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红
(河南工程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450007)
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且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能够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活动方式。休闲体育作为新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性的回归和身心的抚慰,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和引导社会风气,有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而如何树立正确的休闲生活态度、选择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积极地推进休闲体育发展、全面建设休闲文化则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休闲体育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观念的变化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人们已有能力享受休闲体育消费和服务。休闲体育作为健身手段,对于劳动者消除身心疲劳、恢复体力、激发潜能和以健康愉快的状态投入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开发休闲体育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休闲体育服务,不仅能满足人们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休闲的需要,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体育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休闲体育的经济功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休闲体育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就业是民生工程,休闲体育的普及可以提高就业率,减少因失业带来的社会冲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开展休闲体育活动,人们之间获得广泛的交往,使娱乐、健康、情感和人际关系融为一体,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体力和智力、生理和心理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消除隔阂、摆脱因隔阂而产生的孤独感,建立友好、平等、亲密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从法制教育角度看,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休闲体育活动,有利于人们独立自主地享受休闲乐趣,弱化消极的欲望,以愉悦的心态实现精神世界的平衡,潜移默化地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因而,休闲体育对于引导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导向作用。
3.休闲体育能够构筑和谐的精神家园。社会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和谐发展的统一体。积极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繁荣休闲体育市场,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使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感受到充实的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幸福快乐,真正体验到精神上的和谐舒畅。在参与体育、跨越障碍、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人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者的心态情趣得到了升华,同时把忧郁、恐惧、烦恼等不良心绪转移开去,取而代之的是乐观、开朗、坚毅的情感。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营造友好、真诚、愉悦和轻松的氛围,增加了人们交往的机会,培养了人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休闲体育可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
4.休闲体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的培养。休闲体育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磨练意志,同德育、智育、美育一起促进人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中国最缺少的是美育。审美感觉的培养,自然可以通过专门的艺术活动来实现,但是超越功利性目的的休闲体育,对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需求的培养和满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和体育并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休闲体育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审美性;或者说,很多时候休闲体育自然而然地将体育和美育结合在一起,如今常见的扭秧歌和木兰拳,便是人们在休闲中对于美和体育的一种融合。而休闲体育中的旅游、垂钓、野营等活动更能让人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沉浸在山水风光的自然美之中,从而使人的身心得到净化、陶冶。
1.物质财富的富裕程度决定了休闲体育的发展水平。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均GDP只有三四百元,享受休闲体育还是一种奢望;而今,我国的城市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200美元,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休闲消费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新时尚。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满足后,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人们解决了基本的吃、住、穿问题后,就会有高层次精神消费的需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工具、完善的娱乐设施、丰富的休闲内容、舒适的生活环境,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让人们有能力、有精力、有机会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从而使休闲体育大众化。
2.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休闲体育日常化。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衡量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是劳动时间的增加而是休闲时间的延长。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表明财富是建立在贫困基础之上的;当自由时间成为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时,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为自由时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逐渐缩短,人们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从事休闲活动,休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休闲已成为人们追求新生活方式的目标。自1995年5月起,我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又推行“五一”、“十一”、春节3个长假,2008年新增了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假日,如今我国居民全年的假日达到115天,人们的1/3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这为人们开展旅游、锻炼身体等休闲放松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
3.“健康第一”生活观的树立使休闲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自然寿命,减少疾病、追求健康、完善自我成为人们生活价值观的重要目标。科学早已证明,人体机能随年龄增长而衰退,而通过合理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则能延缓衰老和机能衰退进程,提高生命质量。然而,由于体育活动的形式不同,人们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如单纯为健身而进行的体育锻炼往往较枯燥,完成过程缺少乐趣,而为了娱乐参加的体育活动,则令人心情舒畅。因此,具有娱乐功能的休闲体育将代替人们的传统健身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构建发展休闲体育的社会环境。第一,要发挥体育组织机构的作用,加强制度管理。各类体育组织,无论是政府性质的还是非政府性质的,都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能,真正发挥推动休闲体育发展的作用。政府应在休闲体育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及行为管理制度,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城市乃至乡村体育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程度。第二,要增加资金投入,搞好场馆建设。政府部门应不断增加投资用于扩建体育场馆及相关辅助设施,还应广开财路,鼓励和提倡社会力量参与。把体育场馆、运动中心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并在新老社区、公园、广场修建简易健身场所,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体育环境。
2.营造发展休闲体育的文化氛围。要加大媒体对休闲体育文化的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让国民更清楚地了解休闲体育文化,树立正确的休闲生活态度,选择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增强体育参与意识,发挥主体能动性。要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利用各种途径引导人们广泛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使具有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得其乐,既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增进其对休闲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全面地建设休闲文化,进一步推动休闲体育的发展。
3.创新发展休闲体育的方式。根据人们对休闲体育偏好的不同,开发多种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适合于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型产品,适合于青壮年的健美产品,适合于现代都市居民希望回归自然的趣味性较强的体育娱乐、旅游产品,适合于白领阶层休闲健身和公关商务活动的产品等。积极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在促进全民热爱运动的同时引导休闲体育消费,拉动地区经济,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4.加强发展休闲体育的学术研究。高校可成立休闲体育科研机构,深入研究休闲体育。要形成学术、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术界提供理论指导与智力支持,企业界提供实践经验和资金帮助,政府部门制定标准、法规与行业管理。多管齐下,协同共进,推进休闲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