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2010年已达630万,比去年增加20万,创历史新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们直接面对着市场和企业。高职院校在注重就业指导,增加个体的竞争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能更为重要和根本,学校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职业技能、技艺,而且应该教学生更好地享受职业,从职业中获得生活的乐趣;谋职是一时之选,而职业观念的影响却是长期而稳定的。本文就此方面做点探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职业观念等诸多方面。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变革与整合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作为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培养方向的高职教育,其受制于社会主导制度的痕迹特别明显。因此分析我国目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现状,是构建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精神生活、价值目标上正陷入一场深刻的危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上世纪初期描述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的西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时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在于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关于这种状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描述,诸如颓废、道德沦丧、抑郁、失落、空虚、绝望、、缺乏值得信仰和值得为之奉献的东西。等等……我们正处于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入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产生的断裂时期,或许我们还要以很大的耐心来承受这一空白时期”。应该说,完整地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新的职业价值观念也尚未建立。我们可以承受,但不能无所作为地等待。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物质的丰富似乎具有更直接、更迫切、更现实的意义,为此而采用的科技手段、经济管理方式日益先进和合理。正是这种理念的催动下,我们的教育却忽视了长远、根本的人生价值探讨,忽视远大理想的培养、缺乏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人的精神需求被忽视,学生的精神生活不受重视,经济活动成了人生意义的终极依托。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这方面的倾向更为严重。整个高职教育的实际举措是以市场需求为依归,表现在职业理念上就是提高就业能力,典型的说法是“先就业后择业”,就业率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重要考核指标。
个人和社会、个人和企业、个人和团队的关系,是职业理念的核心内容。职业的表面形式是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其核心却是怎样做工作,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团队的关系。重视整体利益和以国家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是传统职业理念的基本特征。在传统职业价值观规范下,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和国家的要求:志愿填报、职业选择、岗位安排、升迁调动都以集体和社会利益为尺度而获得肯定。这种传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却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和个性发展。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开始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来选择职业、调换单位、寻找岗位;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定位、自我发展。毫无疑义,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意义,是市民意识的觉悟。但是其消极方面也是很明显的——忽视他人的、企业的利益,追求无节制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职业价值观念。这种职业理念反映在高职学生的就业行为上就是频繁变换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或干脆不想工作在基层、不想做艰苦繁杂的事,进而造成个人与企业、团队关系紧张。
因此,厘清个人与社会、企业、团队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是社会的责任。但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则是构建职业理念的核心。
表现在职业上就是职业素养的欠缺。转型期,人们对社会有太多的不满意。这个不满意不适当地影响了我们的高职学生,削减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的职业素养淡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职教育也有不足之处。教育是将前人千辛万苦获得和积累的智慧、经验、知识技能等继承下来,发扬光大。高职教育在对传授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重视,而对看不见的智慧、品味和修养的教育比较少,更遑论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上和天地间的根本道理、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认同。高职教育以“实利”为教育的基本圭臬。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但高职学生在从业过程中,由于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可能会比其他人更感受到周围的不尽如人意处却又不能理解其含义,由此而生的各种消极因素、情绪、行为往往会带到工作中,自然就无法获得较好的职业评价,最后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中。因此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是进行职业理念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顺应时代变化,构建高职学生的职业理念是我们高职院校的责任。
根据前文所分析的,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职业价值观给予充实和改造,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我们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生活是有意向和目的的存在,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人生来就有进行意向性和目的性思维的能力,也就是有“为了什么”的价值判断存在。在现代社会,从事某一种职业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获得经济来源、维持生存的一种社会行为。因此,作为职业价值观的上位观念,职业价值观始终是受生活价值观支配的。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评价职业、从事职业都必然受生活观的影响和支配。生活观是具有自我意识、从事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下对人的价值追求、价值选择等形成的根本性认识、作用和看法。因此,作为根本性的价值判断,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基础。
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职业生活是人生活力最健旺时期的主要社会活动,为劳动者提供物质生活来源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劳动者精神生活的需求,是创造人生的社会价值、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职业,他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生活观关系到人们为何活着和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认识,是人生活的基本精神支撑,因而透过生活观可以探明人的意义世界。
一个人应该从所从事的工作、职业中形成和丰富其感情生活和精神世界,从工作、职业中获得快乐、满足,得到美的享受。但是这必须有科学的与时代合拍的生活观。它包括:
2.1.1 “和而不同”的生活理念。进入21世纪,各种思想观念、文化习俗、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纷至沓来,为各种文明的相互学习和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语境。但它并不是单一的同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是我们生活的天性。但是,我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路径可能不同,对美好生活本身的理解也可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大家彼此谦和、容让、包涵和尊重。《易经》中说“天行健,地势坤”。“健”是强劲,“坤”是和顺。努力做事,和顺做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工作的美丽。这应是我们大学生踏入社会、谋求职业,与人共事的基本态度。
2.1.2 “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物质需求的最大满足。但是,人的生活本性并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满足,职业的意义也不全在于更高的收入、令人羡慕社会地位和体面的工作,而是使自己能得到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当人以职业为舞台,又挣脱职业了的羁绊,而把职业作为和外在世界进行的物质、能力、信息交流的通道,作为探索社会、成熟心智、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载体,淋漓尽致地去体现人生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总之,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人们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与人类的需求、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
2.1.3 “求富乐道”的生活观念。人类的生活原则是相通的,人生在世,最根本的目的活着和更好地活着。物质的富裕是人所向往的,是更好地生活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努力工作,用功利的态度去追求物质利益。但我们又必须明确的是追求物质利益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我们的生活必须用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愉悦。只把职业是看作人谋生的手段、从职业中只想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的想法、理念,这是肤浅和狭窄的。
职业观上接人们的世界观、生活观,下连人们的职业理想、择业标准、从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些较高层次的观念科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观是否科学、正确;另一方面,人们的职业观是否正确、端正又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择业标准、从业道德和职业修养正确、端正,离开了职业观来大谈后者,也就会导致舍本逐末的歧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观教育是当代青年学生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的一个环节。正确的职业观必须将个人的谋生与为大众服务统一起来,将个人需要与社会事业统一起来,将个人完美与人类幸福统一起来。
职业精神是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精神应该合理定位,充分引导、帮助人们服务于社会。职业精神应包括以下要素:
2.3.1 服务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深。各行各业都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各自互为条件而相互依存的。因而“服务”是相互的,也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有这样,各行各业各人才能共生活,协调发展。作为职业人,不仅要有为本企业、本公司职工、为客户、社区服务的理念,也要为社会
2.3.2 新的自然观。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人类社会各行业的生产无不与自然发生密切的关系。近代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用已使得人类生活的环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对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海洋生物的无节制捕捞,现代办公设施排放的废气……人类每一时刻都在毁坏着自己的生活环境。环保意识也应成为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因素。
2.3.3 责任意识。个体和群体,个人和社会,行业和社会,行业和行业之间都存在着责任关系。道德要从“他律”上升到“自律”阶段,就不仅要求处于市场活动的双方遵循公正的原则,而且相互间彼此要产生约束力。任何一方的行为都要对对方负责。简言之,责任就是要求在个人在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时,不是出于趋利避害的目的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而是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自己的一种责任。
职业伦理是关于从事某种职业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它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作为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每一种职业不仅有其专门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而且应该把外在的社会伦理作为一种根据性的东西,内化或落实为从业者个人的道德体认。
2.4.1 相互关系。职业伦理是个人在处理与企业、同行、同事等利益相关者关系时的规范。前者指受个人行为影响或可影响企业行为的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通常包括所有者、员工、顾客、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公众等。
2.4.2 超越法律。道德的调节范围要比法律广。职业伦理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应该的,而且还指出什么是应该的、鼓励的。职业伦理认为,仅仅遵守字面上的法律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伦理思考。
2.4.3 自律。职业伦理具有自律的特征。道德的约束通常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等手段,以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内疚感,从而实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理性目标。 一个有道德的职业人应当重视社会性,不与社会发生冲突与摩擦,积极采取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树立职业伦理的观念,体现了职业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人与社会的理念。
职业精神是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体现。一名员工的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等优良品质对企业的发展和形成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正是一名优秀员工应该做到的。它要求一名员工首先要做到敬业。敬业就是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善始善终、一丝不苟,概而言之,就是具有责任心。其次要忠诚。这里说的忠诚并不是让人固守一份工作,而是要一直保持对自己专业的忠诚。再次是要具有使命感。使命感是一种无论任务有多么困难,都要一定完成的坚定信念。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使命感,他才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意义。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员工,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到尽职敬业,敬业意味着追求卓越,意味着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善始善终、一丝不苟。
总之职业精神是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体现。职业道德则是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一名员工的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等优良品质对企业的发展和形成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正是一名优秀员工应该做到的。
在具备了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以后,高职学生还需要一定的基本工作能力,即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做好工作的基本因素,也是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职业素养是由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的,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但是我们认为在这社会转型时期,以下几点可能更为重要。
职业纪律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现在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纪律的要求越来越高。遵守职业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每个企业都有一整套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一个学生如果缺乏纪律观念,最终会因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而被企业淘汰出局,这要求大学生尽早必须了解和把握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纪律和职业法律规范,明确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遵守职业纪律是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表现,大学生纪律差的弱点反映了其社会化程度低,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存在自控能力差、纪律观念不强、行为自由散漫的现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运用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企业内外有关人员接触,能够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和目的的人。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否具备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是未来职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以及科学精神等方面。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因此,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知识,即具有完善而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卢立凯.当代青年价值观冲突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张元.塑造学会做事的职业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4]陈玉琛.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和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8).
[5]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折[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潘莉莉.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7]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