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营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2010-08-15 00:51尹华丁
职教论坛 2010年11期
关键词:实训经营院校

□尹华丁

对经营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尹华丁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人才市场衔接的桥梁。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产学结合、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以经营理念为指导,树立市场、质量、服务和效益观念,科学进行专业设置与管理,大力推进特色与品牌专业建设,精心抓好专业群建设,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经营视角;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人才市场衔接的桥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新行业、新职业不断涌现,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管理上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专业设置与管理是高职学校建设的基础,是反映学校主动灵活适应社会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招生、培养及就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大胆引入经营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经营”的涵义

单纯就经营一词的涵义来看,包括筹划、组织、管理和营利等意思,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应用于经济活动领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经济活动领域不断扩大,经营的观念和方法也逐渐应用于更多的领域,经营的对象正在不断增加,如城市经营、学校经营等。在此背景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经营的实践。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经营,就是运用市场化手段,以重点专业为核心,合理建立一个或数个专业群,将属于学校的资源和资产以专业为平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以提高学校资源、资产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1]。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高职院校的市场既有生源市场,也有就业市场,还有投资市场和资金市场。专业经营应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求得发展。

第二,专业经营是对“人、财、物、信息”全方位的经营,特别注重“信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科学管理,是对院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整体的、全过程有效整合;经营方法主要是市场营销,经营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增值,谋求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专业建设应重视建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

二、经营理念下高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高职院校在一定时期内提供了大量的生源和发展的机遇,但随着我国逐渐度过人口高峰期,生源将逐步萎缩,高等教育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办学主体单一,投资渠道单一,资产管理手段单一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1.专业设置与杜会需求脱节,缺乏灵活的专业管理机制。许多高职院在设置专业时,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在专业管理方面,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不管人才市场如何变化,专业设置长期不变,有些专业甚至年招生只有十来个学生,却继续开办;二是专业设置频繁变动,缺少相对稳定。这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专业培养定位模糊,缺乏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机制。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从概念来讲,高职教育的专业是围绕“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划分,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特定职业或行业工作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学业门类(专门领域)。因此,每个专业都应有自己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但是,现实中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是模糊的,导致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混乱,造成资源浪费。

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工学结合。可是目前我国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普遍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困难局面。在此大环境下,部分高职院校便安于现状,不愿走出校门积极主动与相关企业行业联系,校企合作成了一句空话。

3.专业支撑条件严重不足,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缓慢。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多数从中专校升格而来,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加上近年来办学规模迅速扩张,虽然加大了师资引进的力度,但由于人才引进时照顾关系、缺乏激励机制及旧有观念等原因的影响,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能力不强和“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仍普遍存在。很多学校过多考虑身份、学历等条件,不愿意引进教育教学过程中紧缺的,来自生产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二是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近年,由于高职新专业的大量增设和招生,而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很难及时到位,严重影响了专业实训的正常进行。校外实训基地也因为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而难以保持稳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瓶颈;三是教学改革方面。受制于实训基地建设、教师观念和素质等方面的不足,目前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在很多高职院校难以真正推行,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很难形成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鲜明职教特色;四是专业建设忽视招生与就业的市场调查及信息反馈。一方面,由教育行政部门核发的招生计划来保障高职院的 “供给”有很大的盲目性,无法满足动态变化的人才市场。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生源市场调研、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等社会调查,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

此外,在专业建设的日常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系统思考和严格的绩效考核,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由于没有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科学论证,致使人才培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却效益低下,这种隐性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扼腕叹息。

三、经营理念下的高职专业建设应牢固树立四种观念[2]

1.市场观念。坚持市场导向就是要按照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的需求,进行高职专业的结构调整和人才规格设计。特别要重视潜在市场的导向作用,根据当地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与重点产业的发展趋势,预测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与优化升级的走势,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改造专业,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前瞻性和引领性。

2.质量观念。质量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也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高职院校要增强质量观念,加强教育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要根据教育市场的需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过硬的教育质量赢得良好信誉,吸引充足的生源,保证丰富的财源,支持学院快速发展,使学院踏上跨越式发展的良性轨道。保证教育质量、创立学校品牌是学校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3.服务观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教育买方市场将全面形成,高职院校将处在被选择的位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强烈的 “三服务”观念。一是为学生服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德育服务、优质的教学服务、周到的生活服务与良好的文化服务,让学生与家长有选择优质教育的机会。二是为行业服务。职业院校要根据行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选定培养方向、人才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为行业提供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三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4.效益观念。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应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原则。这里的办学效益包括教育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要尊重市场规律,重视研究投入产出比,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教育质量优良,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满足社会需要程度高,效益就好,发展后劲就足。

四、经营理念下的高职专业建设要妥善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导向,科学进行专业设置与管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直接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学生的学业内容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处理好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和学校教育的稳定性及相对滞后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行业需求的区域性、职业性、灵活性、技能性和专业的学科性、逻辑性、系统性、通用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领域新专业设置与改造传统专业的关系[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明确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纽带,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专业”。

高职院校的专业的管理,应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因素、教育市场供给因素和学校办学教育资源因素对专业的影响,分析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适时调整专业,停办教学内容陈旧、生源缺乏、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积极增设地方经济急需的新专业,通过学校内部的主动调整,为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资源共享,精心抓好专业群建设。加强专业群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里的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通过专业群建设,可以产生以下四方面的积极效应: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淘汰老专业,开设新专业。进行专业群建设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专业群集聚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具有滚动发展的功能,可以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或往相近相关的专业渐进拓展。

二是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建设成本。高职教育的实训建设投资巨大,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新、维护维修。如果专业分散,往往会导致学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为满足各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要为各专业配备必要的实训设施,但因设备使用率不高或专业的萎缩及淘汰将引起实训设施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因点多面广,学院导致重点专业实训投入不足,不能形成专业特色。加强专业群建设,学院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训体系。实训设施因相关专业可以共享而得以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4]。

三是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专业教师的数量、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缺乏是高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专业群建设,可以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和“双师”优势。由于相近相关专业教师的相互兼容性,在专业教学上可以灵活调用,既能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又能满足专业教学上的需要。

3.重点突出,大力推进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迟、起点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突出亮点和强项,形成自己的若干品牌和特色专业。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特色、树品牌的专业必须具备相对稳定性,因为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经验、积淀精华;二要对原有的旧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用先进的教育观念作为支撑,依据“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宽窄并存”的原则编定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计划;三要建设一支结构(年龄、职称)合理、专业素养高,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四要加强投入,紧跟行业发展要求,依照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能力与素质培养要求,建设真实或仿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五、结论

专业建设是事关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应该运用经济学手段,科学分析其各种影响因素,建立比较科学的预测机制和精细化管理体系,专业建设过程从专业设置、招生、教学管理、质量保证、就业以及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经营的理念进行高职的专业建设,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章建新.高职院校经营与新公共管理模式[J].继续教育,2006(11).

[2]戴洪生高职院校经营的内涵与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05(1).

[3]蔡健,束剑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5(11).

[4]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责任编辑 夏焕堂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院校主导型职教集团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编号:ZJGA2009022)阶段性成果。

尹华丁(1968-),男,湖南邵阳人,硕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G710

A

1001-7518(2010)11-0011-03

猜你喜欢
实训经营院校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