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捍卫道德的必要性

2010-08-15 00:45:02陈忠良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利己功利性市场经济

陈忠良

市场经济条件下捍卫道德的必要性

陈忠良

从市场经济在历史上出现开始,围绕市场经济与道德而展开的探讨就从未间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亦广泛而深入地从多角度开展这方面研究,形成了如促进论、二律背反论、双重效应论、互斥说等一系列的观点,它们各有长短。现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捍卫道德的必要性。

作为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种制度安排,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其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和利益分化。马克思说:“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以“生产者的利益的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的。[1]这也表明了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个人选择自由、竞争、利润动机以及由供需来决定商品的价格。生产资料的私有保证了交换成为可能。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行为主体的最原始的动机,追逐利润的无限扩大和增值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扩大再生产和增强竞争力,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经济人”不得不狂热地追逐利润的无限扩大。这决定了市场行为动机只能是功利性的。这种功利性特征使得商人总是把自己的商业活动当作是实现其功利目标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受市场供需的影响。这也意味着商人在从事商品生产或商品交换时,必须要面向市场,以市场或客户需要为导向进行相关商业或生产活动。这表明商人的市场行为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受到外在的约束,只能以对方的需要这一外在尺度来选择自己的活动方向。这也恰好说明了市场行为的他律性。

市场行为的逐利并非为了利他而是利己的。虽然在市场经济中存在非零和博弈,表面上看双方都有所得,但是这并不表明市场经济行为是利他的,因为交易双方都是以对方作为实现利己目的的手段,只是一表面利他掩盖了根本的利己。正如马克思所言:“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2]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交易或生产的目的是出于利己本能,而非利他。这也是由市场行为逐利本性所决定的。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对社会生活条件的一种反映。作为社会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其他关系如法律关系、道德伦理关系等等。在此有一点有必要提出来,虽然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但是道德一旦形成,就具备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延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道德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道德的这种规范性和约束性是内化到人的心灵深处的。虽然这种约束只是一种软约束,但是它确实不折不扣地存在着。这种软约束,使得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恣意妄为,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个体的非合理欲望。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3]这一论断可以说是抓住了道德的实质。这意味着道德的动机、行为必须是超越狭隘的功利的。在任何功利思想驱动下的行为无论行为自身、行为结果是善还是恶,都只能是他律性的非道德行为(非道德不等于反道德也不等于道德)。只有为行善而行善的行为才能算是道德行为。可能有人会举例,商业中的诚信也应属于道德范畴。但是商业中的诚信很多时候并非一种自愿,而是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因而也是他律的。正如恩格斯说的:“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同廉价卖给他货物的人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他表现得愈友好,就对他愈有利。”[4]可见,自律性是道德的根本属性。这种属性与市场的属性截然相反,市场经济是他律的,而道德从根本上讲是自律的;市场经济是以利己为目的,而道德则是以利他为目的;市场经济是带功利性的,而道德则是超功利性的。二者在属性上存在着互斥性,可以设想如果道德的超功利性、利己性充分的介入市场,经济恐怕将无从发展。同样,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利己性全面的介入道德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滑坡。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上述矛盾,也体现在“斯密问题”当中。斯密在《国富论》中其所持的人性观是利己的,而在《道德情操论》中的人性观则是利他的,彼此间存在着矛盾,即在其思想中存在利己与利他这两种人性上的分裂。在经济论域,斯密以“经济人”为预设,强调人的利己性,“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而在伦理域则迥然不同,以“道德人”为预设,强调人的同情心,人皆有同情或怜悯心,即便他是“最大的恶棍”。“斯密问题”本身事实上也正是反映出市场经济同道德之间的紧张,即作为社会人如何面对利己优先还是利他优先的选择。这实质上折射出了利益与道德的矛盾。

市场经济与道德在性质上存在着互斥性,但这是否意味着二者毫无交集?当然并非如此。必须看到,虽然“经济人”与“道德人”在利己与利他方面存在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完全分割的。因为绝对对立的“经济人”和“道德人”只存在于理论抽象中,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是一个社会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扮演各种角色诸如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等,但这些角色在独立的意义上都不过是一种理论模式,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多重身份的,并不存在某一种纯粹的“单面人”。人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道德的制约,经济人同样受到道德的支配。因此,经济人和道德人都是人的某一特性的抽象,即使同一个人的同一行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在此意义上,“经济人”与“道德人”契合于现实的行为主体即现实的社会人。这意味着交集的存在,同时也意味着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都将对社会人产生影响,也意味着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当然,它们二者的这种统一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彼此间的某种冲突。

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平等意识、自由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增强了人类的理性觉醒,科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物质财富日益增长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些都是显在的。但我们在看到市场经济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负面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逐利性给道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拜金主义也日益兴盛,认为金钱万能,金钱成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正如罗素所言:“对于金钱的崇拜,是一种信仰,认为一切价值都要用金钱来衡量,金钱是人生成功与否的最后考验。”[6]这种拜金主义倾向导因于市场经济中利益驱动下而产生的功利主义思想。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拜金主义思想认识中,“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一切,你的货币都能办到……它能为你占有一切;它能够买到这一切;它是真正的能力。”[7]由此可见拜金主义腐蚀力有多么强大。这也正是市场经济在自发运行中,带来的对道德的客观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在激发人们自由独立意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分追求自由,反对约束,过分追逐个人利益,从而导致无政府状态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市场经济强调竞争,但是无序的竞争很容易导致“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将大自然中的丛林法则引入社会生活中。从而出现人情冷漠,同情心怜悯之心丧失,引起道德的滑坡。

同时,必须承认,道德对市场经济也有其积极作用。发挥道德的影响力对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将会提供有力保障。市场经济需要良序发展,秩序缺失将导致市场紊乱。而合理秩序的建立,政府的立法行为固然能起到重大作用,但社会经济活动中总有法律盲区。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调节作用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作为硬性规定,制约着市场行为;而道德作为软性约束,一定程度上弥补硬性规定的不足,调节市场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道德是一种内化的思想意识。市场行为主体道德感的提升,将于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市场秩序,从而保证市场的有序发展。此外,道德对市场竞争等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其在公正合理的范围内自由进行,并且调节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和谐的人际协作关系等。(作者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601-6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6]罗素.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6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5.

猜你喜欢
利己功利性市场经济
“利己”二面
杂文选刊(2023年7期)2023-08-21 09:43:47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新传奇(2022年26期)2022-07-22 09:05:18
“利己”二面
中外文摘(2021年17期)2021-11-05 06:28:14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现代家长(2021年4期)2021-04-30 03:39:36
市场经济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