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丽
由于生源严重不足,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条件越来越宽。一些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甚至初中辍学的学生都被招进来了。这部分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比较差,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旷课、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往往自发形成“后进生小群体”。他们的破坏性极强,给学校的管理、教学带来较大的冲击。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感到从分析后进生的行为特征入手,帮助后进生产生自我转化的内驱力,对于大面积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逆反性行为整齐划一。他们叛逆性过强,存在着很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他们的逆反性行动整齐划一,如共同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上网。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有时竟集体撒谎。
2.团伙性组成相对稳定。这种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一般为结拜兄弟、组织帮派。他们是自发而形成的群体,这种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
3.领头人威慑小群体。他们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4.群体破坏力强。这种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群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常常特别严重。
“后进生小群体”形成的原因复杂而多面,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才能防微杜渐,才能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其成因主要有:
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思想观念都会对子女产生极不好的影响。有的父母综合素质较底,对孩子娇纵溺爱,缺乏严格的管理,有的父母性格暴躁,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有的甚至教育失控。家庭结构不全,父母离异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中,往往导致孩子精神受挫、心理扭曲。这些学生因缺少家庭温暖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继而走在一起组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小圈子。从对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环境不良的影响。后进生的出现、“后进生小群体”的形成与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有必然的联系。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又经常违反纪律,有的教师对他们存在偏见看法,对他们讽刺、挖苦、训斥,而不去引导、鼓励。在师生情感上缺乏沟通,缺少互相理解。这些会使他们消沉、颓废而走上与老师、班级对抗的道路。教师的这种偏见必然会影响着积极上进的学生,他们对后进生的所作所为也嗤之以鼻,对后进生的形成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复杂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潮令他们往往不能自持,一些消极和腐败的东西必然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良出版物充斥市场,一些黄色、暴力的刊物、音像的刺激,会使他们染上黑社会的习性,甚至陷入社会帮派,不能自拔。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心态扭曲,后果严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不抓紧后进生的转化,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也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蜕化,而且会使班级的部分中间学生也变化成为后进生。这雪球越滚越大就会形成令老师头疼的难以驾驭的乱班差班。这直接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着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有的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的“后进生小群体”,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资料表明:许多中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这种小群体。如果对他们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就会对社会埋下隐患。
1.家校配合,查找病源,强化管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互通情况,找出问题“症结”,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如果是家庭的原因,要向家长陈述利害关系,提出具体要求,从根源抓起,争取积极主动配合。如果是社会原因,要控制他们聚会的时间,强化管理。家校互通在家、在校时间,严格控制他们在社会上逗留聚会的时间,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断绝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2.创设情境,唤起自尊与自信,激发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老师针对后进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心态特点,多方位多渠道地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后进生参与各种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产生成就感。如文艺体育方面的球类、棋类、歌唱、相声、小品、器乐演奏等比赛。还可开展“树立信心,共创未来”、“校园文化氛围与自我成才的关系”等主题辩论赛。借机充分肯定后进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3.抓核心人物,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后进生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转化工作往往也就事半功倍。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方式,以自己的良好言行感染“核心”学生,使他们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提高学业水平。再发挥“核心”学生榜样与传递信息的双重作用。通过“核心”学生,教师的意向自然地传至群体中的每一个学生,从而使原有的群体规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4.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师生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利于他们转变的良好班级氛围。比如,在室内悬挂名人画像、激励性名言;成立学习互助组,开展竞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活泼的课外活动,对他们进行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还可以制订铁的纪律,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在这规矩之下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才能刻苦学习、苦练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价值,早日转化,早日成才。
5.凝聚爱心,拓展恒心,反复转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心后进生身心健康发展,注意用爱心去感化,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和谐的环境中领悟道理,在尊重和理解中获得心理平衡。平时应注重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在思想、生活、学习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切实帮助他们克服实际困难。当然,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复犯错误的现象。对于此,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感到灰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要孜孜以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我们坚信,只要“反复抓、抓反复”,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
6.自律自强,自我转化,彻底转优。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引导后进生自我教育是教育转化的终极目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除了唤起他们的自尊自信,还要他们树立自律、自强意识,从根本上树立自我约束机制,这是一个制胜法宝。只有自我转化,方能彻底转优。至此,才能为转化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后进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倾注爱心的基础上,勇于探索,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就能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