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赵桂英 江苏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21006)
颅脑外伤重型患者临床急救应用新型护理程序的研究
宋 燕 赵桂英 江苏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21006)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重型患者临床急救应用新型护理程序——快捷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 门诊急救阶段收集我院颅脑外伤重型患者170例,其中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程序进行抢救,试验组按快捷护理路径进行抢救。对两组患者急诊入院死亡率、抢救时间及抢救费用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急诊入院死亡率、抢救时间及抢救费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脑外伤重型患者在急救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后,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抢救时间缩短,抢救费用降低。
外伤;重型患者;急救;护理程序;中医护理学
临床急救快捷护理路径是由各相关部门或科室的医务人员共同制定的医疗护理抢救程序。该程序针对特定的疾病急救,制定出有序、及时、适当的临床诊疗计划[1],形成高效、快捷、准确、全面的急救路径。与常规护理程序相比,是当代临床急救护理中的新型护理程序。
颅脑外伤的发生率约占创伤总数的30%,仅次于四肢创伤,但病死率却高居首位。颅脑外伤常合并其它多发伤,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创伤后1h在临床上被称为“黄金一小时”,这个阶段病死患者约占全部颅脑外伤病死患者的50%。因此,在患者由院外急救转为院内急救后,早期迅速判断伤情,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患者生命,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是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现将我院颅脑外伤重型患者临床急救应用新型护理程序——快捷护理路径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门诊急救阶段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颅脑外伤重型患者共170例,其中男113例,女57例,年龄13~69岁。硬脑膜下血肿37例,硬脑膜外血肿26例,颅骨骨折17例,颅底骨折9例,重度开放性颅脑外伤38例,脑挫裂伤35例,脑干损伤8例。采用非同期队列对照研究,按年分为两个组,其中2008年80例为对照组,2009年90例为试验组。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根据颅脑外伤重型患者抢救的流程图,编写了《颅脑外伤重型患者临床急救常规护理程序》,其治疗和护理措施及所需时间如下:①5~8min自救护车至抢救室(办入院手续)→②8~15min通知医生,遵医嘱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包扎伤口,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③15~20min开检验单,交费后由家属陪同去做检查→④8~15min护送患者返室,医生初阅片子后,通知脑外科医生会诊→⑤10~15min需手术者:备皮备血,护送至手术室,非手术者:先办住院手续后护送至病房。①~⑤总计时间范围:46~73min。
1.2.2 “试验组”根据颅脑外伤重型患者抢救的流程图,编写了《颅脑外伤重型患者临床急救快捷护理路径》,其治疗和护理措施及所需时间如下:①2~3min自救护车至抢救室(先抢救后登记挂号)→②6~10min通知医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包扎伤口,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③10~15min开放绿色通道,开检验单,先检查后交费,由护士或医生陪同去做检查,并携带简易呼吸机→④5~8min通知脑外科医生会诊,护送患者返室→⑤5~10min需手术者:备皮备血,护送至手术室,非手术者:先护送至病房后办住院手续。①~⑤总计时间范围:28~46min。
急诊室护士接诊患者后,按照临床快捷护理路径进行抢救并组织护送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执行护士负责填写临床快捷护理路径表及抢救记录单,同时协助抢救,每完成一项内容在其后打“√”并签名,抢救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则在变异分析项中填写。抢救结束后,在表的最后填写抢救所用的时间及患者所收住的科室,以便统计[2]。
1.3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1 结果 通过两组患者急诊入院死亡率、抢救时间及抢救费用比较,发现运用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明显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抢救费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急诊入院死亡率、抢救时间及抢救费用比较
2.2 结论 自颅脑外伤重型患者临床急救应用快捷护理路径后,使救治按照一套完整全面的医疗护理计划为患者服务,避免了等待挂号、医嘱、交费、检查等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使抢救、检查、术前准备所用时间比以前明显缩短。不仅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及手术时间,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患者进一步的有效救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临床快捷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特异性,使急救措施更加高效、快捷、准确、全面,是临床急救护理的有效工具。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后勤人员配合抢救更加合理化。同时患者也因受到医护人员积极主动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增强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 曾小耘,骆郁林,周斌.展望21世纪的护理教育[J].山西护理杂志,2000, 14(3):103-105.
[2] 田丽.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08):734-735.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3.113
1672-2779(2010)-23-0135-01
201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