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陈博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从改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耦合的共生环境;构建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多元创意供给主体;结合资源优势,寻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会等三个方面实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经济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由于人类社会是生物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化与生物进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而,生物学特别是进化理论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历来是很大的。运用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成为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新亮点。
共生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的。德贝里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它暗示了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化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而逐步引起了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共生方法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我国学者袁纯清(1998)认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的自组织现象,合作与协同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对称互惠共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现象的必然趋势,进化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研究城市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共生演进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文化是与人类共生的现象。从人类诞生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四个阶段。18世纪工业文明的革新发生在世界各大城市,随后,西方发达国家首先结束了第二次社会转型,进入了工业时代。工业革命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在各个领域的技术革新使得文化产业得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萌芽。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进步、人文艺术和工业技术的联姻,成就了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与文化并重的知识时代。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其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城市经济复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战后,昔日的世界经济霸主英国倚仗其在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优势产业已不复存在。产业结构的“老化”导致制造业集中的城市普遍出现衰落现象。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地位随着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人口迁移和新兴城市的崛起而迅速下降。而发展城市新兴产业和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是遏制这些城市进一步衰退,实现城市复兴的唯一出路。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性强、附加值高、知识密集等产业特征使其成为挽救工业城市的良方,并最终成为英国政府“新英国”计划(1997)的主题。如今,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在2001年出口值更是高达103亿英镑,年增长率是其他产业的3倍,成为英国雇用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部门。
19世纪末,美国的苏荷(SOHO)最为兴旺繁荣的时候,整个社区都是当时最流行的外墙结构采用精致铸铁工艺的建筑。二战后,苏荷区日渐萧条,成为一片废弃的工业区。为改造此区当地政府制定了一个城市更新计划,该计划围绕着如何既能保护古建筑又能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并使该城市能得以再生。该方案就是后来创意产业在此的兴起,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不仅得到了保留,并最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美国东北部城市克里夫兰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它所集中的美国500家大企业总部数额在60年代排在第三。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就成为全美大都会中第一个申请破产的城市。为了振兴这座城市,克里夫兰领导者提出了重振城市的“明天的克里夫兰”计划。以对市中心破旧的火车站改建为起点,通过建设一大批文化设施,如摇滚乐名人堂博物馆、剧院、棒球场等,并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城市产业的成功转型。而美国小城奥兰多则完全是因为有了迪斯尼乐园而成就了这座城市。建成于1972年的奥兰多迪斯尼乐园,占地38500英亩,共有三大园区,均沿湖而建,用单轨车和游船沟通其间,每年收入约为150亿美元,向政府交税5800万美元。迪斯尼的兴旺又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城市服务业、房地产业、国际贸易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体现出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延续城市文化脉络,而且能实现历史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纵观当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特征,除了具有产业地理极化的一般表征外,还有文化创意产业独特之处——创意人才对城市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的高度依赖。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其发展历史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从来没有脱离城市经济而单独存在过。因此,可以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具有高度空间维度特征的都市产业。
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专责小组。1998年该小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如下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研究和实践随后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仿效,其中包括新西兰及新加坡,这些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也采用了“创意产业”这一名目。美国在1990年,其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简称IIPA)已使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来计算这一特定产业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多以“版权产业”来统计该产业对本国经济的贡献。我国香港地区则采用“创意工业”的说法,而且针对其具体内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做过调整;台湾地区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来界定和统计该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体上包括设计、研究开发、软件、咨询、会展策划、印刷包装等生产性服务的内容,也有信息、文化艺术、时尚消费和娱乐等消费性服务的内容。①本文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各国对这一产业不同称谓的统一表述。那么,为何众多国家和地区如此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21世纪,城市形态的空间关系应是城市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目标。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理想形态得到众多国家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公认的世界城市以及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文化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纷纷提出一系列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新要求、新目标,例如美国华盛顿于2001年制订了“创意城市草案”;日本大阪于2005年成立了“日本创意城市交流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成立了“创意城市交流协会”,并将文学之都爱丁堡评为第一届创意城市。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众多城市都已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列入了“十一五规划”。
城市竞争力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城市的竞争不仅在于数量的比拼,更在于质量的提升。而文化创意与创新能力恰恰能够提高一个城市比较优势的质量,已成为一个城市未来竞争的软实力。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既可以是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等生产要素,也可以是自然环境等禀赋。而今,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正由资本、资源等经济优势转向人才、制度、环境、创新等文化创意优势。文化创意可以对这些要素可以起到去劣存精、精致强化等作用,使其竞争优势更加突出。文化创意与创新能力在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共识,英、美等国学者提出“创意城市”理论和评估指标,强调城市的创意氛围和创意阶层不仅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源泉,而且是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前期注重的是经济增长。经济实力的强弱、增长的快慢往往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城市发展与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上,以文化论输赢、以文化比后劲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竞争的主旋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将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富有文化创意的城市才能在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纵观那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文化创意城市”,是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正是发达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功能,造就了世界级城市,并使其闻名遐迩。然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于大城市并非偶然。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佛罗里达教授2002年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证据说明过去是公司区位吸引了人,而现在是有创造力的人吸引公司。公司将会搬到有创造力的人乐意居住的地方。他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喜欢住在对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包容(tolerance)三因素排名很高的城市。近20年来,在欧美国家的三类城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大都市,包括伦敦、巴黎、米兰、纽约、东京等地;二是适宜人居的城市,如洛杉矶、悉尼、温哥华、巴塞罗那及法国地中海沿岸城市带;三是复兴的老城市,如格拉斯哥、波士顿、巴尔的摩、曼彻斯特等。由此可见,并非各个城市都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基础。
城市的发展具备发挥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的商业价值所需的外部条件,即城市不仅能够提供效率基础结构,而且能够提供创意基础结构和文化消费市场。高效的城市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通讯设施、交通系统、法律秩序、公共卫生、危机准备、有效的管制框架、系统化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省时省力的电子政务系统;更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特殊的创意基础设施,包括高品质的大学和专业化的人才市场、研发设施、文化社会亲和力,以及风险资本、知识产权保护、全球联系、信息的自由流动、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支撑。创意基础结构的充足与否,是城市能否吸引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充满创造力的企业家和创意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知识流动和知识创造的关键因素。因此,基于对技术、人才与多样性的需求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向城市聚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并通过工业制造、产业转型融合,结合服务业、金融体系、政策扶持、传播等配套体系,把文化创意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这是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共生良性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城市消费形态从生理性消费转向发展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教育、娱乐、体育、艺术等方面较高层次的发展享乐性消费正是文化消费的内容。文化创意需求主体存在的差异自然地导致对文化创意产品需求的不同。在人们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文化需求条件下,客观上就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的多样性与之对应。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适应市场消费复合化的倾向,呈现出创意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和多样化。
欧盟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的消费模式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集体文化行为,包括文化遗产、音乐、表演艺术及电影;第二类是个人文化行为,指广播电视、图书及图书馆、音乐录制、多媒体产品及网上服务等;第三类是个人兼集体文化行为,包括业余音乐创作及演出、社会文化活动、文化教育、乐器生产等等。该分类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基于个人创造性劳动的个体及群体性文化实践活动。在该产业内部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活动领域的内容,也有信息、娱乐、商业等服务活动领域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这种将生产与服务相融合的“跨界”产业特征为我们对创意产业价值链与产业主体活动分析提供了独特视角。富有创造力的创意阶层将创意形象化,经过相关创意企业的生产制造、整合,转化为各种创意实体产品及服务并通过多种媒体和渠道推向市场传递给消费者。各种创意供给主体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不同阶段向消费者提供作为整体的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而从整个文化消费市场来看,创意主体提供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又是满足多元文化消费需求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跨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实现产业整体的发展。这种跨界不仅表现为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的细分,打破了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而且通过跨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新的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促成第二三产业实现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创新,最终实现其自身的独立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与经济、艺术与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潜力,并最终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为我们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大量有创造力的创意人才以及适合其职业发展的土壤。开放和多样性的城市文化、厚实的文化传统、丰富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能提升一个城市吸引创意人才的能力。便捷的交通信息网络、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健全的城市创意基础结构提升了充满创造力的企业家创业激情,带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消费繁荣和创意文化的深入。而城市发展又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营造良好的创意氛围和创意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可以促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源自个人创造力的产业形态决定了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智力性创造活动具有相对分散性,而处于价值链下游的“生产——发行——传播”环节则需要集体或团队共同参与完成。因此,个体创意活动与创意外在化、形象化的群体活动有效结合,是实现城市创意供给主体共生发展的关键。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竞争的成功倾向于集中在特定的产业和内部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产业园区内通过把生产者——供应商——消费者三方以及其他要素的紧密联结,加快了城市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的流动速度,大大提升了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并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供给主体创意生产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创意产业园区,实现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创造要素和知识流动的外部条件。
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个城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特征、城市文化以及推动自身发展的经济文化优势。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众多,以及受到一个城市资源条件所限,依照城市自身的资源优势、文化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文化消费需求状况,优先扶持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部门中个别门类,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比较明智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较为容易地建立起最初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形态,构筑起今后整个产业部类发展基础,而且也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和城市文化魅力,实现城市繁荣。
[1]袁纯清.1998: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Florida R.2 002,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M]. New York:Basic,2000.
[3]Caves RE.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Hall P.Cities in Civilization:Culture,Innovation,and U rban O rder[M].New York:Pantheon,1998.
[5]Scott 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0.
[责任编辑:熊荣生]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
CHEN Bo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symbiosis theory in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to research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we can improve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cluster creative class through building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 and seek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rough integrating resources to achiev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all contribute to the boom of urban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symbiosis;cultural&creative industries;urban economy
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565(2010)03-021-04
2010-07-12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07CGXW 010YBX)、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YGH-148)、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编号KYB0808)阶段性成果;
陈博(1980-),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