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伟
(1.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旅游系,浙江宁波315211;2.法国昂热大学人文与社会地理国家实验室,法国昂热49054)
关于浙江省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沈世伟1,2
(1.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旅游系,浙江宁波315211;2.法国昂热大学人文与社会地理国家实验室,法国昂热49054)
经过30年的发展,浙江旅游高等教育整体规模处于国内前列,培养层次齐全,院校分布广泛,教师队伍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资源分布不均衡,院校定位不科学,师资背景单一,学科、课程、教材建设滞后,学生实践管理混乱,办学模式和国际合作亟待拓展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政府和院校的视角,提出六大相应的改革构想。
旅游高等教育;旅游高等院校;现状;问题;改革
浙江省是国内最早开展高等旅游教育的省区之一。自1980年国家旅游局在原杭州大学经济系投资布点国内首个旅游本科专业算起,浙江省旅游高等教育已走过整整30年。30年来,在浙江省旅游业及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浙江省旅游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有力地支撑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教育在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体系中最热门也是发展最快的专业教育之一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研究浙江省旅游高等教育现状入手,在分析其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构想,旨在为浙江省旅游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尽管浙江省旅游高等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早,但直到1999年初全省旅游高等教育规模依然很小,设有旅游类专业或方向(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旅游英语/日语、导游等专业和方向,不含会展类专业和方向)的高校(以下称旅游高校)不足10所。进入新世纪以后,各地旅游业加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大量高职学院和独立学院应运而生,设立旅游类专业或方向是不少新生院校的共同选择,浙江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又有一批普通本科院校的传统院系依托各自的专业背景参与其中。旅游高等教育在浙江各地迅速扩张。截止2010年6月,全省旅游高校已达49所,占101所普通高校(包括普通本科院校33所、独立学院22所、高职高专院校46所)的48.5%,在校学生超过25000名,整体教育规模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
16所设有旅游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院校涉及的培养层次并非都是本科:浙江财经学院只设有旅游方向硕士点;台州学院等4所院校只设有旅游类高职/高专专业;浙江师范大学等4所院校同时开办旅游类本科(含职教本科)和高职专业。目前,浙江省颁发旅游类高职/高专文凭的高校共有32所院校,占全省旅游高校的65.3%;颁发旅游类本科(含职教师资本科)文凭的高校(含上文提及的4所同时开办旅游类本专科专业的院校)共20所,占全省旅游高等院校的40.8%。此外,浙江省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高校有浙江大学等3所,占6.1%;另有浙江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在其它学科的硕士点下设有旅游类方向,占8.2%。两类合计,硕士层次的旅游院校占全省旅游高等院校的14.3%。拥有旅游管理博士点的院校仅浙江大学1所,占2.0%。
简言之,浙江省旅游高等教育层次齐全,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四个层次旅游院校的数量比为32:20:7:1,由低到高呈金字塔结构,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旅游高等院校在浙江分布广泛。以地级市为单位统计,目前除了衢州,其它10个地级市分别有1-20所旅游高等院校。旅游高等教育资源在浙江各地的分布情况既与当地的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有关,也与当地的旅游经济总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关,大体上都呈正比。作为浙江高等教育中心以及全国著名旅游城市的杭州,聚集了全省四成以上的旅游高等院校。作为浙江高等教育和旅游副中心的宁波拥有第二多的旅游高等院校。舟山和丽水尽管高校数量很少,但由于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当地所有高校都开设旅游专业。相反,温州、绍兴尽管高校数量和旅游总收入都大大超过舟山和丽水,但由于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不如舟山和丽水,因而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与舟山和丽水相当。衢州不仅高校数量在全省最少,而且旅游总收入也在全省排名垫底并且在该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因此没有旅游高等院校也就不足为奇。
与其他省市一样,浙江早期旅游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其他学科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浙江逐步形成了第一批旅游专业教师队伍,总数不足百人。2000年以后,随着浙江旅游高校数量骤增,专业教师队伍也迅速扩大。到2008年底,全省高校共有旅游专业教师近800名,其中博士61名,硕士372名,专业教师队伍初具规模。这些教师在保证各自所在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开展了大量的旅游研究。部分教师还从事着旅游规划、策划、咨询等工作或者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成为浙江旅游行业发展的中间力量。
浙江旅游高等教育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浙江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膨胀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迅速扩张的,不少院校是在事先没有深入调研、软硬条件均不具备甚至连一名专业教师都没有的情况下就仓促投身到这股热潮中。如此狂热的规模扩张必然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以下几个问题尤为突出:
虽然旅游高等教育资源在浙江各地分布广泛且与当地的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旅游经济总量以及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体呈正比,但是地区间分布高度不平衡仍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尽管如今人才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尽管杭州是全国著名旅游城市、浙江高等教育中心,但以不到全省三成的旅游总收入聚集全省四成以上的旅游高等院校,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相对比重上来讲毕竟都显得太多了。其它城市除了有一些在旅游院校数量上偏多、偏少之外,还普遍存在旅游研究能力薄弱的问题:全省仅有的1个旅游管理博士点、3个旅游管理硕士点以及唯一的旅游管理省级重点学科也都在杭州。旅游高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不利于省内其它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科学定位继而造成目标雷同是浙江旅游高等教育最需警醒的问题。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浙江的旅游业已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旅游专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经理人才、复合型策划人才、国际化营销人才、专业化服务人才等严重短缺,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和新技术、新经济对旅游产业的挑战。然而尽管写在书面上的培养目标或有差异,但实际上浙江省各个层次的旅游院校几乎都在致力于培养技能型的服务人才,从而导致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时难以拉开差距,几乎都是从基层的服务工作干起,以至于一方面大专生、本科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却难觅新型管理型、创意型人才。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本应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从而使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进步[,但不少高校把人才培养等同于劳动力培训,把提高学生就业率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有份工作,甘愿自我矮化为企业的劳动力招聘和培训中心,不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培养就心安理得地将其甩手交给企业担当廉价劳动力,还标榜为模式创新。与之相反,另有一些高校(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则无视旅游教育的应用性,依然习惯于关起门来办学,不理会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与现实脱节。
与其他省市一样,浙江省的旅游高等教育走的也是“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道路,教育质量和规模扩张不同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越来越不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旅游院校不是按照学科特点和行业发展规律来科学、系统地制定培养方案,而是“因人设课”、“因书设课”。专业课程体系拼装色彩浓重,往往是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英语课程的简单拼加,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与此同时,由于总学分、总学时相对固定,在所谓“重基础、宽口径”、“平台加模块”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大量专业课程被压缩甚至取消,导致旅游专业学生难以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有专业之名却无专业之实,缺乏核心竞争力,易被其他专业的学生替代。另外,浙江省多数旅游院校没有教材建设能力,少数院校的教材建设尽管看似红火,但与旅游业发展实践的需要相比,还是显得不足。这些教材大多存在“拼盘”和“浅显”的两大弊病,虽然其中不乏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往往只是常识或基本理论的照本宣科。相当多的旅游专业教材是各相关专业母体延伸的“堆砌物”,内容重叠、分散、空洞和陈旧,普遍存在编的多,写的少,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等现象,因而往往是自编自用,外界的认可度和采用率很低。
与其他省市一样,旅游专业在浙江高校的地位也普遍很低。全省49所旅游高校中,独立设置的只有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1所,作为二级学院设置的也只有浙江工商大学等8所,并且其中5所还是和非旅游类专业联合组建的,两类相加仅占全省旅游高校的18.4%,设立旅游系的也只有浙江大学等8所(16.3%),也就是说在浙江省65.3%的旅游高校中旅游只是作为专业或方向存在的。不少院校不但不重视旅游学科建设,还把旅游专业视作财源,使旅游学科建设难上台阶,在教学设备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限制。
近年来实践环节在浙江省各旅游院校普遍越来越受重视,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实习时间的安排。很多普通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僵化,在实习时间的安排上搞一刀切,对旅游这样的应用性学科而言尤其不合理,往往不符合行业规律,不少院校在四年中只给学生安排两次实习,每次短则2-3周,长不过1-2月,时间过短,实习难以深入,学生得不到锻炼。其次是在实习的内容。由于现阶段学校与用人企业相比通常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因而旅游院校往往对实习的内容不做要求,对过程不闻不问,而企业又普遍抱有将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的心态,给学生安排的常常是诸如端盘子、检票等毫无技术性的工作,美其名曰从基层干起,导致实习毫无价值,沦为走过场的程式。
尽管专业教师队伍初具规模,浙江旅游高校依然普遍存在师资薄弱、来源单一的问题。在全省49所旅游高校中,专业教师在20名以上的只有浙江工商大学等8所,在10-19名之间也不过浙江大学等9所,而多达32所(65.3%)旅游高校的专业教师不足10人,甚至有18所(36.7%)院校专业教师在5名及以下。浙江旅游高校不仅大多专业教师数量偏少,而且若以建设研究型学科为目标,又大多失于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偏低,若以建设应用型学科为目标,又因受当前教师录用和考评体系约束,大多失于教师背景单一、行业经验缺乏。尽管浙江各旅游高职院校近年来日益强调选聘“双师型”教师,但笔者发现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有不少不过是只考了个证书的伪“双师”。此外,相比北京、上海、广东等旅游教育强省,浙江省高校旅游专业教师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比例也显著偏低。
数量多未必意味着实力强。浙江省旅游高等教育虽然在规模上处在国内第一梯队,也有个别历史悠久的老牌院校和发展迅速的高职院校在国内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但至今还没有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这样在各自层次居于国内顶尖水平的旅游院校,更没有象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与酒店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院校。不仅如此,浙江省旅游高校别说没有象《旅游学刊》、《旅游科学》这样的在旅游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专业期刊,甚至连一本旅游类专业学术期刊也没有。顶尖旅游院校和专业旅游学术期刊的缺乏使浙江难以真正成为国内旅游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强省,与浙江省作为旅游高等教育大省的地位以及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雄心很不相称。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许多旅游高等院校纷纷开始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已开展的模式主要有学校-企业合作、学校-企业-政府合作、学校间合作等,而各类模式的合作方也已不仅限于各类国内主体之间,还涉及境外院校、国际企业以及外国政府和机构等海外主体。截止2010年7月,国内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旅游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地区,下同)机构和项目分别有4个和9个,各地还有一批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高职高专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此外,有5所院校设置了旅游类独立本科学院。反观浙江省,旅游高等院校之间一直鲜有交流与合作,校企之间的合作也大多只限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在合作程度上最深的不过是“定单式”培养模式。浙江省至今尚无旅游类独立本科学院,也无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涉及旅游类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全省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旅游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有2个,但浙江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酒店与旅游业管理理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为非学历教育项目,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0年9月才刚刚起步,两者目前影响都比较有限。经省教育厅审批的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澳大利亚威廉·安格理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以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合作举办的酒店管理专业等3个中外合作高等专科教育项目,无论是外方院校的层次还是培养的层次都偏低,且都集中在杭州。
整合现有的旅游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其在省内的分布是浙江省旅游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省教育厅应通过科学的评估和研究,撤并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力争五年内将全省旅游高校整合至30-35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30%-35%,其中杭州10-15所,宁波4-5所,其它城市各1-3所。在浙江大学之外培育1个新的旅游管理博士点,以选择目前拥有省重点学科的浙江工商大学为宜。在宁波大学等省会外高校培育2-3个旅游管理硕士点。力争尽早设置1所独立建制的旅游本科院校。
旅游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教育,在培养层次上有专门技能,有综合应用(运用、设计),有理论研究(策划研发,学术);在类型划分上,主体应是体现职业特性的专业教育和应用性的学科专业教育,同时有学术型的学科发展教育[10]。高等教育和旅游行政管理机关要引导各旅游高校根据学自身的性质、特点、实力以及地方旅游产业的特色和发展规划,科学定位各自的人才培养方向、层次以及院系的发展目标,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各归其位,各得其所。浙江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要以加快建设国内顶尖的旅游院系为目标。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要争取将各自的旅游系建成二级旅游学院并获得旅游管理硕士授予权。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要争取建设成为国内顶尖并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高职院校。
教育主管部门要学会尊重教育规律,改变“一刀切”的机械做法,赋予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减少不必要的强制性公共课程。各旅游院校在科学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层次以及专业的发展目标之后,要重新认真审订教学计划,使之与其相符。正如赵鹏(2008)指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内容,就一般大学而言,要充分体现大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是两种精神相融合体现在同一过程中的教育。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重新认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关联。实践性教学重在体系构建。旅游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都应关注和体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育,同时还应注意准确判断和正确把握所面临的形势与发展趋势,尤其要研究“转型期”和“产业动向”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1]。学校和企业要缔结真正平等的合作关系,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实习生双导师制度。学校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鼓励学生自行寻觅实习单位,并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过程进行监控。
作为经济发达且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的浙江尤其应加大对各旅游高等院校的投入,鼓励并扶持其加强学科、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建设。各旅游高等院校要给旅游学科应有的地位,尊重旅游专业的特点,一方面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加强对现有旅游专业教师的培养,同时引进优秀教师,完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考评体系,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进而促进其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有了科学的定位、合理的发展目标、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教学计划、充足的资金投入之后,教材和课程建设便能水到渠成。另外,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来源单一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内配置教师资源。笔者留学的昂热大学旅游与酒店学院在法国享有盛誉,在师资配置上就一直实行开放制度,任课教师除了来自院内、校内之外,还来自法国国内外的其他知名旅游院校以及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所本的正是十分务实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使用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要真正领会服务型政府的含义,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按照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探索和拓展合适的办学模式。但无论采取哪种办学模式,都应力求通过政府、旅游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三方的密切合作,建立促进产学研三方合作的机制,实现真正意义的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学科、专业、课程、队伍、科研、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重构和资源优化整合。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将产学研一体化的多种要素在更广泛空间进行延伸和组合。浙江省要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旅游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已获教育部审批的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举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尤其要给予重点扶持。
需要对省内的旅游研究资源进行整合,加强院校、行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旅游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旅游高等院校设立一本旅游类专业学术期刊,为浙江省旅游研究成果搭建一个有效的传播平台。
[1]温锐.提升旅游本科人才“可雇佣性”的思路与初步实践——以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的探索为例[A].梁文慧,马勇.亚太地区旅游会展教育论丛[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36.
[2]田里,马勇,杜江.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7,54.
[3]余昌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55-160.
[4]李巧玲.“入世”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3):44-47.
[5]王瑛,于华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改革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90-92.
[6]高鹏,杨海红.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4-27,58.
[7]何佳梅.中国旅游高等刍议[J].旅游学刊,2008,(1):7.
[8]陈宝珠,沃斌峰.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旅游专业实习教学模式——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105-107.
[9]赵鹏.关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感言[J].旅游学刊,2008,(2):5-6.
[10]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2):87-91.
[责任编辑:黄素华]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Zhejiang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SHEN Shi-wei1,2
(1.Department of tourism,Faculty of Liberal Arts&Communi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2.ESO-CARTA,University of Angers,Angers 49054,France)
After 30 years’development,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now has one of the largest scales in China,with its full level of formation,wid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 and a teaching staff begging to take shape.However,a lot of problems could not be neglected,such a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resource over the province,unscientific positioning of the touris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monotonous background of the staff,chaotic management of the trainees,widespread backwardn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s well as in the mode of school running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etc.To counter these problems,the paper gives six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n the reform of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touris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reform
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565(2010)03-053-05
2010-08-25
沈世伟(1975-),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旅游系讲师,法国昂热大学人文与社会地理国家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