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济南市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010-08-15 00:45:02马晓黎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济南市工业化

马晓黎

大力发展济南市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马晓黎

当前,济南市农村工业已全面进入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在城市工业之外构建了“第二工业体系”,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乡镇企业的集聚会带动农民集聚,进而带动劳动服务业和市场的兴起,既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又培植了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并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发展农村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科学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引进城市资源,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发展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农村工业化。

农村工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我们认为农村工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工业布局建在农村的,二是指由农民在农村创办的企业。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层意思的共同点是企业处于农村,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因此本文认为农村工业主要指地处农村地区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均称之为农村工业。当前,济南市农村工业已全面进入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在城市工业之外构建了“第二工业体系”,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乡镇企业的集聚会带动农民集聚,进而劳动服务业和市场的兴起,既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又培植了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并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

一、发展农村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发展农村工业的必要性

1.济南市农村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要求发展农村工业

济南市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多,搞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非常艰巨;另外目前济南市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满足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靠大城市膨胀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集中转移的道路,显然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农村工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农村企业就业,还可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是农工贸一条龙,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又可使农产品增值,还可将农民的盲目生产变为有目标的生产。农村工业发展后,可以反过来用自己的利润以工补农,以工建农,解决了农业现代化的资金问题,可以促使农业持续的发展。

由此看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来解决济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须依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多向分流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大力发展小城镇,使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这是今后若干年内解决济南市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根本出路。

2.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要求我们发展农村工业化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由于历史因素的作用,目前济南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市民之间被严格的户籍制度严格区分开来。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即195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与这相适应的住宅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婚姻制度等的实施,最终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革。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但在现行户籍制度约束下,他们无法取得同城镇市民同等的竞争能力和平等的待遇,他们在就业、加薪、吃、住、孩子上学等方面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虽然已有相当部分劳动力已基本脱离农业,属于纯转出的剩余劳动力,为全国城镇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因没有城镇户籍而被认为是城市“二等公民”。这种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许多困难。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人身权难以保障,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和子女上学难、失学多,农民工劳动投入与收益不相称。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实现顺利转移。托达罗在自己的理论模型中曾经论证过发达国家存在着三个经济部门即: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部门。而我国由于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实际上造成了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农村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四个部门并存的局面。济南市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通过积极发展农村工业来促进劳动力就业,从而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

3.提高城市化水平必须要求发展农村工业

小城镇战略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之一,即“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策略。20多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1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另外,城市和沿海工业加工区也吸纳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劳动力与土地、农民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但也要看到,这种通常不伴随身份转变的转移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它使许多已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农民不能专营工商业和服务业,许多人仍是游历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两栖职业者。已转移的农民仍然把农村视为自己的家,保留在农村中占有的资源,就成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理性选择。这既使农业日益成为“业余产业”、“副业”,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因此,现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必须着眼于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来形成和培育城镇化的基础,从而逐渐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这才是济南市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所在。

(二)现阶段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可行性

随着国家投资策略向农村地区的逐步转移以及济南市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再加上农村地区原有的优势,为发展农村工业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健全,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基础设施是否健全对工业体系的建立、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基础设施是直接生产部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率,影响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发达的运输和通信系统有助于在生产部门和市场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充分的电力供应可以为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高效和廉价的能源,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基础设施为专业化分工创造了要素和产品空间可转移以及市场交易便利,使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得以进行,从而使生产部门和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规模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基础设施的作用对农村工业同样有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影响了农村工业发展。市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健全,具备了为发展农村工业提供支持的能力。

2.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成本低廉。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目前济南市农村工业的资本、技术要素相对较弱,但是借助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加工、制造业方面大做文章。一方面可以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农村工业在资金和技术层面上的劣势。

3.农村可以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自然和劳动力资源

农村地区资源丰富,二元化向三元化发展,农村地域所蕴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仅仅依靠城市工业是难以完全开发和利用的;与此同时,农村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城市工业所远远吸纳不了的。这就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分工形式,就是发展农村工业。在发展城市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农村工业,才有可能使工业分工得到细化与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进一步应用。城市虽然工业最发达,大型国有企业多,但是最能吸纳过剩的农村劳动力的却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灵活且适应当地的资源禀赋结构,能够取得最大的利润。

二、发展农村工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实施措施

农村工业化是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不管什么形式的农村工业化发展道路,都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推动和引导。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提供的技改贷款,可以与财政贴息。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可给与财政补助。创造条件,完善农产品加工的低税政策。对新办的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合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1.确立科学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

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的实践表明,并不存在一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但是每个国家或地区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却需要一个适合本国或本地区特点的农村工业化战略。济南市立足地区辽阔,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工业布局高度分散的现状,搞好农村工业化发展规划与布局。济南市政府遵循工业生产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农村工业生产力在区域内及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这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现实而长期的战略选择。还应注意的是,在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济南市整体环境资源,保持经济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同步发展。小城镇战略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之一,即“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策略。20多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1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另外,城市和沿海工业加工区也吸纳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劳动力与土地、农民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但也要看到,这种通常不伴随着身份转变的转移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它使许多已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农民不能专营工商业和服务业,许多人仍然是游历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两栖职业者。已转移的农民仍然把农村视为自己的家,保留在农村中占有的资源,就成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的理性选择。这既使农业日益成为“业余产业”、“副业”,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因此,现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必须着眼于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来形成和培育城镇化的基础,从而逐渐提高济南市的城市化水平,这才是济南市城镇化道路的特色所在。

2.引进城市资源,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发展城镇化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而是要统筹城乡资源,跳出长期以来就“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思维局限,冲破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引导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下乡,跨产业、跨区域重组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例如,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许多企业开工率不到60%。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资本所有者急于寻求新的投资方向,这就为将城市资本连同企业家、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一起引入农村提供了前提条件。

大中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更容易给农民带来现代观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指出:“市民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其自身的转移,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工人和现代商人,又能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培养一代现代农民。”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现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不少农民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本事。对这些经受几年锻炼,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农民工,要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扩大就业,把他们看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表彰他们的创业事迹和先富帮后富的奉献精神,激励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乡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做出贡献。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将农民堵回农村,而是应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地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

城镇是农村工业化的扭结点,应当积极促进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随着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可能会突破县域乡域行政区划,形成事实上的经济区域。现代城镇化的推动力量是工业化,同时,城镇化又反过来推动工业化。而在济南市,一方面工业化和市场发展不足,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济南市城镇化的进程又落后于工业化,其症结就在于新型工业发展不足。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并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3.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工业化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待遇同等化,缩小城乡差别,这也是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实行城乡统筹,就要跳出传统的“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势,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因地制宜,发挥济南市比较优势是选择发展模式的基本前提。即使在同一类型的地区,由于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差别,导致发展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别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有很大不同。不能照搬照抄,必须根据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与地区的特殊情况相结合,发挥地区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的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

4.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信息化,推进农村工业化

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1996—2001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全乡镇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55.5%。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1996—2001年间,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同期乡镇企业出口总额的60%左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有充分的科技含量,可将鼓励开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技术放在科技政策的首位,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淘汰污染重、能耗高、落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并对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和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开发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除了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外,科技部门可以采取科研补贴等扶持措施,对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就业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给予补贴。在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方面,科技部应协助制定有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技术选择等,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时进入或退出有关市场和领域,以保证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发展。

济南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技含量相对不高、经济效益较低下,主要依靠土地等自然资源。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较严重,农村就业问题突出,迫切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农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占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信息化有利于促进调整农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有利于拓展农村经济增长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就业不充分问题。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全面渗透的过程,综合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将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不失时机地推动农业信息化和高技术化,这对于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马晓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教师(邮政编码250014)

F304.6

A

1672-6359(2010)01-0125-04

(责任编辑 张讯)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济南市工业化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分析仪器(2021年3期)2021-12-03 16:25:32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分析仪器(2020年2期)2020-05-21 10:38:12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GIS的济南市大气污染时空分析
河南科技(2015年15期)2015-03-11 16: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