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入知出法”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10-08-15 00:43:48张敬燕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互文个性化读书

张敬燕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42)

阅读是对文字符号系统的语感和美感,是对文章文学体式的文感和情感,是对言语作品的吸收和表达,也是对书面文化的消费和生产。个性化阅读与被动接受的他主性阅读、从众性阅读不同,与稍带个性的独立性阅读、自发性阅读也有区别,它是主动探究且充分展示读者个性的言语认知、体验活动,是感悟言语体式、体悟思维情感、领悟人文精神的三维心智行为。站在“阅读是精神生产力”的高度,个性化阅读是通过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来完善读者自我素质的个性塑造过程。概括地说,个性化阅读就是适应特别的阅读情境,遵照特设的阅读目标,调动特有的阅读经验,运用特定的阅读策略和特殊的阅读方法,从而获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的过程。这些特点显示了阅读的个性色彩[1]。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和健康个性为目标的教学创新活动,包括个性化阅读教材编写、个性化阅读资源利用、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等系列实践。它是个性化阅读理念的操作化、工程化,是阅读课改要求新建的一种课程形态,是师生应该共同营造的一种“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理想阅读教学境界。在“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过程中解读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略之一。

一、“知入知出法”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

早在公元前12世纪,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的读书“入出法”是对孔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阅读过程论的继承和发展,不但形象而简洁地概括了阅读的全过程,而且突出了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阅读过程中的各自特殊意义。清代学者惠周惕对“知入知出”读书法也有阐述:“初读贵能入,即读贵能出。古人云‘博闻强记’,又云‘不守章句’,二者似乎相反而实相成。”又一位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欲除俗陋,必多读古人文字,一沐浴而膏润之。然读古人文字,以心入古文中;若以古文填入心中,而亟求吐出,则所谓道听而途说耳。”王夫之的认识比陈善进了一步,他并不将“出”当做一个孤立的阶段,真正的“入”总是与“出”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心入古文中”去悉心体察,感发己心,融贯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而不是“以古文填入心中”。如果那样死记硬背,就成“掉书袋”了。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的“入出”论很有见地。他把诗歌境界分为两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这里的“有我之境”,是“入”,是作者全身心沉入之境。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草本不含泪,鸟儿本不惊心,是注入了作者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才有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感受。这里的“无我之境”,是“出”,是作者超然物外的忘我之境。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虽在画面中,然其自我陶醉的隐士情感却藏而不露。王国维又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毛泽东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所讲的“精通”即指“入书”,所讲的“应用”指即为“出书”。

就阅读的整个过程与综合技艺而言,“知入知出法”是每个读者必须掌握的阅读技法。因此,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应看成是阅读活动的整个流程和根本方法。古今中外的读法林林总总,难以穷计,归根结底都必须“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因而都可以囊括在“知入知出法”之中。陈善声言:“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一个“惟”字,一个“尽”字,特别强调,虽有绝对化之嫌,但一个“入”字,一个“出”字,确实道出了阅读过程的思维轨迹,高度概括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阅读行为规律,无怪乎阅读学家邓拓称赞陈善的“知入知出法”是读书的“绝法”。

二、理解和实践“走进文本”

1.理解“走进文本”。第一,披文入情。先感言辨体,后入情得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这位古代阅读学家告诉我们:作文是“察物→创意→缀文”,从内容到形式;读文是“披文→得意→及物”,从形式到内容。阅读过程恰好是写作过程的逆向运转,要由写作的“因情造文”转变为阅读的“披文入情”。披文,即翻阅文本,沿着言语之“波”去寻究情思之“源”,即使隐微的意蕴也会变得显豁,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窥视了言语体式,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一句话,要从文本形式起步进入文本内容。第二,逐层递进。先感性地进入,后理性地进入。阅读从感知言语体式入手,如施特劳斯所言“在字里行间阅读”,海德格尔之说“徜徉在语言之途”。而理性之读,则为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刘知几说:“章句之言,有显有晦。显也者,繁词褥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这里的“显”可理解为“确指信息”,“晦”可理解为“模糊信息”。第三,入深见奇。阅读文本有一个“观→味→悟”的逐层深入过程。王安石认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所见愈奇”,朱熹提出的“读文见髓”“——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同为此意。

2.实践“走进文本”。第一,朗诵沉入。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言语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言语的创作活动。朗读要诀: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帅,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要做到博闻强记。第二,默会潜入。学会涵泳,默而识之。明确知识与缄默知识如冰山尖端与冰山底座一样。第三,疑问攻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第四,多角切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应是此法的最好视角。第五,经验汇入。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和作者的经验汇兑生成的。语言不但是思想感情的符号,而且是实际事物的信号。文字如一根根线索,能牵出读者的潜在经验;又如一张张支票,能兑换出读者银行库里的现款。阅读中的“经验汇兑”不同于市场的等价交换,而是在精神相遇中聚智增殖。清代学者涨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第六,整体融入。整体感悟,突出“融入”二字,强调走进文本时的宏微结合,在全文整合基础上把握文魂,避免在理解上断章取义。

此外,“入文”还要求师生做到文本细读。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入”是亲近和拥抱文本,指入境体验作品的神韵以及作者的用心。其秘诀是“思而得之,感而契之”。姚鼐提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自古有因声求气法,“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就是这个道理。

三、理解和实践“走出文本”

1.理解“走出文本”。第一,“运思及物”。这个概念是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及柳宗元的“辅时及物”综合而后创造出来的。“思”即思想、思维,“物”即实际事物,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运思及物”作为阅读的后半过程,属于阅读“内化”(意化)后的“外化”(物化),本身就是“出”。它包括吸收后的表达、借鉴后的迁移、认知后的实践,表现为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三级应用”[2]。第二,读以致用。“出文”就是跳出文本,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置于局外,以静观动,发挥“旁观者清”的优势。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山外看庐山,方见庐山真面目。走出文本,是从文本之“流”走到生活之“源”。顾流而不追源,认同而不批判,传承而不创新,则会陷入“文本来、文本去”的观念主义思维方式,成为本本主义者,最后“死于言下”,蜕变为书呆子。第三,“入”中的“出”,即走出小文本,进入大文本;或走出文篇,进入书本;或走出此篇,进入彼篇。第四,“入”后之“出”。这种“出”不但走出了课文本、原文本、互文本,而且走出作者的文本历史语境,进入到读者的现实文本语境。

2.实践“走出文本”。“走出文本”强调文本与作者、与社会生活、与读者群体的联系。具体阅读思路有以下几条:第一,互文对读。走出小课文,进入大文本。世界上没有一个文本是单一的,孤立的。法国朱丽婭·克里斯蒂瓦在《巴赫金:词语、对话、小说》一书中说:“任何文本都是作为引文的马赛克被建构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熔铸与变形。”意思是讲,不要将课文孤立看待,而要把课文放进单元教材中、放进整册语文教材中、放进与课文作者的其他相关文本乃至其全部著作的文本中、放进相关链接的网络超文本中,进行互文对读。互文对读是把传统的“互文”修辞改造为阅读学术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比较阅读,将两种或多种文本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评价其优劣高下。“对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出文”包括从这一文本跳到另一文本的“出”。冰心在《忆读书》里写道,“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互文对读就会产生“吓一跳”的感受。出文对读不仅产生“互文见义”的深度理解效果,还能产生“互文生义”的创造性阅读奇迹。第二,出文见世,超越文本。出文见世所要见到的世面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世面,由此发掘文本的历史意义;另一种是现实世面,由此发现文本的现实意义,超越文本,重构新义,或补充、发挥文本原意,或反思、批判文本原意。第三,出文察己,超越读者自我。每次精读,进入的是一个“读者旧我”,出来的是一个“读者新我”。因为,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精神相遇,实际是读者灵魂的脱胎换骨,是一次精神洗礼。第四,出文笃行,改造客观世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实乃“出文笃行”的价值目标,也证明了吕叔湘“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这样一个循环阐释的阅读过程之轨迹。

[1] 曾祥芹.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J].中学语文教学,2007,(11).

[2] 曾祥芹.汉文阅读学(导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30.

猜你喜欢
互文个性化读书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