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

2010-08-15 00:43:48柴秀波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黑格尔异化本质

柴秀波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山东烟台 264005)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

柴秀波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山东烟台 264005)

“劳动”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赋予了“劳动”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深入剖析马克思“劳动”概念,对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演变;意义

一、“劳动”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黑格尔哲学中,“劳动”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黑格尔看来,人是通过劳动而诞生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构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否定的中项”,借助于这个“否定的中项”,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在自然物上打上了主体的烙印,同时又在劳动产品上直观到自己,觉察到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力量和能力。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真正了解作为历史的起点和基础的现实的劳动活动,他只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动,把劳动活动的主体 (具体的人)抽象为纯粹的自我意识。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现实的人改造世界的客观现实的活动。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不断地改变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思想,同时又批判其把劳动仅仅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动的片面性。由于黑格尔对劳动的理解是片面的,只承认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把劳动的主体理解为自我意识,结果把一切都搞颠倒了。

与黑格尔不同,古典经济学家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劳动,马克思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因此,十分明显,只有把劳动视为自己的原则 (亚当·斯密),也就是说,不再认为私有财产仅仅是人之外的一种状态的国民经济学,只有这种国民经济学才应该被看成私有财产的现实能量和现实运动的产物 (这种国民经济学是私有财产的在意识中自为地形成的独立运动,是现代工业本身),现代工业的产物;而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国民经济学促进并赞美了这种工业的能量和发展,使之变成意识的力量。”[3]古典经济学家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创立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这是他们的功绩。但是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及劳动者的处境;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的非人化后果。他们只是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从工人阶级的立场出发去理解劳动,把现实的劳动仅仅理解为与人的类本质相背离的“抽象劳动”。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巨大作用的思想,同时又克服了他们思想的片面性,在肯定劳动伟大作用的同时,又从资本主义经济的事实出发,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马克思从现象到本质分析了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最后通过人与人的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阶级对立的关系,并指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内在关系,认为私有制不是永恒的,是劳动在一定历史阶段异化的产物。

二、“劳动”概念的内涵

在对黑格尔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概念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赋予了“劳动”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从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揭示了劳动的内涵。从现实的操作层面看,劳动是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物质性活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4]。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感性物质劳动出发,认为劳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5]。而这种劳动是人类为了生存要永远进行下去的,是具体的、历史的,是由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人使自身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6]。这样,劳动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了外部自然和人自身的改变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是人通过自身的自然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从理想层面看,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提出劳动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以异化劳动为对立面并以克服异化劳动为目标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的异化,使生产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7]。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劳动的异化状态,“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8],才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9]。从此,人类才真正进入了人的社会,劳动恢复了其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之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应该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富于理想性和创造性的哲学范畴,人是在劳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

理想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有机统一,使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了立体感和历史感。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演变过程可以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深刻内涵。

三、“劳动”概念的演变过程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本身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劳动作为一种以自身的自然耗费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本能活动,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劳动是人以自身的自然耗费为前提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0]。“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相对立。为了占有物质,赋予物质以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人就使他身上的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11]。这时的劳动,还尚未摆脱最初的本能形式,还只是一种维持自身生存的一种手段。“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12]。尽管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基础性地位,但劳动这时还只是维持类活动的一种手段,还处在一种自发状态。

第二阶段,异化劳动阶段。异化劳动就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3]。劳动本来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生活的乐趣”[14],但是“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是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15]。其中,雇佣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形式,已表现为一种全面的异化。“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角度来看,活动的这种物的躯体的创造是在同直接的劳动能力的对立中实现的,这个物化过程实际上从工人方面来说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过程,从资本方面来说,则表现为对他人劳动的占有”[16]。雇佣劳动因此“表现为全面的异化”,是“生产活动对它本身的条件和对它本身的产品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异化形式”[17]。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18]。这些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就是资产阶级。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的根源是分工和私有制。“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9]。一般劳动,即人为攫取自然物的劳动并不制造商品、货币或资本,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条件和形式下,劳动才能成为异化了的劳动。马克思说:“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发展得越尖锐。劳动本身只能在这种分裂的前提下存在。”[20]所以,劳动的异化决非从劳动的自身本性中,从劳动的客体化、物化或对象化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在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只要分工不是出于自愿,那么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就会产生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异己的社会力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来是人的类本质,但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它却变成了一种异己力量,“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21]。总之,是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了劳动的异化。

第三阶段,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阶段。马克思在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了“革命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之革命化,并得到现实的改造。要消灭私有财产就必须消灭劳动,“而无产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消灭劳动”[22]。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所谓“消灭劳动”,不是要消灭一切劳动,而是要消灭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异化了的劳动。但消灭异化劳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建立物质劳动和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关系,把劳动还原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实现了“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23]。同时,他又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作为劳动的“极端的异化形式”,必然会过渡到自己的反面——自主活动。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就意味着“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这“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24]。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恢复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本质,人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把劳动理解为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从最初的维持肉体生存的、本能的、自由的、自发的活动,到劳动变成了统治人的异己力量,以及克服异化劳动,恢复劳动之自由自觉的本质,这就是劳动的否定辩证法。当劳动处在自发阶段,那还只具有生理学上的意义;当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作为谋生的手段不仅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且有了巨大的剩余时,这些剩余产品就必然会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种异化劳动的进一步发展,迫使人们强烈地渴求自由和解放。因此,马克思说,解放不仅“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而且“还要根据它们的不同发展阶段,清除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纯批判等无稽之谈,正如同清除宗教的和神学的无稽之谈一样,而且在它们有了更充分的发展以后再次清除这些无稽之谈”[25]。可以说,异化劳动作为劳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积累解决自身矛盾的条件和力量,为劳动转化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

[1][2][3][12][13][14][18][19][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58,73,57,52,184,61,60,54.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02.

[5][20][23][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127,122-130,74-75.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12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1-202.

[11]马克思.资本论 (第 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65.

[15][16][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2-113,360,218-21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520.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7.

[责任编辑 常和平 ]

A811

A

1671-6701(2010)05-0011-04

2010-07-05

柴秀波 (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哲学博士,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黑格尔异化本质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