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福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古代人口稀少,生活节奏缓慢,自然环境美好,因而从天上到地下,由人到物,到处是悠闲安逸的对象。有闲云,有闲地,有闲水,有闲客,当然更多的是有闲心闲情,以致“闲云野鹤”人人心向往之。而对于“闲”的感情也丰富多彩,有爱闲者,有闲游者,也有“去而闲”者,更有“小醉闲眠”者,如陆游《采桑子》就有“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的名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需认真揣摩,仔细体会,准确理解,方能把握诗人所表达的细腻的情感,领略诗人高妙的艺术技巧。
唐山水诗人王维可谓古代诗林一大闲人。他追闲、赞闲、羡闲,“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沈德潜语),诗风恬淡清新,闲适自然,内容往往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这当然和他的仕途经历有关。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但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清了仕途的艰险,故大约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闲适生活,对此,诗中多有反映。先看其《渭川田家》:“斜光照墟罗,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全诗共十句,前八句是极力铺陈,不管是天上的太阳、地上的牛羊,还是麦地的野鸡、田间的农夫,哪怕是树上的蚕儿、山里的牧童,都有所“归”,其意在反衬只有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故诗人最后两句感慨系之,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这就是“羡闲”。而《青溪》一诗里已明确地写到:“我心素已闲,青川澹如此。”以青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自甘淡泊的素愿,这应该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表露。《新晴野望》有句诗云:“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是以虚衬实,以无闲人反衬自己远离让人担惊受怕的官场、热爱悠闲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感情,纯粹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而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两句,不仅包含了艺术的辩证法,诗人的闲情逸致已到了哲学境界了。
诗仙李白,其作品往往大气磅礴,感情澎湃,想象奇特瑰丽,如天马行空,但也有一些闲适之作,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情感或表现独特的艺术技巧。如《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首句起的突兀,直接发问;下句接的迷离,未答而实答。“心自闲”三个字既是诗人山居心境的写照,也是他栖居碧山的原因。一个“闲”字暗示出了“碧山”之美。再联系后两句揭示碧山特点的内容来看,显然这里就是能够让诗人忘却人间的一切忧烦和怨恨的“仙境”,远非“人间”可比,从而表达了诗人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也有愤世嫉俗的味道。至于他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更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那么多鸟儿都高飞远去,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闲云”已去,就只剩下“野鹤”(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含情脉脉了。诗人为何以山为爱以山为友?暗示的正是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这和他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唐诗人刘长卿善写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算是个“闲”中高手。其诗作往往文笔简淡,意趣闲远。《送严士元》中有句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可谓写景名句。毛毛细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仔细体会,这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的动作,可以领略到诗人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描写是何等的细腻逼真。而在《寻南溪常道士》中也有类似的句子——“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白云静静地依偎在水中的小洲上,芳草遮住了紧闭的屋门。常道士的隐处是多么的清净安谧啊!两句诗清新如画,显示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本领。此类诗还有刘眘虚的“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以及李商隐的“独敲初夜磬,闲依一枝藤”等,其幽静清谧的境界和追求闲适恬淡的情感如出一辙。
柳宗元大家熟知其文名,实际上他的诗才不亚于文才。尤其是他的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曾得到苏轼等人的高度赞誉。柳宗元的创作转折点是在其参与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之后,他写出了大量的传世之作,如《永州八记》等,诗亦如此。请看他的《溪居》:“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簪组”是古代官吏的冠饰;“榜”是船桨,此处指放船)大意是说:长久地为做官所羁累,庆幸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闲居时与农田菜圃相邻,有时就像山林隐士。天将拂晓,踏着朝露披着晨雾,耕田锄草;日暮降临,放舟荡漾漂流在青山绿水间。去来都孤寂不遇行人,我放声高唱,歌声久久地在沟谷碧空中回响。诗人曾在朝中任礼部员外郎,而这次被贬,一贬就是十年。显然此时他已完全接受了现实,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与环境。远离官场,闲适惬意,安然自在,其感情应该是自然真实的流露。而这样的情感在他相关的文中多有表达,如《愚溪诗序》等。而他的《晨诣(到)超师(僧人)读禅经》一诗中则有“闲持贝叶书(即佛经。古印度没有纸时,常用贝多树叶写经文),步出东斋读”这样的句子,这就更是一副笃诚信佛的样子了。如果说前诗中他还是一个安于现状的老农形象的话,此时,那份从容淡定、悠闲自在已经和皈依佛门的僧人相差无几了。
当然,也有一些诗中的“闲”含义更深刻一些。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抒发的是作者对历史盛衰的感慨。一个“闲”字,感伤之情溢于言表,既有对盛世的怀念,也有对宫女的同情。而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思想境界更高,用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远非一般闲情诗可比。
宋词堪与唐诗媲美,也有一些表达闲情逸致的名家名作。陆游虽戎马半生,但自认为始终是“闲笔闲游”。其诗云:“闲游野寺骑驴去,倦拥残书听雨眠。”可以说是悠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而他的名作《钗头凤》有句曰:“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则主要是以景衬情,表达了对前妻唐婉的思念和痛入骨髓、无可奈何的哀伤之情。不过,表达这种情感的当数李清照了。她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尽了人间的思念和愁绪,恐怕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元代社会统治黑暗,中下层士人大多对此不满,故元曲中“闲散”之作更多,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多彩。张可久有名句:“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次马致远先辈韵》)表达的是一种不计较穷通得失、看破世情的情调。在《投闲即事》里则有“世事循环,春色阑珊,人老且投闲”句,是对投闲置散表示随遇而安的态度。赵显宏的《牧》开篇写的是:“闲中放牛,天连野草,水接平芜(平坦的草原)。”境界可谓空阔而闲适,表达了一种摆脱名缰利锁、乐以忘忧的生活情绪。李伯瞻《省悟》中的“闲来饮数瓯,醉梦醒时候,月色明如昼”和倪瓒《感怀》曲中的“闲身空老,孤蓬听雨,灯火江村”均与此意基本一致。事实上背后都隐藏的是厌恶官场、不满现实的感情。
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题材之广泛,思想之多元,见解之深刻,绝非本人能够评说得了,仅仅一个“闲”字,恐怕忙活几年也不见得能说得尽、道得明。这里只就大家所熟悉的诗人和作品摘取一二聊表感悟,以作抛砖引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