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诉求和价值目标

2010-08-15 00:43:48徐令彦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发展

徐令彦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4)

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诉求和价值目标

徐令彦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今我国的大政方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我国以人为本的实践诉求和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实践诉求;价值目标

一、人的全面发展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1894年 1月,恩格斯在回答友人要求他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未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思想”时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话以外,我想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话了。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得出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经济或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它强化了人的片面性,造成了人的工具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使社会的大部分穷人没有条件获得平等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文化的发展,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使人成为单一的“经济人”和“工具人”;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人成为生产线的一部分,人附属于机器,被机器支配、控制和统治,从而丧失了人的自由,导致人非人化。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还加剧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从而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劳动分工造成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畸形发展,使人的能力、生产关系乃至以此为基础的人的其他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都片面化,从而培育了人的狭隘和保守,造成人的精神世界的贫乏。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个人的片面发展时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3]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不仅造成工人的片面发展,“而且直接或间接剥削工人的阶级,也都因分工而被自己的活动的工具所奴役,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欲所奴役,律师为他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这种观念作为独立的力量支配着他;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近视所奴役,为他们的由于受专门教育和终身束缚于这一专门技能本身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4]。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畸形化和片面化。基于对人类、对人本身的真正关怀,基于对人的解放和幸福的期求,马克思非常强调人尤其是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们期望人类走向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不是“物”统治人,而是“物”为人服务;不是资本占有劳动,而是人的劳动占有资本,每个人能获得平等的发展;不是机器支配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驾驭机器,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总之,那时不是物的原则占主导地位,而是人的原则占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及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个性等人性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既包括量上的——追求社会全体成员需要的满足,也强调质和水平方面——人的需要的不断提升,由生存的需要发展到享受需要,进一步发展到个性自由、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等,实现需要的丰富、全面而高尚。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既指它摆脱了外部束缚、达到自由自觉的状态,使人处于真正的主体地位,又指人尤其是个人活动的多样化、丰富化和完整化。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以物质经济关系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丰富和自主,既强调发展人的物质经济关系,又强调发展人的其他社会关系;既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又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的自觉、自愿、自主。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与充分发展,表现为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等,个性和行为达到自觉、自治和自律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等人性的各个方面,从主体角度强调人性全面、完整、自由自觉的发展,从程度上强调人性各方面深层次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它既强调每一个人人性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提升,又强调人的发展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还强调人的发展要达到比较高的程度。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诉求和价值目标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如,我国的 GDP虽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的贫富差距却在拉大。据来自国家发改委的调查,从 1988年至 2007年,收入最高的 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 10%人群间的收入差距由 7.3倍上升到 23倍,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目前收入最高的 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 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比重的 1%左右,80%中等收入的家庭仅占财产总额的一半。至今我国还有约四千万人没有脱贫,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有些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维护——尤其是农民工常常被侵权。还有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其潜能得不到发挥。目前,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偏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应是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江泽民纪念建党 80周年的报告到党的十七大报告,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党追求的目标,并明确地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里,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造福于人民,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生活中把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人作为目的和真正的主体。从实质上讲,它要求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强调关注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强调尊重和保障人的合法权益;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创造性,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要求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积极创造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强调注重社会公正,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成员,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强调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强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的最终实现;强调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和能力贡献,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和创造个性;等等。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强调人的生存需要的满足和人的权利的保障,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潜能的发挥,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个性的实现等,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诉求和价值目标。

温家宝在中共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切实实地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为此,我们要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身体健康等各方面的需要,保障他们各种权利的获得;通过发展社会事业等,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扶助弱势群体,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发展教育和体育事业、加强流行病的防治、提倡和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措施,提高全民的素质,尤其是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通过制度、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创造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调动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才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经济的增长质量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的贫困、腐败等问题,免收农业税,在广大农村推行由 9年到 12年免收学杂费的义务教育;纠正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不正之风,进行新一轮的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还权于民,从村一级开始,再到乡、县,由低到高地进行干部直选,真正让老百姓当家做主;还首次把“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等等。这些举措着眼于中华民族整体、长远的发展,着眼于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扶助弱势群体,注重社会公正,全面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满足其政治需求,更表明了我国政府全面地追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满足其精神文化、政治权利和民主等多方面的需要,追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追求中华民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由此证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1.

[责任编辑 常和平 ]

A811

A

1671-6701(2010)05-0015-03

2010-06-10

徐令彦 (1963-),女,河南浚县人,本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2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54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