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心宇 王高仁 徐海燕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226001)
高强度聚焦超声刀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初步评估
曹心宇 王高仁 徐海燕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226001)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对中晚期膀胱肿瘤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机对38例不能手术的膀胱癌患者行HIFU治疗。结果治疗后90℅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症状明显减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HIFE治疗中晚期膀胱肿瘤患者安全有效,是一种新兴的晚期膀胱肿瘤治疗方法。
高强度聚焦超声;膀胱肿瘤
很多膀胱肿瘤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手术机会,有些手术后复发无法再次手术。高强度聚焦超声是近年来兴起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即将高功率超声聚焦于深部病变组织,通过产生瞬间高温(病灶区组织温度迅速上升达到 80~110℃)及机械效应及空化效应使靶组织凝固、坏死,消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达到“深部切除”的治疗目的。我院自2004年12月起对不能手术的膀胱肿瘤患者采用HIFU治疗38例,为中晚期不能手术的膀胱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其中 11例为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无法再次手术。)年龄51岁-91岁,平均年龄69岁。病程2个月到4年不等。排尿困,尿频尿急,小便刺痛,夜尿增多 35例,肉眼血尿38例。最小肿瘤 12mm×13mm,最大肿瘤183mm×212mm。患者均因各种原因无法或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
1.2 仪器仪器为北京源德公司生产的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由3个部分组成:超声发射系统;影像系统包括B超扫描仪及立体定位装置;计算机系统控制发射程序及发射探头三维立体移动装置。期输入功率为0.5kw~1.5kw,有效治疗深度为2~14cm、实测焦点 3mm×3mm×8mm,效应焦点为 6mm×6mm×10mm,单次发射时间0.2~0.3s,单次发射次数60次,一次发射时间16s,两次发射时间间隔14s。
1.3 治疗方法HIFU治疗先行超声做体表十字定位,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膀胱适度充盈,并使入射面皮肤完全于装脱气水皮囊紧密接触,并在皮肤与皮囊之间均匀涂满超声耦合剂以减少皮肤与皮囊之间的缝隙。根据肿块的大小按先深后浅的原则分次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20~40min。每个肿块治疗次数:直径3cm~
5cm肿块每厘米行2次HIFU治疗。直径超过5cm的肿块治疗次数按肿块直径(单位厘米)减2后乘以3后治疗,即治疗次数n=[(肿块直径-2)×3]每天一次,所以肿瘤部位均完全覆盖治疗。记录病人治疗前、中、后相关症状,全身情况,排尿通畅及排尿疼痛情况,血尿及夜尿情况。超声检测肿块大小,并记录并发症。
1.4 疗效评价
1.4.1 临床症状改善
1.4.2 影像学改变治疗前后行膀胱超声CT或MRI检查。超声改变标准:肿块治疗前后大小对比,肿块内血流情况对比。肝脏CT、MRI检查均行平扫+增强扫描,如肿瘤缩小率,凝固性坏死范围的判定等
1.4.3 实验室检查 小便脱落细胞学检查
2.1 床症状改善程度所有患者行治疗后一个月复查,连续复查3个月,①全身情况:80%患者全身情况好转,食欲、睡眠改善、体重增加。②90%排尿通畅,小便刺痛减轻或者消失,夜尿消失或者次数明显减少。③血尿情况:45%肉眼血尿消失,55%肉眼血尿明显减淡。
2.2 影像学改变HIFU治疗后肝脏肿物超声回声改变:在完成治疗的38例中33例(86.8%)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内局部回声增强,30例(78.9%)超声CDFI显示肿瘤内动脉血供不同程度的减少。CT及MIR:12例(31.6%)肿块明显缩小,20例(52.6%)肿块大小无明显改变,6例(15.8%)肿块有所增大。
2.3 实验室检查小便脱落细胞学检查:30例(78.9%)多次小便脱落细胞学检查未肿瘤细胞,8例找到肿瘤细胞(阳性率不高,仅供一般参考)。
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治疗膀胱最好的方法,但对无手术切除机会及不愿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HUFU技术作为一种热疗方法治疗中晚期膀胱肿瘤已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研究。HIFU治疗是利用超声声束的可汇聚性,穿透性等物理特性,利用超声影像引导测定治疗范围,高剂量多束超声波体外发射,通过水介导向体内肿瘤靶点处穿透并聚焦,在焦点发生能量转化,利用超声波在焦点瞬间产生的高温效应、空化效应及机械效应杀死癌细胞,使耙区内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而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
总之,HIFU是一种无创性的局部肿瘤治疗手段,应用于膀胱肿瘤的治疗安全,有效,产生的副作用小,能有效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L
[1] 吴沛宏,黄金华.肿瘤介入诊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32-633.
[2] 何申戌,熊六林,王国明,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869例腹腔、盆腔实质.
[3] 性癌瘤和组织增生症临床初步报告[J].中华超声医学杂志,2002,18(3):180-183.
[3] 于强和,王智彪,蔡汗中,等.超声治癌德机制.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J].1997,24:301-303.
[4] 林世寅,李瑞英.现代热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9-20.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3.153
1672-2779(2010)-23-0183-02
201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