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文 丁 梦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实效性教学初探
熊继文 丁 梦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实效性”作为切入口,以新课标的理念作为评价实效性的新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也是当今教改的标志性口号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进行深入的研究,追求教学过程优质化、教学原则科学化、教学方法有效化、教学评估规范化的课堂教学高效益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课堂教学实效性缺失情况严重,主要表现在:(1)在班级中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2)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差。(3)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无数实例证明,教学目标制订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语文博大精深,每一课涉及的内容很广,如果事无巨细,最终只会导致单调枯燥无味,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能忍痛割爱,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就不敢放手,要么自己读一句,翻译一句;要么叫学生读一句,翻译一句;要么兼而有之。试问如此翻译下去,学生还有何兴趣?其结果不难猜想,学生谈文言文色变。学生真的就不会翻译吗?可他(她)课堂翻译了呀,更何况他们手头都有一本文言文翻译的材料,不懂的自己可以问可以查,这种课堂叫学生只是翻译,无疑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我们在教学《琵琶行》时,就力改以往的教风,因为在过去教学这一课时发现如此好的诗句逐段逐段讲解,味道全无。于是,笔者确立了“品评诗情”这一教学目标,从诗情入手,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几种情感,然后分组研讨,含英咀华,最后以对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下联结束。上课学生果然情趣高昂,直到一位同学对出“共奏高山流水情”下联后在欢快掌声中轻松地结束了本课。
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外在体现。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说,语文课的教学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展慢,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这种波浪式结构,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的特点。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改变了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些“变式”。这种变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提高学生接受信息量的比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尽管输出的信息是很大,但学生的接受率低下,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学生接受信息量的比率必须高于70%。否则,教师作了近一半的无效劳动,效率当然不能算高了。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法研究和教法研究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或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都要先看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有这样做,才能有高效率的语文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受益面。教师讲授的内容,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着眼大多数,兼顾两头,让差生跳起来也能尝尝果子的味道,让优等生也不至于感到淡而无味。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输出的信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才是有效信息,受益面就扩大了,效率当然也就高了。我们应抛弃靠牺牲大多数学生而换来少数人升学的教育思想,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这是影响产出量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我们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我们只重读写而轻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落到实处。
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通过情感的唤起,使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学生心灵的构成部分,由低级情绪上升为高级社会情感,优化个性,达到育情目的。
总之,“实效性”不是简单狭隘的分数量化,而是指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以学生在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素养的生成量为主要参照,以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语言等与学生的情感要求、思维状况、活动方式及强度、接受能力的和谐性和一致性为主旨,以“实效性”作为切入口,以新课标的理念作为评价实效性的新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