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江西文化资源保护

2010-08-15 00:49李睿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江西

李睿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江西文化资源保护

李睿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江西优秀的文化资源的优势,彰显其文化魅力,实现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共生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创造具有特色的赣鄱新文化,而且有利于增强江西区域竞争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著名的候鸟栖息地,其景观之美为内陆淡水湖所罕见。绿色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同时也是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最佳土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于立足江西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将生态和经济融为一体,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建设好江西的青山绿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内涵

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仅需要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也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要求,把文化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建设好人的精神家园。

江西由武夷山、罗霄山和九连山三大山脉东南西三面环抱,南高北低,水势北聚,汇聚鄱阳湖后注入长江,形成了覆盖全省并以赣江为主干的独立完整水系的鄱阳湖流域,构成“山河表里”的独立地理单元。鄱阳湖流域历经当地人民的长期开发与打造,形成了特色独具、绚丽多彩的物质与人文遗产,也为江西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赣鄱大地至今留存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古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交相辉映。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是江西实现中部崛起新跨越的现实需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核心是发展,区位牵引中心则在鄱阳湖经济区,它承接了历代江西人民在赣鄱大地创造的物质与文化财富所凝聚的“鄱湖文明”,链接了江西当前“赶超进位、跨越发展”的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打破了江西经济中心一向不彰显的历史符咒,再造出牵引江西经济发展拉力的核心区域,形成江西立足生态文明、绿色崛起的自主发展之路,开拓江西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彰显出江西独特优势

江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即是时至今日,我们开发江西文化资源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这主要体现在:

1、文化资源优势。江西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江西古文化遗址众多,已发现者达八百多处。属旧石器时代者有二处,距今约四、五万年前。其一是乐平县涌山岩洞遗址,发现过动物化石和打制石片石器;其二是安义县龙津镇等地发现的石制品,主要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进入新石器时代,属早期的有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晚期的有修水山背文化遗址、新余拾年山遗址和靖安郑家坳墓地。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在九江、修水、南昌、进贤、波阳、武宁、高安、奉新、景德镇等地都有发现,遍及全省各地,相对集中的鄱阳湖平原就有近六十处。境内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环古文化遗址近年来闻名于世,被确认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人工栽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万年之前,并荣获中国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生态环境优势。绿色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江西整个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开阔,构成一个以鄱阳湖平原为底部的不对称盆地。江西森林覆盖率现已达到60.05%,位居全国第二,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33个,其中有4个县已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江西已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8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5个),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处,保护区个数在全国排名第五。近几年,江西省一直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制定了“五个一流”的建设目标,即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机制。随着全省推进绿色生态战略的逐步实施,江西将成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的生态家园。尤其是在江西提出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居民旅游休闲“后花园”目标基本实现的背景下,海内外游客旅游休闲的“后花园”的特色已经越来越明显。

3、区位地理优势。有人说,“江西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种说法虽不中听,但用来形容江西的区位地理,却十分贴切。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处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后方,是唯一一个同时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三个经济区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江西与长珠闽主要城市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间,而由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使这些城市的游客来往越来越方便,让江西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三、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造出赣鄱新文化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达到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江西发展软实力的目的,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关系。

文化在现实的层面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广阔领域。根据中国的现实语境,我们从理论上将其区分为“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形态,其中有形文化主要指古代寺庙、宫殿、陵墓、长城等一系列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化的文化成果,而无形文化则是指人们的精神信仰、哲学理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及人生理想等。在江西传统文化资源中,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都十分丰富。我们在提升江西发展软实力的进程中,既要加强对有形文化的挖掘,又不要忽略了无形文化,而后者在现实实践中是时常游离于人们的视野之外的。

2、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打造江西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但传统文化资源浩若烟海,有许多内容在当时是先进的,但在当今时代要体现其价值,则必须实现现代化转换,赋予其时代精神,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才能永葆生机,才能焕发出永恒的魅力。文化要创新,这是时代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我们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创造符合时代新要求的赣鄱新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努力激发全省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要实施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与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3、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维修保护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难。云南泸沽湖,由于高山环抱的地理环境,以往与外界联系很少,因此,摩梭人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女系社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摩梭人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外来的文化,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剧变。人们担心,不要几年的功夫,在泸沽湖将再也见不到真正的摩梭人,只能见到一些穿着摩梭服装的服务员,摩梭文化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消失。然而,如果为了保存摩梭文化而阻止旅游业的开发,拒绝吸收外来文明,那么摩梭人将永远与世隔绝,永远是贫穷和落后。由此可见,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某些方面处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

4、传统文化发掘应注重文化品位。

开发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件大事,必须本着对民族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进行,求实求真。

第一,必须分清开发与破坏的界限,反对名为开发实为破坏的错误倾向。开发应以保护为前提,如果不注重保护,只讲开发,其结果,必是严重破坏文化遗产。例如,在长城上建索道缆车,在长城下建球型映院,古长城仿佛闹市,古战场的气韵丧失殆尽。在古老的文化遗址上纷纷兴建“现代文物”,此类事一多,中国许多文化遗址便会在“开发”中被“开发”掉了,浩劫难逃。

第二,必须分清利用与糟踏的界限,反对名为利用实为糟踏的错误倾向。利用应以忠实于原意为前提,如果不忠实于原意,所谓利用势必成为对文化遗产的糟踏。乱译古书,弄得文理不通,随心所欲,乱加附会来解释经典,以及胡编瞎说的所谓新编,皆属此类。例如,一部《周易》被吹为“宇宙代数学”、“最高预测学”,可以预测世界杯足球赛,可以治疗爱滋病;《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被一些江郎才尽的所谓艺术家们糟踏得面目全非。

第三,明辨历史文化精神中的精华与糟粕,反对名为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实为宣扬糟粕的错误倾向。历史文化遗产必须保护,但应区分历史文化精神的精华与糟粕,以免将糟粕当成精华弘扬。秦始皇兵马俑是文化史上的奇迹,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其中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是高度评价兵马俑的价值并不等于要鼓吹秦始皇的暴政“业绩”。区分文化精神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应是: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民众的权利和改善民众的生存状况。离开这个价值标准,鼓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颂扬康熙大帝的“伟绩”,这并不是在弘扬什么优秀传统。

第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讲究品牌效应,也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政府应积极组织有条件的文化遗产单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申报成功,既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又能收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山西平遥古城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前,每年旅游收入不到20万元,而在列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世界认识了它,游客蜂拥而至,旅游收入一年已超过500万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将改变江西经济发展的传统格局,通过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流域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点开发,打造出具有江西品位、中国气派、普世价值和未来高度的生态文化示范区,构建出生态文明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赣鄱新文化,进而协同促进整个江西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向优转化,推动江西经济社会的赶超进位和跨越发展。这样经过若干年的建设,江西不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而且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是一个理想的安居乐业的地方。

[责任编辑:李淑兰]

book=10,ebook=87

G124

A

1672-4445(2010)10-0058-03

2010-09-04

李睿(1964-),江西新建县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与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江西
江西银行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我爱江西奶奶
鄱阳湖好风光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