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广谱价值论视域下的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探析
张 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城市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城市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生态环境的好坏属于哲学价值论的范畴,而广谱价值论是对哲学价值论的一种结构化、模型化研究。从广谱价值论的视角分析生态型文明城市的有关问题,揭示城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明确实现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和优化模式,不失为新的尝试。
广谱价值论;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价值关系;必要条件;优化模式
综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依赖自然发展的原始文明阶段、重视自然发展的农业文明阶段和征服自然发展的工业文明阶段。这一过程表明人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不和谐的因素随之增多。进入近代工业高速发展阶段之后,人与自然的激烈碰撞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这一态势,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人类开启了与自然发展相协调的生态型文明建设。生态型文明主要是针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新型文明观,它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要求,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为目标,引导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生态型文明是人类根据人与自然激烈冲突的状况而期冀建立的一种和谐发展的道路模式,是人类对长期以来主导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弊端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建立新型的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从当前人类生存的主要聚集地和工业发展的集中地——城市着手。从自然观上看,城市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上建造的人工自然系统,它有街道、建筑物、工厂、汽车、商店等人工自然物。从社会观上看,它又是高度集中的人群进行物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教育等交往活动的场所,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由此,城市成为以高度积聚的人群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广义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个高度开放的系统,要维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有大量的原材料、能源、水 (工业用水、居民饮水等)的输入,还会有产品、商品、“三废”(废水、废气、废物)的输出或排放,这样才能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当下的城市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失衡问题。生态环境的好坏属于哲学价值论的范畴,而广谱价值论是对哲学价值论的一种结构化、模型化研究。从广谱价值论的视角分析生态型文明城市的有关问题,揭示城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明确实现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和优化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1.生态型文明城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单纯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状况对自然界本身来说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所以对人类社会不构成价值关系。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当自然界生态环境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时就产生了利害关系,也就有了价值关系。从广谱价值论来看,生态型文明城市是由广义主体和广义客体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城市的客体状况 (环境状况等)与城市的主体状况 (居民状况)密切相关。广义客体是指一切对主体施加作用的因素,包括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广义主体是指人及其各种组合体,包括居民、集团、阶级、民族等。生态型文明城市主体与客体之间构成价值关系时往往有着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外部描述意义的价值关系,即由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而产生的价值关系。当客体对主体带来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效用时,客体与主体之间便产生一定的价值关系。例如,当城市环境 (客体)给居民 (主体)带来了好和坏、利和弊等效用时,客体与主体之间便发生了价值关系。效用是个评价体系,它要综合地评价客体对主体的影响。第二,内部描述意义的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广义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广义供求关系。主体有某种需求,而客体能够提供并满足主体的需求时,客体对主体则产生了供求价值。例如,居民有健康生活的需求,这个需求包括粮食、蔬菜、饮用水等方面的质量和数量需求,当环境能够提供满足居民的种种需求时,则这个城市的供给对居民而言具有正价值,反之为负价值。
2.生态型文明城市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调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目前,我国有 660多个大中型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其中 300多个城市缺水严重,2/3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城市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经济发展与人的生存环境如何协调的问题。生态型文明城市的生态系统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生态系统,而是由居民等因素组成的生态复合系统。城市的客体与城市的主体密切相关,城市客体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建设或者说生态型文明城市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调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
1.广义供求关系的均衡是实现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广谱价值论认为,生态型文明城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广义供求关系,城市居民的生活离不开城市环境所提供的干净适宜的空气、水、温度、气候、粮食、蔬菜等。这种广义供求关系的实现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同质性,即主体 (a)的需求和客体 (b)的供给是同一个事物。换成数学语言,即 (a,b)∈δ,δ代表等价关系。这是一个定性的要求,它表明了主体想要的事物是客体应该提供的事物。例如,城市居民需要的是干净的饮用水,城市自来水公司提供的也是干净的饮用水;居民用钱买来了水,自来水公司用水换来了钱。在供求过程中,它们各自实现了价值。反之,若同质性条件被破坏,则供求关系也会被破坏。第二,非空性。当把主体 (a)的需求和客体 (b)的供给都看成集合 (若干事物的汇聚体)时,非空性则意味着这两个集合的交集不是空集合 (即没有元素的集合)。换成数学语言,即{a}∩{b}≠φ,φ代表空集合。这是一个定量的要求,表明了主体想要的事物客体确实提供了。例如,某社区居民 (按人均面积)需要园林 2处,而某社区提供的园林至少 2处,这就是非空性交集的意义,也是经济学上供求均衡的推广形式。广义供求均衡是实现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一个生态型文明城市的和谐建设正是其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协调发展就是广义的供求均衡。例如,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生态学上的供求关系 (食肉动物、食草动物、草场草量等)决定生态是否平衡,旅游系统的供求关系 (环境容量与旅游人数的关系)决定旅游开发的限度等等。无论是生态系统、牧场系统的供求平衡,还是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的供求平衡都是一种理想状态,其间充满了斗争和曲折。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涉及多层次、多种类的子系统的综合均衡,我们必须积极而努力地创造一切均衡条件。否则,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就会落空。
2.价值场网的调控是实现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目标的优化模式。第一,价值场的调控。广谱价值论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多维价值指标,构成了独特的价值向量,所有主体及其价值向量的综合形成了一个价值场。由于每个主体的价值向量 (需求、目标)不同,甚至是矛盾的、冲突的,因而管理者必须按照社会的整体建设方案对该社会的价值场进行宏观调控,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以达到社会整体优化的目的。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必须进行分类、分层统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协调优化。例如,城市重污染企业的搬迁、布局和治理,城市交通的改建、扩建,城市林地、绿地、广场、公共休闲场所的布局、设计、建设、维护等。除了采取以上措施外,还要对城市的主体适时采用教育的、文化的、行政的以至法律的手段,使每个主体的价值取向都有利于生态型文明城市的建设。这里有几种调控方式值得注意: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作为自己的职责。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只关注 GDP的增长和投入产出比,而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却不够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让企业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环保型、生态型的新的发展基础上。二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和建构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破坏城市资源、环境与生态的行为,要依法惩处。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价,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禁止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行为。三是加强社会舆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监督力度。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舆论监督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职责,除了做好环保的宣传、教育外,对于那些破坏城市资源、环境与生态的行为适时地揭露和抨击,使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第二,价值网的调控。按照广谱价值论,每个主体除了有自己特定的价值取向外,主体之间还存在着各种横向关系。例如,城市系统内的民族关系、城市与所辖县市的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这些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影响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广谱价值论将价值主体之间的这种横向关系称为价值网。对价值网的调控,主要是疏通、理顺价值主体之间的横向关系,变对立、冲突为协调发展。对于不同类型的横向关系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对于民族关系,要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决定了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团结友好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使其与时代精神和现实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营造一个以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为载体,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对于城市与所辖县市的关系,要建立互惠互利的机制。总的思路就是把“虹吸效应”转变成“辐射效应”,从而克服“黑洞效应”,即停止进行以往“削峰填谷”似的联合,重塑一个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体现互惠互利的利益连接关系的长久合作机制。这就要求城市与所辖县市之间首先要建立一个长久有效的对话机制,对话不仅有助于消除隔阂、解决矛盾、推进工作、提高效率,而且也有助于促成新的合作;其次要建立一个利益共享机制,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理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关系,而且能充分调动各地区推进经济圈经济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三是对企业之间的竞争,要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机制。随着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人们逐渐摒弃了单纯竞争的企业运作观念,通过企业间有意识的相互合作实现从竞争第一的传统观念向合作性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注重物质等硬性资源的竞争向注重人才、技术、网络、组织等软性资源竞争的转变、从你死我活的旧局面向实现双赢的新局面转变,最终使企业之间形成一种优势要素互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的新的合作机制。
“善待万物,启迪天下”是创建生态型文明城市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代人类与后代子孙的和谐统一。作为时代主旋律的新生事物,生态型文明城市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新型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然选择。广谱价值论为当前人们认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照体系。
[1]张玉祥.广谱价值论基础[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1,(1).
[2]张玉祥,付逸飞.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广谱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5,(3).
[3]贾云.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4]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陈 静 ]
D812.2
A
1671-6701(2010)05-0029-03
2010-05-08
张 一 (1982-),女,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