产品分析、环境分析与监测及有机产品分析等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特点,学院与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了“校企融合,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就业定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校企融合,即专业融入产业,实施企业全过程介入人才培养;工学交替即把生产性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实践教学学时数比例占50%以上,保证学生3年内顶岗实习时间累计8个月以上;能力递进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学习领域拓展为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全部进入校内实训基地,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就业定岗就是与企业合作,对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应届毕业生采取“确定岗位、确定师徒”的“定岗式”培养。学生与企业签订提前“上岗”协议,与岗位师傅签订师徒合同,按企业制定的实训计划、实训项目在预就业岗位实训半年,由工厂的技术人员、岗位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监督指导学生的实训过程和学生实训效果的评价考核,毕业后直接上岗。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结合合作企业生产特点和生产过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通过典型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依托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分析。通过对这四个岗位深入调查研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对岗位所包含的100余项实际工作任务进行了认证分析,确定本专业的9项典型工作任务:标准溶液制备;原料质量控制;产品指标控制;尾气、废气有害物质检测;工业用水质量控制;煤炭质量检测;硅酸盐成分检测;化妆品有害物质控制;有机产品分析。
通过对9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经过认证、分析及归纳,确定了9项行动领域:试剂溶液制备与实施、建材生产原材料分析、建材产品检验与实施、化工原料分析、化工产品检验与实施、生产控制分析、环保分析与监测、有机产品分析、分析方法设计、实施与开发。
2.以工作领域为背景,创设突显工作情境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学习领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职业岗位特点和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需要,按照职业技能发展的规律,将9项行动领域转换为12个学习领域。经过会议讨论,将课程体系设计成三个递进的阶段,基本素质+技能学习阶段(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职业素质专业+专业技能学习阶段(教学场所: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岗位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岗位能力强化阶段(教学场所:订单企业轮训、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统一。
基础技能学习领域:化学实验技术;分析检测技术;建材产品分析检测设计与实施训练。
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仪器分析技术训练;化工产品分析检测设计与实施训练;精细化工产品分析检测设计与实施训练;材料物理性能检测设计与实施训练;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训练。
岗位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岗位能力强化:大气、废气监测设计与实施;水质监测设计与实施;有机产品分析检测设计与实施;化验室管理;企业顶岗实习。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还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描述,进一步地进行课程目标、理念、内容、情境、资源、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为学生创设突显工作过程情境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实务专业学习领域,编制专业标准。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吸收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探索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人才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实现毕业生就业的软着陆。
(四)建设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化工企业生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校企合作完成一批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了课程标准设计、课程实施方案设计、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网站建设、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分析报告七个部分,而最重要的则是核心课程标准设计,其设计思路如下:
1.课程标准内容。课程标准包括了学习领域定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情境设计、考核方式建议及需要说明的问题等七个部分。
2.课程标准设计要求。课程标准设计应明确学习领域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课程标准设计应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紧密围绕项目、任务、范例、产品等载体,依据学习领域培养的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通过情境学习与训练,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创新对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检测和评价方法,构建课程的考核模式。
3.学习情境设计。(1)学习情景设计原则:每一个学习情景设计都应包括其学习目标、参考学时、各学习任务相应的任务载体的确立、各学习任务实施过程、教学方法和建议及教师要求等内容。每一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知识、技能、态度)设计应充分考虑各学习任务的相互关联性、难度适宜性、工作过程完整性,要便于组织教学;(2)具体要求如下:一是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每个学习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内容;三是各学习情境之间关系以平行为主,也可为递进或包容关系。个别情况的学习情境也可采用工作步骤的形式;(3)学习情境载体选择原则:学习情境载体应根据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工作范畴的具体情形来选择。学习情境载体应具有典型性、全面性,能够体现学习情境的所有学习、训练内容,并贯穿于整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大体可以以问题、活动、生产(作业)任务、项目、产品、零部件生产、设备等为载体。
(五)加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力度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公共基础课程,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一体化课堂组织教学,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专业技能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在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或项目工作室组织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含企业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态度(学习态度)、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教学效果四个部分。根据教学组织侧重点不同,在学校组织教学期,以学校评价为主;在企业顶岗位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评定。学生的成绩评定以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实训实习产品制作情况、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职业素质表现情况为主要考核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颜小兵
杨龙(1963-)男,江西修水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0)11-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