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银
日本大阪市也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大阪市为扩建公路,需要砍掉马路边的樱花树,当时正值樱花盛开时节,市民不忍心看到樱花树被砍。不久,树上贴有一好心市民的致市长词:好花堪惜,但宽限二旬,容得花开,艳此最后一春。市长看了,非常感动,樱花树最终得以保留。这种感动,是文学的感动,是文学打动了人的内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社会需要沟通,沟通需要语言。作为与阅读者沟通的桥梁,作文的语言更必须富有魅力。笔者以为,中学作文的教学中,文学性的影响应该不容小视。文学不能产生物质价值,没有所谓的物质意义,但在许多情况下却具备现实意义。“文学是人类存在的诗意栖居之地,是我们生命的家园,是人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另一个价值世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以文学性影响,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文学情怀,使之成为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创造活力的人,最终帮助他们实现生命的自由飞翔的教育,让厚重而深沉的文学深入作文的灵魂。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也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也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极其重要,但学生却缺乏足够的兴趣,教师的作文教学大都也缺少序列性和目的性,因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何更为有效地实现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呢?笔者以为,首先应重视写作前的阅读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个人知识积累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人生视野的宽窄,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汲取人类人文的智慧,才能感恩生活,感恩生命,才能汲取生命成长的养料。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每人都有一种精神气质和个性色彩,这些在作品中都会得到反映。所以应用阅读改变气质。当然,阅读不应是一种“放羊式”阅读积累,由于学生语文视野的局限,缺少对经典的知晓和理解,并且易于被一些肤浅的读物所吸引、迷惑,因此,学生的阅读更多的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阅读。其次,阅读应建立阅读积累卡:(1)人物传记类:①传主人格魅力事件;②传主人魅力语言;③传主人魅力评价;(2)日常随笔类,主要记录生活中接触到的精美语句等。
读好文章,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好文章不外乎语言之妙、技巧之奇、思想之深。而要让作文达到如此境界,就应该多一些对事例本身的感悟、理解、追寻,要避免人云亦云,避免肤浅和幼稚,尽量展现技巧、挖掘独特的思想内涵。
1.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作文思想之妙,表现在化大为小、以小处见大精神,由浅入深地拓展和生发。如以“习惯”为例,一学生首先写自己习惯于走马路、熟路,害怕走新路耽搁时间。接着写自己一次误看时间提前上学,而放胆走一回新路,结果却大大节省了时间。于是,作者笔锋一转,我们生活中,正因为患得患失而因循守旧,因而错失了许多对新世界的发现。这种由小处着笔而深入阐发,让读者深受启发。
2.以虚衬实,虚实结合。美学家宗白华指出,艺术创作需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文学写作也应如此,文章过实就容易走向肤浅,内容单薄。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些表现手法经常得到运用,如杜甫《望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这种独特表现形式往往给人以似真似幻的意境。因此,在中学作文里有必要贯穿这种手法,以提高作文的层次。让想象自由发挥,让思想自由驰骋,寻找一个最恰切的立意支撑点。有了一个好的支撑点,也就有了结构全文的生发点、中心点。如以“脚印”为题的作文:文化,踏着秋的脚印,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里,也可以觅到秋的影子。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十五的月亮》传唱不衰……;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八月桂花香》……;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盘盘诱人的月饼飘出了乡思情……秋花可以逝去,但秋的脚印曾真实地存在过,秋月可以改变,但秋的脚印已成为永恒。一个民族的文化,以秋为依托,一定会丰富厚重,代代传承。
当然,文学作品的技巧远非如此,再如寓情于景,可以让作文更为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欲扬先抑,让作文更能诱发读者的兴趣等等。在中学生作文中,由于诸多原因,几乎很难看到一些手法的运用,看不到中学语文学习效果的反映,“学以致用”得不到证实,殊为遗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激发兴趣是启发思维、激活内因的手段。如果对作文没产生兴趣,就必然导致学生厌恶作文,怕作文。
1.让丰富的写作形式激发兴趣。黑板报、每周主题写作、课本剧的创作和编排、课前三分钟的心灵鸡汤、中外名人的类比评论、周记和随笔等。这些开放式的写作形式宽松而谐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写作个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得学生愿写、会写、乐写,让高中学生体验到了写作的快乐。
2.以时尚平台展示佳作,让欣赏和赞誉成为写作动力。要使学生写作激情得到延续和不竭,就必须让佳作得到展示,从而获取成就感。学生之间互相的欣赏和赞誉是写作激情源源不息的动力。开展百“家”讲坛,鼓励学生自己对古典或现当代某个名人事件等发表自己深入研究的看法,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笔记本”博客,将自己的点滴灵感和观点记录下来,每周交流,进行定期评比。另外,把其中优秀作品推荐到一些杂志和校文学社杂志发表。
3.多元的作文评价方式,让评价推动写作热情。当今社会,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日益多样化,学生的个性也日益鲜明。为了适应这一情况,就必须改进和完善评价方法,避免用单一的标准或方法测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可以说,“多一把尺子,也许就多一批好学生”。作文评价也应由“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对评价方式进行大胆改革。
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的成长过程,表现在平时多从学生习作进步的角度来评价,即进行纵向比较。指导自主评价,在实践中,我从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等方面指导时就常常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习作中来,为后面的自主评价作良好的铺垫。引导相互评价,为实现互动、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互评,是一个极好的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评价方式。不光使学生对习作的评价能力有了提高,同时还激发了习作兴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要让学生间的评价成为激励学生作文的动力,中学生都喜欢偶像,也一些优秀作文作者成为一种“偶像”,让这成为效应,成为现象。
总之,中学作文写作和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作文更应是一种自由的向往,一种诗意的迷恋,一种烂漫的情怀,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更要注重学生心灵的成长,只有坚定方向,以新鲜的形式激发兴趣,在深度上有挑战,以文学内涵和技巧来锤炼,学生写作过程必然愉悦而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