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3陈兰芝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刘少奇中国化

陈兰芝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光辉的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研究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对于当今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00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开始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为此,有必要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简要述评,以期对深化该问题的研究能够有所裨益。

一、“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国内学术界关于刘少奇的研究经历了由起步到逐渐发展的阶段,研究的内容涉及刘少奇的生平与思想,包括其党建思想、哲学思想、统战思想、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思想等。然而,这一时期,学者们还没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进行专门研究。2000年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该问题,将刘少奇研究由单纯的党史研究领域拓展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根据中国知网的粗略统计,截至2009年8月份,直接与该问题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已经有17篇,但尚无研究专著问世。总起来看,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是毛泽东于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为全党的一项迫切任务而提出的,当时得到了党内其他领导人如张闻天、刘少奇等人的积极回应。鲁振祥指出,1948年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为避免“民族主义”和“第二个铁托”的嫌疑,同时鉴于苏联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不予承认的态度,不再使用这个提法。但刘少奇的《论党》一文则在建国后的修改版中仍坚持这一提法,并且也是使用这一概念最频繁的一篇[1]。关于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界定,张远新认为,刘少奇是基于对真假马克思主义者区分的角度来界定其内涵的,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依据历史进程每个特殊时期和中国具体的经济、政治环境及条件,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作独立的光辉的补充,并用中国人民通俗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适合于新的历史环境和中国的特殊条件,成为中国无产阶级群众与全体劳动人民群众战斗的武器”。刘少奇的这个界定包含三方面的意思: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而不能照抄照搬。第二,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用中国的语言和风格来表达马克思主义,使其为中国老百姓所掌握。第三,把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作独立的光辉的补充,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2]。

2.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认识。刘少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科学,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是在实践中形成又服务于革命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要在近代中国社会中发挥出巨大力量,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中国化。张远新较为深刻地分析了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三点认识:第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提出和解决过的问题,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客观环境作精确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中国化。第二,近代中国的党情主要是党在理论上的准备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这导致了党在幼年时期的屡次失败,要克服这个弱点,就必须加强党的理论准备,即包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及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把握,这是党的极大的一个工作。第三,党在幼年时期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表明,教条主义是导致失败的理论根源,汲取这些教训的最好做法就是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3]。

3.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途径的探索。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主要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研究的论域,如张远新在《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一文中认为,刘少奇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强调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对空谈的领导作风,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内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途径的探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4]。第二,以曹屯裕、谭献民为代表,主要从党性修养角度探讨党性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斗争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思想认识转为社会实践,必然会有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品德和能力培养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少奇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加强党性修养,二者是有机统一的,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从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的高度要求自己,做马克思、列宁的好学生;二是坚持党性修养与斗争实践的统一;三是坚持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的统一;四是通过正确对待党内斗争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

4.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这是当前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以廖义军、欧阳雪梅为代表,他们在总结刘少奇一生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揭示了刘少奇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渊源关系,从三个方面体现其贡献:一是提出并阐释的许多理论观点如白区工作策略、党建理论和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等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系统、深刻地阐述毛泽东思想,为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等,为实现“第二次结合”提供了理论准备,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源泉之一[6]。第二,以段刚辉、薛金慧为代表,主要论述了刘少奇对中国革命与发展问题的四大贡献: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斗争策略的贡献,刘少奇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实践的代表。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党理论的阐发,首次提出思想建党论和党员修养理论,完善了党内斗争论、党风建设论以及执政建设论。三是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指出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巨性。四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展问题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起跳的基石[7]。第三,以王双梅为代表,主要从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视角论述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对白区工作进行思想总结,在全党率先提出要系统清除自大革命失败后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习惯和传统的问题;二是对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理论的贡献,较早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策略、地位、必要性和抗日民主政权的改造等问题;三是对树立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贡献,刘少奇不仅以创造性的实践证明了毛泽东主张的正确,而且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及其思想体系的阐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贡献,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五是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贡献,最早提出人民内部矛盾和两类矛盾的概念,继毛泽东之后又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六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贡献;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贡献,提出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及民主化与工业化的基本口号,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思想[8]。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在总结刘少奇一生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论述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贡献,没有产生太大的意见分歧,只是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四,以张远新为代表,与前三种观点的思维视角不同,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逻辑主线,论述了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分析和实现途径的探索以及对毛泽东思想的系统总结四大贡献[9]。

5.刘少奇个别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刘少奇在抗日战争时期所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两篇文章关注较多,学者们普遍肯定了它们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贡献。同时,有的学者还论述了这些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第一,关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谭献民认为,这篇文章第一次从党的思想建设的战略高度,较为深入系统地解决了共产党人如何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加强党性修养的历史课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进入了主体自觉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杰出的划时代的理论贡献[10]。任晓伟认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光辉理论文献,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准确地提炼和概括出契合中国社会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理论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概括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理论;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任何一个理论创新都是来之不易的,需要不懈努力,不断重新认识时代和中国的发展[11]。第二,关于《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陈答才、刘玲指出,《论党》以阐述党章的形式对党的性质、党建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群众路线等作了系统总结,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12]。此外,宋镜明也认为,《论党》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色,科学阐释了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即立足于中国实际,不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和别国经验,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创新[13]。

二、深化研究“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几点建议

目前,关于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仍属薄弱环节,且现有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对此,笔者提出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1.科学阐释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客观评价其认识的进步性和缺陷。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即在内容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义由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使之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把它界定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和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笔者认为,刘少奇本人没有明确界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少奇在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和抗日反蒋的复杂斗争中逐渐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因此,探讨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应进行时空定位,不应超越其时代和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以致把当前学术界的认识与刘少奇的认识混为一谈,总结出一个完美无缺的认识结晶。

2.加强刘少奇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度研究,弥补研究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当前,学术界关于“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问题研究日趋走向成熟,产出了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但对于以下问题的研究则较为贫乏,今后应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加大研究力度。第一,关于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认识。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存在理论空场现象,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如徐松林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和俞吾金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反思》等。李振印在《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一文中提出:“刘少奇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总结党的历史基础上,他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的实际深刻地指出,没有主体思想意识的自觉、政治理论的成熟和组织制度的健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可能深入,就不可能取得发展和飞跃。”[14]刘少奇在《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反对党内各种不良倾向》、《论党》和《中国的历史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决定因素,决定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力量。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克服党的自身缺陷,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即党的马克思主义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保持党的先进性。笔者认为,深入挖掘和拓展该问题的研究,应深刻探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党的弱点和错误如理论准备不足及党内主观主义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党的布尔什维克化是中国革命赢得胜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刘少奇眼中这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加强共产党员思想意识和组织纪律的修养;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实行民主集中制,保持党的高度团结统一。第二,关于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认识。张远新把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认识归结为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国情和党情因素决定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障碍的认识和体察亦是重要原因。这些障碍因素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翻译障碍、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认识主体的主体认知障碍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矛盾等。第三,关于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途径的探讨。学者们主要局限于围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研究的论域,局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和思想原则方面,缺乏刘少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仅仅是学理层面的,更应该是实践层面的。因此,加强刘少奇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刘少奇关于“准备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深入研究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可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一是刘少奇对人民群众内涵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的理解;二是刘少奇十分重视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认为宣传教育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并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三是刘少奇认为,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专政独裁统治之下,中国人民没有民主生活,没有民主自由,反动派对民众运动的限制与摧残是党动员民众、组织民众的一个障碍和民众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争取民众的民主自由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统一的。要想赢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在更高的程度上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和武装民众,提高民众的组织程度,使民众成为“有组织群众”,从而在党的领导下承担和完成改造旧世界的历史使命。第四,关于刘少奇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方法论特色。目前,学术界主要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论党》两篇著作中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总结,没有系统总结刘少奇一生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性认识。关于刘少奇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问题,学者们大都一笔带过或根本没有涉及。党史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发掘历史史料,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史实中探究其时代价值。刘少奇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方法论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规律具有借鉴意义,因而有必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3.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加强比较研究,尤其是要探寻刘少奇与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异同。刘少奇与毛泽东都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都是党内杰出的理论家,他们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二人的探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最早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创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刘少奇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指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也有自己独到的贡献。因此,寻找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异同,如关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等,比较其各自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从而为当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趋势提供历史借鉴。

[1] 鲁振祥.《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兼述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使用[J].党的文献,2005,(3).

[2] [3][4][9]张远新.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浙江社会科学,2007,(1).

[5] 曹屯裕,谭献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性修养的统一——读《共产党员的修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3).

[6] 廖义军.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湖南社会科学,2007,(6).

[7] 段刚辉,薛金慧.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 王双梅.试述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贡献[J].教学与研究,2001,(7).

[10] 谭献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转折——读《共产党员的修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4).

[11] 任晓伟.《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

[12] 陈答才,刘玲.《论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2).

[13] 宋镜明.《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科学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4] 李振印.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刘少奇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