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瑞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渐行渐盛和各类考试语文阅读题目量的增加,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
从现实状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将注意力放到课本上,只注重教师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限于这些“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兴趣。而要想真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兴趣是学生自我阅读的最好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一个量的积累,并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呢?
首先,要加强诵读。这是学生感知语言形式,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达到粗通文意的最佳途径。诵读的内容可以五花八门,例如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章,课外的精美散文、报纸摘要、读书笔记、作文范例……诵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师生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龙读、作品课堂表演、诗歌的高声诵唱、伤感作品的低声浅吟……朗读本身就是作品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的第一步。在诵读时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氛围和意境,有利于对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探究。
其次,要引导学生“素读”经典。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说话。”因此我们需要阅读经典。要“素读”,即朴素的、无功利化的阅读,静心潜读,视经典为红颜知己、精神食粮,变读为饮酒品茗,与圣贤畅谈。我们可以不求甚解,可以蜻蜓点水,可以读到尽兴处手舞足蹈……但首先要读,由读通到读懂,曲径通幽,才能拨云见日,最终达到清楚情节,理顺人物的来龙去脉,精彩片断了然于心的目标。自然,应对近几年高考中名著阅读类的试题也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第三,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根据对象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在全面拓展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比如大部分中学生对励志类的作品情有独钟,我们就向他们推荐《平凡的世界》、《我与地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类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塑造、培养、提升人的精神、道德、情操、审美艺术等方面的素质上起着持久深远、无以伦比的作用。也可以利用一部分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通过设置悬念疑问,引导学生自我探求结果。例如:旷世奇才苏轼在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是什么成就了他创作上的高峰?为什么在被贬岭南之后仍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他为什么会对竹子如此的喜欢,以至于“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肉”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妙语天成的“四诗风雅颂”起到怎样的奇效?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将就会更深刻地了解一些名人的轶事趣闻,更全面地了解作者,把握其创作风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也会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第四,将美感融入到阅读之中。阅读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多少美,作品中就能发掘出多少美。而文学作品自身有这方面的优势,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寓言、童话共同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向学生去展现这种美:引导学生去赤壁欣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美;跟随李清照一起“寻寻觅觅”那份忧愁的美;体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格美;南下江南,感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秀美;北上塞外,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梦回唐朝,和张若虚一起在“春江花月夜”尽情吟唱;走进大观园,和“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拂风”的林妹妹一起葬花……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美的海洋、美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向学生充分地展示这些美,让学生去理解、体验、感悟,并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再现这种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万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将美融入阅读教学的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在审美感知、审美理解中有所发展,有所感悟,有美的享受,进而喜欢上阅读。这对其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受益无穷!要养成这种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而剪报就是一个好办法。报纸内容非常广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组织学生分板块、有选择地剪取。如亲情世界、人生百味、环保问题和科技动态等等,每剪一篇都要认真阅读,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也并不感到负担重,相反会觉得兴趣盎然。其次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所读书籍的精彩片断进行必要的摘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作品的评价写出来,这样的阅读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我们的辨析能力,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当然也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读书不加思考,就像吃东西不加消化”。我们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取精华,放弃糟粕,化别人的知识为己有、为己用。
当然,在校中学生阅读存在着课业负担重、业余时间少、手头资料有限等诸多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条件有限的可以建立学生流动图书馆,通过学生自我提供、互相推荐、互相借阅的方式保证阅读材料。我们还可以在每一周抽出一到两课时作为专门的阅读课,在时间上予以保障。同时,教师也应经常阅读,用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书生气质来熏陶、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学生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