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敬
【教学背景】《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它开始,我们将开始赏析现代戏剧、古典戏曲。而《雷雨》又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所以,如何处理这篇选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雷雨》,我们可以赏析的有很多地方,但是本着语文课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生命体验”基础上的语言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的原则,让学生更好地“潜心会本文”,在把玩琢磨文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解读文本、体悟文本妙处的习惯,我将选择一个学生可能会很感兴趣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剧本”这个学生比较陌生的文体。从而以开放的思维,对整体的语文教学和本单元教学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至于作者,因为在各种资料上已经有洋洋洒洒的介绍,故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了解,在课堂上将不做过多介绍。
【教学目标】分析周朴园的人格构成(选取周朴园的爱情为切入点);了解剧本及其鉴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从剧本语言入手,揣摩人物心理历程,分析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作者及作品简介;分析周朴园的人格构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雷雨》剧情及人物
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因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一生著作颇多,主要著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剧情简介:四幕剧,在不到一天(上午到午夜两点钟)的时间里,用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
主要人物:周朴园、周萍、繁漪、周冲、侍萍、鲁大海、鲁四凤、鲁贵。
三、找准切入点,提出讨论问题
课文节选的内容从情节上可以以鲁大海的出场分为前后两幕,今天只分析第一幕。
提问: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学生自由辩论发言,教师不做过多限制,尽量为学生提供一种相对宽松开放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要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从戏剧语言(台词和舞台提示)入手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再现丰满的人物形象。
[设想一]学生甲:周朴园深爱着侍萍,比如对她的无时无刻的思念(念旧情结很严重,旧雨衣,旧衬衣,侍萍当年的相片),从侍萍一个简单关窗的动作,就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对昔日侍萍的评价 (年轻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想要给她修坟,给她钱等,都反映了周朴园对侍萍的爱。
[设想二]学生乙:周朴园不爱侍萍。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前后的巨大反差说明了一切:在相认之前好像是挺思念的,但一旦知道眼前的这个老女人就是昔日的恋人时,就马上改变了嘴脸:“忽然严厉地”、“冷冷地”、“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都说明周朴园不爱侍萍,并且认为现在她的出现是受人指使,是有目的的,所以后面的钱即便给了也不能说明什么,或者只是一种交易。
[设想三]学生丙:周朴园爱侍萍,但不是现在的侍萍,而是以前的他记忆当中的那个侍萍。侍萍死了但是根本没有死,她一直活在周朴园心中,时刻和他交流。至于他态度的改变正好说明,他需要的不是现在这个年老色衰的侍萍,而是那个年轻的生命。
明确:上面的同学回答都非常出色,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牢牢把握住了作品的语言分析人物,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爱与不爱来界定两人之间的感情呢?显然如果这样就有可能会失之片面。我们还需要从他们对话时语言、语气、神态的变化来解读他们的心理流程,以便作更全面的分析。
侍萍爱周朴园(从她的几次提醒——“哦,老爷没有事了? ”、“不定也许还记得”、“老爷没有事了?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的神情,回首关窗等行为,以及她在和周朴园谈话中称谓上的变化来看,我们可以说,两人的相认是侍萍自己主导的),侍萍用自己的爱为周朴园的爱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他们两个的爱情是有基础的。
周朴园也怀念侍萍,这也是真情的流露,他没有必要装,也不可能装这么多年,但是为什么在知道面前的人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人的时候却有了那么大的变化,是值得我们琢磨的一个问题。
我们要注意到,当得知眼前人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侍萍时,周朴园有个半晌的沉吟,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先前他的表现才是真实的“他”,而后面所有的表现都是经过了着短暂的沉吟之后“有预谋”的“反应”?
人的感情是会不断变换的,就像天空的云,但是并不是无章可循。我们会追求某种东西,但是一旦到手,却经常不会得到自己所想的那种快乐,反而会有某种失落占据心胸,或无所适从,或怅然若失,或者转喜为悲,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这就是人类情感的辩证法。所以,我们的周朴园就像是现代的叶公,好龙而怕龙。我们没必要怀疑周朴园对侍萍的真情,但是必须注意到他怕,怕侍萍的出现会破坏眼前的一切,才有了下面这些话:“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就不要再提了”,“好!痛痛快快的”,“我们就这样解决了,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说周朴园还有快乐的话,那就是和侍萍在一起的日子,如果他心里还有一方净土的话,那就是和侍萍的感情。现实很残酷,他不肯也不可能和侍萍相认,所以他希望给钱,让自己爱的人活的好一点(给你养老),于自己也“心安”,这是他认为的最好的解决方式,而不能简单地把给钱全部认为是一种交易(虽然不排除笼络的成分,实际上他可以斩草除根)、一种补偿与平衡,更不是一种同情(他还有同情心吗?),而他自己也就只能从对侍萍的思念中找寻一丝慰藉了。
所以,如果读完全部的文本,我们可以说周朴园是自私的、冷酷的、卑鄙的、虚伪的、惟利是图的甚至是毫无人性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周朴园的形象不应该是个扁平的结构,他是立体的、复杂的、渐变的,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灵魂的慰藉。
四、作业:分析第二场戏
【教学要点】介绍剧本的有关知识及其有关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剧本及其鉴赏方法
1.剧本:剧本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一经产生就成为独特的审美对象。
2.鉴赏方法:注意把握剧本的戏剧冲突、戏剧情节、戏剧的语言特色。
戏剧冲突就是戏剧的矛盾冲突,它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和社会上的矛盾一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但这种对抗,要受到舞台和时间的制约,必须高度集中起来并迅速地激化,于是就构成比其他文学样式更尖锐强烈的矛盾冲突。抓三个方面:(1)自觉意志的冲突。所谓意志,就是人物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力求得到实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志冲突就是人物间对立的目的和动机的冲突。这种冲突,其强度足以把戏剧矛盾推向最高点,是戏剧冲突的本质。(2)人物间的性格冲突:所谓性格,就是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而突出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性格冲突就是人物间对待事物的态度、追求的理想、采取的手段不同所引起的冲突。在剧本里,性格冲突和意志冲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人物间的冲突,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截然分开。(3)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于剧中人物的意志、性格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之间的矛盾斗争而产生的,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有很积极的作用。此外,把握戏剧冲突还要注意剧本中的细节描写。
戏剧情节。要细心地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是剧本塑造人物性格、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引人入胜的好情节可以使人们“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
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性。戏剧语言包括两个部分:(1)舞台提示(包括人物活动环境的介绍以及人物外部动作与心理情绪的说明)。(2)台词(包括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戏曲中的唱词和念白)。由于条件的限制,戏剧的语言必须要求高度的个性化和强烈的动作性。动作性是指用发自内心的语言构成人物心灵内部以及人物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撞击与较量,而这种撞击与较量,就会推进人物动作,形成戏剧情节,酿成戏剧冲突。戏剧语言的个性与动作性同时体现在人物的语言中,我们鉴赏时既要注意它们的联系也要看到它们的区别。
明确:阅读剧本,当然要注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几个方面,但归根结底是要在阅读中从剧情、人物等在剧本中的外显形式——语言的揣摩入手,再现人物与剧情,理解剧本主题。
二、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布置作业
写一篇人物简评。
【课后反思】
我希望的本课的教学形式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学——没有固定形式和结论,希望能在课堂上出现唇枪舌剑的场面,从而引导学生以乱打乱、乱中取胜,找到敌人的司令部。这样做,也许是不能把整个课文所牵不能把整个课文所牵涉的各个面都涉及到,但是只要能促使学生紧扣文本,通过人物语言、态度的变化来合理推测、揣摩人物的内心变化,学会从文本的各个层面来分析思考问题,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案例中对于学生答案的三个设想,和实际情况并无太大出入。很多学生下课后仍就这个问题找依据展开讨论,也可以说还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的。所以,反思一下本课的教学,不能算是非常成功,但我最初预想的目标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