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探讨

2010-08-15 00:43:48刘芳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化人口

刘芳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

建设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探讨

刘芳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

建设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必要对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城市进行研究,找出中心城市和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中心城市;生态型城市;矛盾;调和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规模的急剧扩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城市发展进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不能走传统的发展道路,生态型城市建设模式应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对区域中心城市与生态型城市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为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一、生态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

1.区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一般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群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具体而言,区域中心城市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以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通过支撑、示范、关联和磁场作用,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与一般城市相比,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资本、企业、基础设施等聚集程度较高,分工发达,科技先进,交通运输便捷,文化制度领先,主要表现出实力强、多功能、强辐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2.生态型城市。生态型城市是指立足于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现状,以区域资源环境为载体,以区域社会功能提升和生态优化为目的,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手段建立起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共同体。建设生态型城市就是要立足于区域大环境,实现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环境改善。

3.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目前,生态型城市理论研究已从最初的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原理,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综合城市生态理论。概括起来说,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第二,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而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相应的社区环境更不可缺少。第三,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生活环境优美,管理水平先进,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也达到国际要求。同时,对城市人口控制、资源的利用、社会的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第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第五,区域统一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以人——自然和谐为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二、相关问题的思考

1.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冲突与调和。经济发达是区域中心城市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首先要发展经济,使其成为经济实力较强,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而在很多人看来,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永远是一对矛盾,发展经济,就意味着要破坏生态平衡,而注意了生态平衡,就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城市,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等到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才能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事实上,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第一,从本质上讲,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在宗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基础。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使包括城市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生活得更好,而生活质量的好坏,不仅仅要看物质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生活环境的舒适与否。第二,在现实的意义上,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维护也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以我国为例,每年因破坏生态环境而造成的损失达数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若从 GDP中扣除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大大降低,某些地区甚至有可能是零增长、负增长。第三,各种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证实了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是一致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本身往往能够形成效益可观的产业,或者直接地影响某些产业的发展。所以,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在内的综合性的概念,并不排斥经济发展;相反,它是以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经济高效发展是生态城市的特征和目标。没有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但是,生态城市的经济理念有一个基本原则,即自然可以承受,社会可以承受,既能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需要,又不至于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追求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城市规模扩大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突出与调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城市就需要向外扩张,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这样,城建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使“吃饭”和“建设”的矛盾更为尖锐,同时耕地减少,又导致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出现,给城市带来压力。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耕地的保护,也会限制城市的正常发展。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将由粗放走向集约,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必然会释放一部分土地,只要对释放出的土地进行有效整理与分配,便可以缓解人均耕地少的压力,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农村人地矛盾,而且便于推广农业规模经营,缓解农业落后对城市化进程的阻碍作用。因此,在科学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与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

3.城市化发展的加快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冲突与调和。与一般城市相比,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对于一些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地区,提高城市化水平往往成为其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个战略目标。而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第一,城市化会导致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与水污染严重的问题。而城市缺水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 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已达 300余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 114个。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第二,城市化加剧大气污染程度。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利用、车辆尾气排放和工业废气等。第三,城市化造成垃圾数量日益增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产生的垃圾数量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 1.4亿吨以上,而清运量仅占产生量的 40—50%,无害化处理率还不到 5%。因此,我国现在有 2/3的城市处在垃圾的包围之中,大量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郊区和河流荒滩上,累计堆存量达 67.5亿吨,占地 5.6万公顷。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反过来,生态环境恶化对城市化发展也起着制约作用。总之,城市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生态环境又通过人口外迁、资本排斥等对城市化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关系,使得城市化的发展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或者尽可能的对其产生较小的影响。城市化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动力支持,而生态建设可以为城市化提供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4.城市人口剧增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冲突与调和。人口规模大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个特征。一定规模的人口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会作出很大的贡献。然而,城市人口过快增长会导致城市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与一定时期内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降低人们在这方面的消费水平。同时,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城市就业困难、住房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不畅、社会治安混乱等现象的产生,给社会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建设。因此,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城市人口数量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通过影响市场化程度、聚集效应、基础设施利用程度来推动经济发展。第二,城市人口质量影响经济的发展。好的人口质量直接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质量还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类型转换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第三,人口结构也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管是从人口数量、质量,还是人口结构,一定规模的人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城市人口增加是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更多的人享受城市化发展的成果,享受更好的生活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目的。然而,人口规模扩大与生态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并不能用限制人口流向城市或者允许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来解决,即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的发展。在调和二者的矛盾时,关键要根据地区的实际,科学合理的找出在城市承载力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并且在建设生态型城市过程中,注意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城市人口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注意对城市居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其能树立生态文明观。

总之,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和生态建设产生一定的冲突,但是这些冲突不能以牺牲一方为代价换取另一方的发展,而是要调和好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二者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建设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是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吴启焰,施维克等.对西方国家都市区发展的反思与借鉴[J].经济地理,2000,(3).

[2]郭宝华,李丽萍.区域中心城市机理解析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

[3]郑晓红.生态型城市建设[J].干旱环境监测,2005,(4).

[4]张家硕,文金艳等.郑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理论纵横,2008,(4).

[责任编辑 王亚伟 ]

D602

A

1671-6701(2010)05-0048-03

2010-07-01

刘芳芳 (1985-),女,河南中牟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型城市化人口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 08:47:08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现代装饰(2020年8期)2020-08-24 08:23:52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4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新农业(2016年23期)2016-08-16 03:38:14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