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酒味

2010-08-15 00:49杨寒江
中学语文 2010年3期
关键词:刘伶私塾书生

杨寒江 高 勇

自古而今,文人武客,将相王侯,帝王宵小,布衣贱民,无人与酒少了瓜葛。或凭酒助兴,或借酒浇愁;酒可壮胆,酒能解忧。酒后天地宽,酒后真言吐;有为时恋酒,无为处贪酒。谁说酒会乱性?不解酒中滋味,妄论酒道招人嫌。平凡人喝酒,只是追求杯盘头上过、汤汁耳边洒的面上热闹,只落个酒酣耳热的狼藉,只能说是灌酒。暴发户们喝酒,追求的是喝连他们自己也认不出名字的洋酒,最多也只能算得是附庸风雅;雅士们饮酒,浅斟小酌,最见情味。我也喝酒,各种酒场,大抵都亲历过,但我真不知道自己喝的是哪类酒,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每次喝过,真正感觉得到酒的辣、酒的劲、酒的亲切、酒中的真我。酒是个好东西!回想着酒后的情态,就想起了有关酒的传说。

据说酒是这样酿成的:从前,有一个酿酒的师傅,想酿出一种上好的酒,让人们都喜欢。可是不管他用怎样的方法,人们就是不喜欢喝。他百思不得其解,无可奈何。这时,有一个神仙知道了这事,就降落凡间指点他,要想酿成佳酿,需取三滴人血。这三个人须是他一天里遇到的头三个人。这师傅听了指点。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他就出门去了。不一会儿,他遇到了一个书生,取了第一滴血;日近正午时,他遇到了第二个人,这人是名将军,他说明原因后,成功取得第二滴血;一直到时近傍晚,他好不容易才碰到第三个人,那是一个睡在田沟里的乞丐,那师傅想想时快入暮,再不完成取血任务,就会前功尽弃,于是就取了第三滴血。他最终也酿成了绝世佳酿,酒中三味也就由此而出。

看看现今的酒徒酒客,莫能离其左右。酒宴伊始,莫不推三阻四,个个温文尔雅,此乃酒中一境;几杯辣物下肚,酒酣耳热之际,一个个豪气顿生,吆五喝六,大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嚄啫之态,酒里二境;酒足之后,人人不胜其力,此时已是眼光迷离,神智混乱,而后呕吐狼藉,体面全无,与乞丐何以异?

按照现代科学的分析,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即酒精),它不需要经过消化系统而直接被肠胃吸收。酒喝到肚子里,酒精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被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喝过酒的人会呼出酒气,就是这个原因),然后又从肺返回心脏,通过动脉传到大脑和高级神经系统,从而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晕乎乎,轻飘飘,让人精神亢奋。还有什么能让现实中不得志、郁郁寡欢又无处倾诉的人很放松、很忘我呢?酒,只有酒!

从历史的角度考证,酒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无论是先秦两汉,还是唐宋元明,只要你随手一拧,就会酒流成河。不论你是纵横疆场、攻城略地的嚄啫宿将,还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市井宵小,不论是仪态万方、显贵尊荣的贵人王妃,还是进退有仪、知书达理的小家碧玉,总跟酒有着不解的缘分。个中关键,只在一个“愁”字了得。

三国曹魏武帝一生沙场劳顿,事必躬亲,渴慕贤才,苦觅良将,为曹魏天下智绝驽钝之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唐代诗仙李白更是因为了酒而大开大合,大气磅礴。世人评价说他老人家“酒入愁肠,三分化为剑气,七分解做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得意之际,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酒让诗人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失意之时,酒也让诗人傲骨铮铮,“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至今读来,仍然兴味盎然,大快朵颐。

至此,自然就想起了刘伶。据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很有酒量,有酒必喝,喝酒必醉,只可惜少了些酒德。野史记载说,刘伶酒醉之后,有晒体(就是今天所说的裸体日光浴)的豪举,只可惜他老人家的体魄不如施瓦辛格健美,不止不如,其体型甚而至于猥琐,并无丝毫美感可言,于是就落了个“酒鬼”的名号,不过想想其才情,从崇尚内秀的人们看来,其人其举,也就无伤大雅了。但同为饮酒,嵇康就醉得潇洒多了,“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就是史书对其醉态的描述,而且,嵇康很知道节制自己的酒量,他知道酒对人的危害,有他作的诗为证:“酒色何物?我自不辜。歌以咏之,酒色令人枯!”其实,从更深层次思考,倒不是刘伶们真就无度嗜酒,只不过是时势弄人,让孤傲而脆弱且失志的文人只有流连酒乡,自筑一片清净乐园罢了。酒后的率性,让他的清洁的灵魂不失;是酒,让他得以放松,得以忘我!刘伶的率真风格,代表了竹林七贤的风范,尤其是在司马睿夺取曹魏江山的典午之变之后,“天下文人,顿减其半”、白色恐怖笼罩着曹魏的每一寸土地的恶劣的政治环境之中,幸存的竹林七贤能让酒离其左右?

至于说酒中巾帼英豪,当数李清照最有分量。一句“浓睡不消残酒”,足见得其酒醉之深,想见得伤春愁情之重。

其实,酒在很多时候,可以给人意外的灵感、意外的惊喜。想起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书生嗜酒,他总是避着私塾先生偷跑到山上的寺庙里去喝酒。一次,被私塾先生逮了个现行。私塾先生想难为一下书生,好让他长点记性,于是就罚他背诵圆周率小数点以后的23位数(3.1415926535897932384626),书生正头晕晕、心慌慌,一看这么一长串数字,只差没晕过去。私塾先生正独自得意,心想,小样儿,该服了吧。没想到只不过过了片刻,书生居然一数不落地背出来了。原来,情急之下,酒让书生顿悟,不就是“山顶一寺一壶酒,尔乐苦杀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的谐音吗?就这样,酒帮书生解了尴尬之围。这或许是无稽之谈,但却的确与酒有了联系、有了渊源。

如果说酒让书生能急中生智的故事有虚构之嫌,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不醉不吟却是证据确凿了。“李白斗酒诗百篇”!诗人的哪一首想象雄奇、意出尘外、意象奇特的惊世之作,不是在饮酒之后妙然天合而成?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是在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集会上,酒后挥毫,信笔涂成了行书绝帖《兰亭序帖》。据说后来王羲之酒醒之后再去临摹,怎么也出不了先前的神韵了。庄子深奥的哲学理念,也是在酒醉之后,晕乎乎、昏惨惨的情况下,才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故此,后世之人读老庄,唯有在昏昏之间,才能昭昭其义。不能醉酒,不可及八荒,不能酒醉,不可妄解老庄。(戏语而已)

平凡如我辈中人,既没有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寂寞中的浪漫,也没有苏轼“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落寞和惆怅,更没有柳永“今宵酒醒何处”的缠绵与凄婉,虽不能从酒中获得灵感,但可凭此消耗一份作为普通人的烦恼。酒醉之后,往往心气极高,天大地大我最大,平时所受的诸多鸟气,也可在自我膨胀的率性之中,获得许多的超脱和快乐,所有的烦恼忧愁也会在瞬时烟消云散。生活中不可少酒,借酒浇愁也好,饮酒助兴也罢;惺惺相惜需之,遭逢知己要之;泯灭恩仇依之,同仇敌忾应之……酒的确是个极好的东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酒量,真所谓“醉里乾坤大,壶中天地宽”!

猜你喜欢
刘伶私塾书生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请酒不醉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刘伶·贤客
斯诗私塾
为什么总是书生遇女妖?
刘伶戒酒
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