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锡绒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14)
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文件。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提供急需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其教学计划的制定须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高职院校是由中职、职高、普专等院校升格改制而来,其办学时间不长,大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定位不十分清楚,虽然近几年也受到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冲击,但对多数学历、职称已达标、职业岗位相对稳定的老教师影响不大。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教学上还会惯性地沿用自身所熟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加强高职教育的学习研究,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技能教育,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理念,以此为指导来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高职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专业教学计划地制定往往是以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有关规定:“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作依据,借鉴和模仿名称相同或相近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一般按照从文化基础模块到专业基础及专业模块再到选修模块的“三段模块”来设置。每个模块的课程门类、排序及课时数几乎都是对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稍作“加减”修改而成的(对理论性强的及课程采用“减法”,对课时较多的过深过难章节采用“压缩合并法”,对实验、实习项目和环节采用“加法”),是本科计划的“压缩版”或“改编版”。其执行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佳(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眼高手低等),学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吸纳。问题出在哪儿呢?深思专业计划课程体系,主要是我们没有完全搞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学术教育的本质区别,本科学术教育的职能是把学生导向学科逻辑体系,高职教育的职能是把学生导向工作任务体系,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应当与工作内容、过程相对接,而不应仅对本科学科课程做课时量改变的“加减法”。虽然我们习惯了按照学科门类来划分课程门类并设置学科课程,按知识相关性来组织课堂内容,但对逻辑思维不占优势的高职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学生感到很抽象,离工作内容很远,学生难以体会到这些知识的现实价值,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应过多考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通过市场调研和行业研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目标,准确定位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群),切实掌握其岗位(群)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要求,应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课程门类,尽可能按照真实工作过程和情境来安排课程顺序、开设技能实训项目,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有效地从源头上避免因过于粗糙、宽泛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无目标、无重点的专业技能培养所造成的目前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普遍不精,缺乏职场竞争力的现状。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实践教学。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都不同程度地压缩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大了实践教学时数。挖空心思做“加减法”,力争达到 1∶1的比例要求。深入分析这种模式的教学计划,我们会发现,这样做虽然对理论与实践的课时量进行了“量变”调整,但并没有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割进行的关系,并没有改变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非主体地位,实践教学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下的“补丁”教学。尽管实践课程的种类、项目和课时越来越多,但由于先理论,后实践,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所以会导致实践课程,特别是那些走过程、放羊式管理不到位的实践课程效果低下,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和显著提升,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功能。所以,我们应该在重视实践教学、增大实践教学课时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尽可能将课堂移到实训基地,使理论与实践互融,边讲边练,结合生产实际讲授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训任务的完成)。不应将实践课程置于附属地位,不应注重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以及实践对理论的验证和巩固作用,应强调实践教学占主体地位,应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应从根本上将原来的实训教学配合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服务实训教学。这样,职业教育中技能培养才能得到突显,职业教育特色才能得到体现。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采用“产学结合”的办学形式,其内涵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可以使高职教育培养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在毕业上岗时缩短或不需要“磨合期”。所以我们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时,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邀请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和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考虑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的特点,使产学结合切实得以落实。我们可以对某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缩短在校的实习时间,延长在企业的实习时间,可以按照“x+y”字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体现(学制三年,x表示在学校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年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y表示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年度,以顶岗实习为主,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题目,并尽可能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如 “2.5+0.5”、“2+1”等 (趋势是 x越来越小,y越来越大)。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须实行“多证书”教育,明确要求学生要获取“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B级(或 A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各专业相应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等,在此基础上获取毕业证书。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中涵盖上述证书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且保证必要的课时数。以便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应用性培养。具体说,就是在文化基础课模块中必须设置英语课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阅读写作、口语会话能力的培养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模块中除设置必要的专业课外,还应设置相关专业设备的施工、安装工艺、标准及技能要求等内容,加强学生专业课理论、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实践培养。为学生获取各种证书提供帮助,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
制定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这些品质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且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更是打造企业文化的核心。该类内容应在计划中体现,具体说,就是在文化基础模块中应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应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因为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高职教学应紧跟市场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学生的个性特长。该类内容应在计划中体现,具体说,就是在选修模块中应设置学生自主感兴趣的课程。如美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学欣赏、书法等课程。
[1]付菊.孙弼.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之国际比较[J].铁路职业技术教育,2005,5.
[2]左振华.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探讨[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3).
[3]李华.齐武福.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培养目标确定:迫切需要观念变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8,(2).
[4]秦建国.改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