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军
有许多事物,能让我们牢记是因为我们曾做了大量的反复工作,这“反复”是有意为之也好,是无意为之也罢,反正在反复中我们的心灵充实了,我们的头脑灵活了,我们的思维严密了,最终,我们成熟了起来。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尤其是高三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复习更应该是这样。
比如拿“融会贯通”的“会”字来说吧,我们极容易把它写成“汇”,因为我们极容易由“融”字望文生义地将“huì”理解为“汇集”、“聚集”。这种不良的思维定势一方面得靠准确理解该词的含义去改变,更要靠反复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形成自然而然的记忆来根除。
之所以这样讲,一是由于我们需要掌握的信息量极大,而真正具有过目不忘本事的天才又极少,二是因为现实中的的确确地存在着屡改不掉的错误,这不单单体现在学生身上。
倘若我们有一锦囊,囊括了我们易错的东西,且这锦囊又是极其袖珍的,不至于成为累赘的包袱,那么我们时不时地将囊中机要抖出把玩一番加强记忆,岂不是能省时高效吗?
基于此,我主张建立一个系统,我一直从教于语文教学,就权以高三语文复习为例来谈谈构建这一系统的情况吧。
首先是确定这个系统的内容。从应对高考来看,我认为要建立基础知识、写作和审答题三个系统。
基础知识系统,重在整理归纳识记的内容,比如字形、字音、字义、成语、文学常识、成语运用、近义词辨析、病句类型、名句默写等几个子系统。暂举字形为例吧,虽说中华民族字词数量浩若汪洋,但我们常用、易用错、写错、易考的字形依然可数,就如刚才举例所说的“融会贯通”的“会”字,再如极易写错的“好高骛远”的“骛”字,我们只需特意地把它们提出来或按音序或按笔画整理归纳到我们的字形系统中,平常时不时地拿出来复习一番,何愁记不准呢?
建构写作系统的关键不在于罗列写作知识,而在于能用一定量的典范文章进行例析。选取一定量的经典例文,或典型病文,从高考考场作文需要的角度出发,逐点分析优劣,逐类归纳例析,然后再逐点强化动手落实到练笔中去,我想,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考场要求学生能用富有文彩的语言开头,那么在写作系统中就不妨将几段范例放在这里,再让学生比葫芦画瓢地练几段。又譬如要求学生作议论文时要注意所拟的标题要扣住或表明观点,就不妨将具有这种特质的标题放在那里供他们揣摩、运用。比葫芦画瓢固然不可取,但更不可取的是连这葫芦也不摆,连这瓢也不画,只是玩“空口道”或“空手道”,以至于讲文章写作规律的话说了千万遍,却总不去做,这样自然难见成效。这时候,如果看到成效不显便暴跳如雷地骂学生不长记性,岂不是冤屈了学生们?
审答题系统是高三复习最后阶段最应建立的系统。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心里记得明镜儿似的知识一旦运用时却又漏洞百出,明明掌握了的技能,运用时又丢东落西。这样就免不了出现上考场时踌躇满志,下考场时又为自己的失误扼腕频频的现象。诸如此类,皆因审答题能力的不足,所以,建立审答题系统,可避免出现有劲儿使不上,使了劲儿又不对路的无奈。即便不能助你十二分地发挥,至少也保证你的才能不被淹掉三分。举例来说吧,人家试题考你一篇散文中某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你头脑中起码得有这样的提示:一要从内容上答这句话如何表现了主旨,二要从结构上答这句话有何作用。再比如给你一段话,然后让你提取这段话的关键词。你头脑中得有这样的提示:本段陈述或说明的主体是谁,主体怎么样了,答案限制多少字数,有没有其余限制性要求等等。再比如,给你一道主观阐述题,分值是8分,你头脑中就得考虑:是不是得从4个方面回答,能不能找出这4个要点,各要点之间是用数字序号标明还是用分号、句号,各要点是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回答还是按主次顺序排列回答,需不需要先写一个“答”字,需不需要在每段开头空两格,书写时行列整齐吗,答案有语病吗,语句通顺吗,明确吗,扣住主旨或要求了吗,超出题干限制了吗。诸如此类问题要立马浮现在脑海中。我们不能保证每次遇到题目时这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就会立马浮现在脑海中,但如果我们把它们纳入我们的审答题系统,并时不时地拿出来琢磨一番、警示一番,何愁答题不全面、不规范呢?
以上,我谈了系统的内容,至于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里就无法言准了。比如,从应对考试和提高语文素养两个角度着手,系统的内容自然是不同的,再比如对一个基础知识极其扎实的学生来说,知识系统就几乎可以省略。自然,单从高考升学角度来看,语文学科考试每次都能达到120分以上者,绝不必看我这篇文章,更不必去建立什么语文复习的系统了。
其次,我要谈谈系统的构建和使用。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亦没有可以穷尽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所以,高三语文的复习系统是个极其狭隘的概念,但唯其狭隘才更显实用,唯其狭隘也更应开放,唯其狭隘才更应不断更新。
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充实系统,凡我们做过的典型习题,读过的经典篇章,听到的有关信息,触发的一些感悟,只要觉其有用,就应及时地纳入到这个系统中来。
同时系统又应不断地精简。那些过时的、芜杂的、熟谙的要时时地从系统中删去。只有及时地“清仓”才能保证其运行的快捷高效,才能发挥锦囊之妙而不至于成为累赘的包袱。
其实,构建和使用这个系统的过程就是一个披沙拣金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筛选、有比较、有辨别、有归纳、有倚重,更有反复强化。你想,再复杂的知识,再一般般的头脑,经过了这几道炼炉,何愁炼不出金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