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高潮是怎样炼成的

2010-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0年15期
关键词:高潮情感思维

李 晖

对于教学高潮的定义,曲阜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高潮,是指老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潮应是师生在课堂中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紧张、情绪最高涨、课堂气氛最活跃的阶段,也是一堂课诸多教学环节中最精彩、最动人、最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一节语文课高潮的有无与处理高潮是否得当决定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十分自然而巧妙地设计、应用与控制教学高潮,使之非常和谐与自然地为教学活动服务。那么,我们应如何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语文课堂教学高潮呢?

一、科学地调控教学时间形成高潮

有研究发现,45分钟时间随着学生生理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动态。在45分钟之内,学生的生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依据这种发展规律,如何确定具体的教学高潮最佳时间呢?教师可借鉴工业生产中的优选法公式、优选法就是要选取一个过程的最佳部位,而一堂课也有一个最佳部位,这个最佳部位就是这节课的高潮。工业生产中优选法的公式是:[(最大点-最小点)*0.618+最小点]=第一点时间(即可能存在的优异部位)。如果教师一堂课准备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组织一个高潮,假设第一个阶段为22.5分钟,第二个阶段也为22.5分钟。那么第一个阶段组织高潮的时间为:(22.5-1)*0.618+1=14.287,即第14分钟形成高潮为佳;第二个阶段的高潮即为37分钟。每一堂课我们力求都达到两个高峰,诱领学生心理进入最高波峰,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尽可能延长兴奋时间,最大限度地加大教学的密度、力度,争取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二、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形成高潮

1.用浸透情感的语言形成高潮。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会相差20倍。”语文教师更应重视自己的语言艺术,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总能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火候,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浸透情感语言的氛围中进入教学高潮。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她充满深情地读道:“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就在她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堂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12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她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彩色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他们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学生观察、阅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情不自禁地朗读,畅谈自己的看法。于老师大加赞扬,并参加他们的行列,深情地谈起了她自己在抗战时,家乡的小学即将解散,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一段亲身经历。她说,从此这首歌不断在她胸中激荡,构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学生屏息聚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最强音,思想升华,情感浓烈,师生在共同学习中成长。这种浸透着情感和富于哲理的教学语言,既具生动性、启发性,又有感染力、号召力。它不仅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而且渗透着正义的情感,还容易形成一种知识、情感和哲理自然交融的境界,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

2.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形成高潮。有效的互动对话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学生与作者的互动,让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人格以深远的影响;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能激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建构以学生生活为本的知识结构;师生间的互动,能促进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生生之间的互动,有益于他们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因此有效的互动对话能使教学深度触及学生情绪,形成教学高潮。比如在《项链》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对话话题:1.假如在你今后的生活中娶到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作妻子的话,你觉得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请问可爱的男生,你今后愿意娶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作妻子吗?2.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跟玛蒂尔德类似的虚荣心?这样的对话可以说是触及了正处于花季雨季时期学生思维敏感点上,让学生思维涟漪叠起,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绝佳效果。

3.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达成高潮。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一教师上多媒体观摩课《风景谈》,随着鼠标的轻轻点击,一幅幅色彩明快、风情各异的画面在舒缓柔美的《春江花月夜》中缓缓推出:变幻迷离的黄山云海,神秘奇异的云南石林,雄奇壮丽的庐山飞瀑,如诗如画的西湖碧波,似仙似幻的桂林山水……音乐声渐止,画面定格,但学生们仍神游其中,流连忘返。这类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对形成教学高潮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艺术地把握教学内容形成高潮

1.于设疑处点燃火花。人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准确鲜明的设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思维创新的高潮。如一位老师在教授《孔乙己》时抓住“孔乙己”这个名字进行设疑:“同学们,孔乙己真的叫孔乙己吗?他到底姓甚名谁呢?”由于这一疑问精妙有趣,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在讨论的同时,纷纷在课文中找根据,寻答案。尔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争论,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

2.于无疑处掀起波澜。有的文本看似平淡、浅显,犹如平静的水面没有半点涟漪。可是,一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样能掀起波澜,在课堂中形成教学高潮。如语言平白质朴的《荷花淀》,有的老师找了这样一个抓手:“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与主题有何关系?这句话在文中很不起眼,很容易被忽视。作为游击组长,即将投入部队参加抗日,水生从心底里希望妻子支持自己,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使自己免除后顾之忧。但他却不说这些,而偏叮嘱水生嫂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正说明了水生了解自己的妻子,她是一个有觉悟的女人。而这为她以后组织起游击队,配合大部队作战,作了很好的铺垫,女人们在战争中成长这一主题也就显得真实可信。因此,水生的这句话恰恰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水生嫂们才是作者真正要歌颂的对象,连女子都拿起枪投入战斗的民族自然是强大不可战胜的,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通过这样一种认知冲突,使学生与教材、教师在情感的交流中产生共鸣,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中掀起教学高潮。

3.于关键处燃起激情。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这些关键处狠下功夫打磨,有益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深,理解得透,掌握得牢。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个问题:“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而印象最深、最感动人的是哪一次?为什么?”这几问,看似简单,却已拿下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直奔全文的精彩处——攀爬月台时的背影,激起学生探讨学习的兴趣。在感受此处背影时,程老师联系当时祸不单行的处境加以渲染,听课的学生被感动了一大片。一时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堂课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抛开可有可无的问题不管,抓住“背影”这一核心点,确定了整堂课的突破口——印象最深、最感动人的一次,然后全盘驾驭调控,让学生燃烧亲情,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要在追求课堂教学高潮的同时,也要防止教学高潮出现过频的现象,更不能哗众取宠,为高潮而高潮,因为这容易分散教师的教学重点,分散学生的学习重点和课堂的注意力。

猜你喜欢
高潮情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百折再看高潮来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