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献乐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乡风文明
●甘献乐
在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从多方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 南宁市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南宁市科学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南宁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于2009年7月31日审议通过了《中共南宁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决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这是南宁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应对危机、提振精神、迎接挑战,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举措。笔者认为,在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从多方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包含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全面体现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具体反映,其中乡风文明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在以上五大要求中居于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只有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才能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乡风文明进程中,做到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行动上的高度自觉。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明特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是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体制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上相互促进,整体推进,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明特征。乡风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必然也会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推动力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内容。当前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等全面发展的,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没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乡风的根本好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全面的农村小康社会。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生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一定的物质生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总是受着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力量和观念的重大影响。尤其重要的是,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乡风,能够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主动摒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扫清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农村的教育、文化等得到充分发展,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乡风文明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才能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是广大农民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实现民主管理,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生活习惯。也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办事民主的作风和依法办事的习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改革开放以来,南宁市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农村特别是开始走向富裕的农民群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好,而是表现为追求更高层次、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呼唤新的文明,强烈希望能享受到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渴望生活在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才有可能满足广大农民这一迫切的愿望。
促进乡风文明,不是单一的、短暂的实践行为,而是一个多元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进程中,必须统筹兼顾,不断强化五项措施,坚持五个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要切实抓好五项措施
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必须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以培养“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把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当作一项工程来抓好。首先要拓展培训渠道和教育信息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教育,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全县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能力。其次是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大力弘扬推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富有乡村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再次是教育引导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责任义务意识,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逐步实现农村公共事务管理规范化、民主化,不断推进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的进程。
2.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完善阵地。只有精心设计和创造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新载体,才能摆脱过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被动的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活动载体的设计和创建必须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以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实惠,能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为原则。就马山县的实际情况而言,应重点创新和建设以下载体:
一是深化生态文明村屯的创建活动。以生态文明村屯建设和扶贫工作整村推进为契机,以创建文明村屯为突破口,扎实开展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改水、改路、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重点的农村“六改”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文明村屯创建水平。二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种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如组建村民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计划生育协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和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和树立文明新风。三是以“和谐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科技示范户”、“遵纪守法户”等创建评比活动为基础,以正面评价和奖励为途径,激励广大农民积极践行。四是建立“农民诚信档案”项目,联合有关部门,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屯,对村民的诚信情况进行建档评级,评选一批信用村、信用户,试行对诚信度高的村民在融资贷款上予以优先,以推进农村诚信建设。
阵地是支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要按照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综合利用、逐步完善、分步实施的原则,尽快建设好宣传、文化、教育阵地。做到村村有固定的墙报、板报、阅报亭、道德风尚评议栏,有线电视入户率要全面普及,网络入户率要全面提速。当前最重要的是着重抓好以下阵地建设:要整合农村文化设施资源,在规划、布点、建设、管理上狠下功夫,实现村镇、企业、单位、学校文化设施的共享利用,着力构筑农村宣传、娱乐、培训、运动、休闲等文化阵地格局。二要扶持培育农村家庭文化中心户,实施农村文化中心户“百千万工程”,引导农村建设一批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图书、书画、剪纸、灯谜、曲艺、信息(互联网)、雕刻、集邮、收藏、健身、摄影、园艺”等家庭文化中心户,把家庭文化中心户建成农民的“精神家园”,交流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三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农村旧礼堂、庙堂、祠堂,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各种宣传文体活动。通过发动乡贤仁士筹措资金,添置完善各种文娱设施,逐步把“三堂”改造成“农民之家”,使之成为民俗活动、文化娱乐、信息交流、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在阵地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筹资机制,尽快实现阵地建设的多元投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必须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新文化深入农村千家万户。要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文化下乡活动可以满足农民的一些文化需求。要使“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又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引入科技、教育、扶贫、普法、计生等人文学科,构筑“大文化”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多层面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要善于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和进城务过工的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娱自乐、自编自演、自我教育,打造和弘扬农村特色文化,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以先进典型为动力和支撑,带动乡风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具有凝聚效应、示范效应、教化效应和名牌效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效法的榜样,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建设乡风文明,离不开对先进典型的建设和学习宣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立足农村实际,从群众身边选典型,注重群众公认,依靠群众推典型,保持典型本色,拉近典型与群众距离,树立一批有时代特征、有感人魅力、有不同层次、有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使群众在对典型的可亲、可敬、可学、可比中收获感动,触动思想,见诸行动,激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激情,进而在整个农村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风尚,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5.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的长效机制,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持久深入开展。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谁来抓的问题。搞好乡风文明建设,落实各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要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够带领农民进市场、勤劳致富,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民兵、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制度,解决好保障问题。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立足长远,制定各阶段的规划和实施步骤,及时总结各地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1.与农村党的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党章中党员义务第八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和第二条“在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规定,对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要求。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农村长期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党员在带头遵纪守法,提倡讲文明,移风易俗,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助解决农村矛盾、纷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影响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2.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共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反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推进乡风文明,必须与广泛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使之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懂得明是非、识美丑、辨善恶的界限,自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3.与发展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发展好,实力强的村屯,精神文明活动开展就相对较多,且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群众从中受教育的程度越深,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也相对顺利。因此,各地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只有这样,乡风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才有坚实的物质保障。
4.与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起来。村规民约与乡风形成密不可分,其具有时间上的长远性、行为上的高度自觉性和民意上的广泛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的就业渠道、居住区域、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沿用已久的村规民约已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有必要组织各村屯群众对已过时的村规民约进行讨论。同时结合新时势的要求,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新的规约更突出时代性,力求针对性,把握规律性,体现合法性,从而给广大村民树立新的文明标杆,向新标杆看齐,充分发挥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村屯的整体文明品位。
5.与不良社会风气作斗争结合起来。一个地区的乡风文明程度与该地区的治安状况是紧密联系的,在南宁市一些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偷盗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这是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抵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依法打击违法乱纪行为,消除不文明行为,大力弘扬好人好事,打击歪风邪气,祛邪扶正,以正压邪。而文明的乡风正是源自于对文明行为的弘扬和对不文明行为的压制和修正。此外,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还必须在整个农村营造“人人有责,人人有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和氛围,从而让广大农民自觉远离一切不良习气和不文明行为。
[1]王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8(2).
[2]沈炳忠.以“乡风文明”为着力点.深化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江南论坛,2009(1).
[3]晏志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把握的着力点[J].党的建设,2008(9).
D64
A
1009-4245(2010)01-0047-04
作者:甘献乐,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人民政府镇长,邮编:530600
责任编辑:罗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