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3:48许恒兵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学科

许恒兵

(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马哲教研室,江苏南京 21000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研究综述

许恒兵

(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马哲教研室,江苏南京 210003)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凸显为一个热点问题,反映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入。迄今为止,学术界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理论成果,具体涉及到对传统“三分法”理解模式的反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多视角探讨以及整体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梳理和总结国内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无疑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

一、对传统“三分法”理解模式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三分法”,主要是指以教科书为典型代表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模式,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理解的模式。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理解模式的缺陷,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在国内的兴起,大家认为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关涉其实质、创新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学界对传统“三分法”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三分法”不能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经指出:“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1]这无疑明确地告诉我们,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来就不止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虽然列宁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但只是为了突出其中的要点,以帮助人们分门别类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实际情况是,马克思主义应该还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十几个部分[2]。“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三个组成部分,而应是十几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从形成起就是一个整体,相对分析、梳理出几个组成部分在文本中是相互融渗在一起的,而且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各个组成部分内部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需要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从整体上去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3]。

2.“三分法”的理解模式不符合经典作家的本意。我们知道,教科书中“三分法”的理解模式有两个来源。一是恩格斯《反杜林论》中三编的题目名称,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列宁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然而,如果我们的理解不停留在这些表面上的名称时就可以发现,无论恩格斯还是列宁,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部分,相反,他们一直强调这三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正如有学者所分析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割裂开来。即使在《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也是如此。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也深刻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列宁一开始就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

3.“三分法”的理解模式不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学者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和精神实质,通过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来,或者说,只有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要义。而“三分法”以把握各个组成部分为目标,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以致马克思主义在不知不觉中被格式化了。还有学者指出,“分门别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也不能真实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包括不能解释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何以经久不衰。”[5]

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多视角探讨

以反思传统“三分法”的缺陷和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基础,学界立足于各种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1.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出发探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首先要考察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对于其意义,有学者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形成发展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规律”[6]。然而,从实际理解来看这方面也存在着缺陷。很久以来,受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影响,不少人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根基主要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国民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理论相关,只要弄懂了这三个方面,就能确切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体系。这种看法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偏狭理解。随着诠释学的兴起,一些学者借助于某一理论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加剧了对马克思主义来源的偏狭理解。实际上,马克思是在吸收先前人类思想中一切积极的因素,并紧密联系当时的实践而创造出其理论并形成体系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探索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条件和道路,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和吸取欧洲社会思想发展最高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思想变革和理论创新新过程。前人的各种社会思想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世界观形成的来源,是新世界观创立不可缺少的基因”[7]。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三个来源,而是要坚持事实求是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思想来源纳入整个西方文化背景和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轨迹中进行考察。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时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8]。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出发探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还要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整体性演进过程。我们知道,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形成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呈现为一个整体演进过程。在 1843年至1844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地构建新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探索过程。这种探索最初而又重要的思想成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从而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思想的整体性。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世界观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尤其是其中理论性、概括性、系统性最强的第一章:实践观、交往观、唯物史观、共产主义学说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新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四块理论基石。“《形态》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这一伟大发现不仅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性变革,也为它们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9]。1847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件,其公开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也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思想的完全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在《宣言》中得到了集中的几乎完美的体现。而《资本论》则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科学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在这部著作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还包括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领域的深湛见解。因此,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10]。

2.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很多学者认为,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必须首先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该呈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回答当中。张耀灿等人认为,“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即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11]。逄锦聚同样认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属性等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认识越深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才会越科学”[12]。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又该“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呢?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为了行文的方便,笔者将其放入下文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一并论述。而对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学者进一步阐释,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本质规定性至少应包含以下四点:一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二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性质和社会理想;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四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四点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13]。这种观点代表着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认识的程度和方向。“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涉及的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问题,它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因而,可以说,如何定义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直接理解马克思主义内涵与本质的入口,更是一个能否在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它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上一致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研究者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追问,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对其进行理解、判断和界定,然而尚未达成一个共识。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就目前所存在的不同理解而言,主要有五种界定:即世界观方法论体系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或人的解放说、普遍规律说、无产阶级革命说和社会发展说。有学者在梳理诸多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基础上指出,每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都有其合理和正确的一面,也有其片面的和不够合理的一面。从不同角度及侧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界定,虽说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但换个角度而言,这本身便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忽视。因而,正确而全面地定义马克思主义应包括科学和价值两方面的意义[14]。这就是说,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仅从某一角度或方面去加以概括,都不能如实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实质,都难免陷入“以偏概全”的困境。

3.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传统“三分法”理解中的“板块”结构由于割断了各方面内容的有机联系,以致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这种理解模式的根本缺陷启示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即通过探索其内在构成层次的有机关联来呈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对于划分层次与原来的板块结构之间的根本区别,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虽然不可以分成板块,却可以分出层次。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讲层次的时候,前提是存在整体,各个层次之间因与整体的关系不同而相互区别;而板块则可以单独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各行其是,特别是在划分学科之后,在实际上更是各不相干了”[15]。而就学界从这个角度所作的探索来看,具体将马克思主义划分成哪些层次则存在着角度上的差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自身的三个层次结构,“一是它的理念层次,主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层次,是赖以与其他思想体系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核环节;“二是它的制度层次”,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干,是其存在的基本标志,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间环节;“三是它的策略层次”,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层次”,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外部环节。“理念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制度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骨骼,策略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血肉……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区别,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结,相即相入,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结构”[16]。还有学者认为,“只有从三个层次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才能厘清其内在的自我更新的动力机制”[17]。具体来说,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创造了唯物史观,它向实践领域发展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向抽象领域发展则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整体。其中,“辩证唯物主义所形成的方法理论,既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创理论的科学性,又强调了依据时代条件的变化予以修正的必然性”,这意味着“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的标志”[18],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层次,并构成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而“所谓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应该是在运用其方法理论前提下,坚持其逻辑理论的基本结论,完善、补充及修正其策略理论中已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若干内容;其实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量变过程中所引发的部分质变”[19]。更多的学者则坚持从内容上将马克思主义分成基本原理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典作家的重要观点和结论以及个别观点和结论三个层次,并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首要的是坚持基本原理这个层次。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要单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个观点,而是要从总体上坚持、继承其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即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0]。就三个层次对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性而言,毫无疑问基本原理至关重要。

4.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来看,它是以当时的实践活动为背景,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整体性特征的。但是,实践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即其本身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实践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理论本身也必须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此,从实践的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可以发现,它本身就处于一种不断的发展之中。认识到这一点,就能从根本上防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固化、教条化。一般而言,实践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其对象具体包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改造。就这两个关系而言,它们并非是各不相干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具体的整体。这种对象的整体性决定了改造它的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和整体性,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把握这种改造过程的理论活动的具体性和整体性。从这个一般原理出发可以发现,作为立志于改变现实社会,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具有整体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的作用,即从原来的仅仅立足于解释世界转变为改变世界。马克思明确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1]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目标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的理论。对此,有学者认为,“由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一基本原则所决定,马克思主义从一产生就具有整体性的品格。人类解放实践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总体性实践活动,它不可能分门别类彼此孤立地进行,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从整体上完整地被理解和把握,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实践的目标”[22]。我们知道,解释世界作为观念的理论活动只能是抽象的,即人们在理论活动中往往从事物中抽取某一方面的规定性加以综合考察。与此根本不同,改造世界作为一种实在的实践活动,所处理的是个别的现实事物,因而必须是具体的,即必须对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规定性综合地加以考虑。这种根本区别决定了抽象的理论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规定性,即必须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成功地运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指向改变世界的理论,“这种具体性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其创立开始,就是一个包含各个方面规定性的具体的指向行动的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尽管其中不同方面的内容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它始终不曾分离成互不相干的东西,而是在新的基础上仍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23]。

三、整体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必然牵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问题。对此,国内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如何建设,如何认识其与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的关系,等等,这其中直接关涉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认识。因此,这一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都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24]。近两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就体现了整体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根本指导作用。对于这一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其意义主要不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而在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特殊思想体系理论上具有的科学意义以体制、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25]。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原来分散的学科设置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而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之前,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专业 (也称二级学科),分属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其他学科领域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学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则不成独立的学科、专业,而是其所从属的一定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分散存在,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意识,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较少成为学生们的研究主题和谈论话题[26]。就其实质而言,此种学科的分散设置实际上是“肢解马克思主义”的不自觉的形式,并由此产生一种“泛马克思主义”观念,最终导致“一个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整体性问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和从这一要求出发的关于建立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整体性问题研究的专门机构的要求,就用一种‘泛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整体’(实为‘虚拟整体’)掩盖了和代替了”[27]。不能否认,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及其发展来说,这种向各个具体学科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并从一定程度上既有利于具体学科,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是,由于这种学科的分散性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整体性存在的本质特征,因而最终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对此,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现在仍显得比较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基本上还沿袭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理念与研究思路,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扩展与延伸,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一个整体,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统一起来”[28]。

此外,还有学者从知识论的研究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整体性建设的必然性作了分析。从本质上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本身应该隶属于知识观的范畴,不同的知识观导致了对学科建设的不同范式。魏福明认为,在学科建设的知识观假设上,有三种基本的知识观。第一种是客观主义知识观,其基本假设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该理论坚持主、客二分的哲学观点,把知识看做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客观存在的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等。人们确信,借助客观的方法就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绝对知识。这种知识观强调知识的专门性,在学科建设的理念上强调学科建设的分化和深入,从而割裂了知识的整体联系。第二种是主观主义知识观,其知识假设是知识的“参与者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个人积极创造的产物。其缺陷在于夸大知识的主观性,否认系统学习的必要性,从而降低了学科的学术水准。第三种是生态知识观。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体,人们对世界的种种认识是息息相通、相互关联的。各门学科研究对象的区分仅仅处于人类认识能力的考虑,它是人类能力局限性的体现,而非客观对象使然。这种知识观强调各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的关系是一种生态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有机的知识世界。以生态知识观关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表明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建设无疑是必要的,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学科的健全具有深远的意义[29]。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将整体性原则贯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去呢?国内学者对此也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是从整体性视角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搞好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设,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建设成为“学科意识”,即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视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理论、学科体系重新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整体性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新的思路,贯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中去。而将整体性理念贯彻到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对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与各二级学科的分科性研究不是两种互不相关的研究。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只是研究的角度和涉及的具体内容不同。实际上,二者都是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内涵所不可或缺的研究视角。其中,分科性研究是整体性研究的基础、载体,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就谈不上把这些理论综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研究。同样,没有整体性研究,分科性研究就只能停留在某一个局部,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整体出现。顾海良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显著特点,它不仅包含四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之间的整体性,而且也包含这四个二级学科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理论组成部分、理论研究领域的内在统一性为根据的”[30]。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统领各二级学科的建设,各二级学科建设的平衡发展反过来影响或制约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显然,二级学科间的不平衡,是不利于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建设有赖于二级学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应从一级学科科学发展的视野考虑其二级学科之间协调科学发展的问题 ”[3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777.

[2]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

[3][11]张耀灿等.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6,(3).

[4]逄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5][28]肖巍.创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视角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6][7]奚广庆.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几点看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2).

[8][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211,117.

[9][10]王良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进程看其整体性 [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12][13]逄锦聚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14]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6,(3).

[15][16]张兴茂等.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

[17][18][19]余金成等.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体系重构 [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3).

[20][22]逄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四个角度[J].南开学报,2008,(4).

[23]王南湜.从实践意图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J].南开学报,2008,(4).

[24][31]李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J].教学与研究,2007,(3).

[25][26][27]梁树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贯彻整体性原则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29]魏福明.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30]顾海良.科学理解,系统把握,整体建设——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责任编辑 陈 静 ]

A811

A

1671-6701(2010)05-0005-06

2010-07-2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编号:09CZX009)阶段性成果

许恒兵 (1979-),男,安徽宣城人,哲学博士,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马哲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学科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学科新书导览】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