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走和平崛起之路

2010-08-15 00:43邓小云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邓小云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不仅展示了中国面对人类环境灾难的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也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新的平台。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60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又一个丰硕成果

1972年我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使中国了解了世界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1973年8月5日至20日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向全国发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1978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起草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指示。1983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了重要部署。这些重要会议基本勾勒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理念到国策、从部门考虑到国家战略、从会议动员到制度建设、从政府主导到全民行动、从污染防治到生态价值保全的发展轨迹,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党的执政理念的生态化。我国环保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同时也是党的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理念的发展,这一发展和创新的突出标志就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

二、生态文明的多维解读

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观的转型。古代社会囿于人对自然认识的异常匮乏以及生产力的异常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1],这决定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实质上只能是一种生存文明。近代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人的主体力量不断增强,开始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和攫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基础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越来越临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极限,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矛盾不断加剧。工业文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在总结、反思人类文明进程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观的超越,它吸取了农业文明使“发展可以持续”的合理内核,摒弃了其“人类需求没有增长”的低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吸纳了工业文明使“人类需求大量增长”的先进性,避免了其使“发展不可以持续”的恶果。它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在更高层次的稳定上,在使发展带来的吞吐量的增加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使地球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得到质的改进。

2.生态文明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就像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中国在科学和哲学上拥有她自己的丰富遗产,她的遗产有很多可以提供给其他国家,去建立与自然的新关系。”[2]《尚书》、《周礼》、《礼记》、《孟子》、《荀子》、《论语》等中国古籍文献中都记载有丰富的与治国方略融为一体的环境保护思想。在我国西周时期人们就形成了保护自然的观念,那时已经做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卵不足巽,以成鸟兽之长。畋猎唯时,不杀童羊,不夭胎牛,不服童马,不驰不鹜,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儒家宣扬“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天的产物,而经过人的努力,可以使人与天的关系达到统一与和谐。荀子把重视生态环境、爱护生物视为君王之德,这种“圣王之制”思想对后世统治者影响很大。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圣王之制”的治世观在民间又催生了“崇俭”、“黜奢”的道德要求,这种爱护生态环境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当代。生态文明观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拓展到全球范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传承和超越。

3.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思想相一致。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3]恩格斯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4]马恩都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态文明观把人与自然看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强调自然的人化(发展),而且强调人化的自然(可持续),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4.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提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生态文明观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人不能违背自然生态规律而控制自然,如果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形成低投入、高产出、可循环的发展机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5]。

5.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重的新型文明。物质文明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精神文明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生态文明在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政治文明则是政治主体运用政治权威保护或改造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政治活动及其成果。因而,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与另三个文明有着明显的差异,是一种独立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良好生态环境必然为另外三个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另外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个文明共同支撑起我国社会文明体系的大厦。

弘扬生态文明,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必然心旷神怡,力量倍增,这正是高层次的生态文化的旨趣。弘扬生态文明,不仅改善自然环境,而且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中国和平崛起

1.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与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提升公民环保意识,丰富公民环保知识,实现人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社会发展观等观念的绿化。在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做好理念导引的同时,国家综合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不仅治理已遭污染的环境,而且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问题的发生,保全自然生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定了近30部环境资源法律法规。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将再造秀美山川列为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2008年中央环保投资达到340亿元,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总数已达314个。在农村,除了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大搞植树种草外,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无公害。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重要措施之一。此外,2008年国家推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税收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深化,也减轻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拒绝任何大国非和平崛起。近代工业文明崇尚竞争、扩张和侵略,领导这种文明的西方资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竞争性、扩张性、侵略性的社会力量,它以掠夺自然、征服弱小民族为能事,在战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追求霸权,为争夺资源、市场、国际地位而不惜血腥厮杀。但是,随着和平取代战争、发展取代革命成为新时代的两大主题,任何国家以非和平方式崛起都不再具有合理性,国际上爱好和平的力量不允许、也拥有足够力量阻止任何国家以非和平方式崛起。

3.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新起点、新平台。站在落后文明一边,拒绝接受新结构、新模式,抵制新趋势,文明势差将是被动性之源、愚昧之源、守旧之源、衰落之源;站在先进文明一边,率先采纳新结构、新模式,顺应新趋势,文明势差将是主动性之源、智慧之源、创新之源、力量之源。由于这个缘故,历史上的文明转型都是新的强国崛起的机遇期。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符合全人类的利益,是能够给全人类带来福祉、适于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西方文明固有的征服欲、人类中心主义、纵欲等天然缺陷,使其不能担当起导引人类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使命。传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和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思想、发展哲学的中国有望再度站在世界文化屋脊上,领导即将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2] 李晓明.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国生态批评[J].译林,200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5] 潘岳.践行科学发展观要义之一是推进建设生态文明[DB/OL].http://www.xinhuanet.com,2007-10-15/2009-12-10.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