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光
荷、日、以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陈玉光
荷兰、日本、以色列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经验是:特色鲜明,生产高度专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达,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一体化经营。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服务体系以及发达的专业合作组织为其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体制机制和组织保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推进中国高效农业发展,一要通过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和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四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五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消费者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六要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七要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引导、扶持和规范,促进其健康发展。
高效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科学集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生产多系列、多品种、高产量的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最终实现最佳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人与土地等资源矛盾非常突出的农业大国来讲,因地制宜地提倡和发展高效农业,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是提高农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国际上看,以荷兰、日本、以色列为代表的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国家,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始于1979年的大分县,对于带动全国各地农业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充分尊重农民自我选择、自主发展的权利,从未向各町、村下达过硬性任务指标,主要是通过宣传鼓动,激发农民发展家乡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基础设施、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日本通过推进“一村一品”运动,将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商品性、文化底蕴等方面做精、做细、做特,大大增强了国民对本国农产品消费的安全感和信心。日本京都郊区农村一直种植传统蔬菜,他们重点选择了30多个品种,创出了“京都蔬菜”这一品牌,推向全国市场,其价格比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产品高出一倍以上,但在市场上却仍供不应求。
荷兰农业的主打产品是花卉、蔬菜和乳品。以蔬菜生产为例,为了摆脱气候对蔬菜生产的影响,荷兰建设了约4700公顷的玻璃温室,在品种上以种植番茄、甜椒、黄瓜为主,实行高度的专业化生产,通常每个农户只栽培一种蔬菜。这种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有利于种植者积累经验、提高技能,而且有利于稳定和提高产量与品质,促进专业设施设备的开发利用,实施温室的机械化、自动化控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蔬菜从种到收的生产全过程均实行无害化管理。荷兰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完善的市场体系,使这些国家的农产品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日本的“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组成了市场销售服务系统,能够把国内80多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560多个地区批发市场的销售及海关每天各种农产品进出口通关量情况适时联网发布,日本农协组织对于农产品的统一销售,使农户可以放眼国内国际市场自主决定种植的品种和数量。
拍卖市场与农户的连接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具体运作程序是:农户将所生产的产品按照质量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分级和包装并经检验合格后,送入拍卖大厅,购买者 (一般是大批发商)按照规则进行竞价,出价最高者获得产品。成交后,市场内部系统自动结算货款和配发产品。拍卖市场的最大优点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拍卖过程公开、公平,充分自由竞争,可以形成合理的价格,有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合理真实的价格信号还有助于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日本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目前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2%左右。乌拉圭回合后,日本政府为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扶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是对民间系统的研究给予资助。日本的农业推广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农业改良普及部门和农协进行。目前,日本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经国家考试录用的专门技术员6680人和经地方考试录用的改良普及员10356人,这些普及员均为公务员。农协还拥有近2万名的营农指导员。日本非常重视各种层次农业教育的发展,一般国立综合大学中都有农学部,目前有农业大学66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677所,在校学生20万人。此外,自20世纪60年代政府提倡高中教育多样化和大兴职业教育以来,普通高中也设有农业教育课程,并设有各种各样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进修培训机构。日本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本国的农业科研能力,并能将这些科研成果尽快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把本国农业做成了世界一流的农业。
以色列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十分不利。但是以色列通过开发和广泛利用科学技术,克服了本国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发展高效农业的典范。以色列制定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法案,并长期致力于开发新的灌溉技术,且卓有成效。以色列节水农业世界第一,平均每立方水可产2-3kg粮食,是我国的两三倍,水肥利用率达80%-90%。与1948年建国时相比,以色列农业产值已增长12倍,而用水量仅增长了3倍。在花卉果蔬种植方面,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的优良种子品种,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和抵抗病虫害,且储存时间长,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科研工作,每年投入的经费约占整个农业产出的3%。以农业部下设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局,按类别分设了禽、蔬菜灌溉和农业机械等14个专业部门,负责将科研成果介绍给农民进行试验和推广。以色列的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被介绍到了其他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
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以马铃薯加工为例,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荷兰对马铃薯实行品种专用化,有200多个种类被列入其马铃薯专用品种名录。加工规模化,荷兰的20多家马铃薯加工企业中,5家大型企业的生产能力就占了全国加工总产量的50%以上。荷兰的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尽管只有几个,但其产量却占据了全球马铃薯淀粉市场的主要份额。加工技术高新化,使马铃薯加工业向着节水、节能、高效率、高质量、高利用率、高提取率等方面发展,并采用 GMP(良好的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和SS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等标准对马铃薯食品加工业采用了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产品质量和食物安全。荷兰将其总产量320万吨马铃薯的70%~80%加工成薯条和薯片,其中90%的加工产品用于出口贸易。荷兰的面粉加工业技术成熟,设施现代化,全国面粉消耗总量中约有60%用于制作面包。此外,荷兰的家禽屠宰和加工机械设备制造业也很发达,技术领先,其设备制造公司实际上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家禽加工业提供服务。
日本的主要做法是:(1)提高消费者信心。不定期到产地 (超市)抽样监测,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组织,经常把消费者或商社请到现场参观考察,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签订供销合同。(2)推行实名制销售。日本农产品从产地生产到协会、加工企业、进入市场都是采取实名制。在产地和生产企业抽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不能进入加工企业或市场,并按商品标注退回原产地。(3)完善农产品产地标识认证制度,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这些做法不仅赢得了市场,而且也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日本不仅通过《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土地改良法》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而且对农业生产采取了种类繁多的补贴政策,主要有:①水利建设补贴制度。大型的骨干工程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兴建,对于小型的工程,则由政府提供补贴,补贴占全部费用的比率大约在60%左右,有些工程甚至可达90%,政府还为农民负担的部分提供低息贷款。②农地整治补贴制度。农地整治包括土地改良、农田扩并与整形、农用地开发、水田改作等。③机械设备补贴制度。农民联合购买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育苗设施,大型米麦加工、烘干、贮藏设备以及某些灌溉、施肥设施等,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贴的数量一般可占到全部费用的50%左右。④基础设施补贴制度。为了稳定蔬菜副食品供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设施园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如农户每建造一栋大棚或温室,可从国家获得50%的补助,加上县、市、町、村补助30%,农户只需出资20%,并拥有全部产权。目前,日本设施园艺农业的产值已占到本国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⑤农贷利息补贴制度。为了鼓励农民向农业增加投入,日本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的形式给农民以支持,其利率比市场利率低1/3-2/3。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不断完善,为日本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很多农场从祖辈开始就从事作物种植。由于小单元的生产结构,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能力。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在市场面前,农民们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也具有相同的市场地位,自发地组织起一种适合市场功能的最经济的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组织保存了其他一切农民习惯的独立经营功能。它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其中包括采购生产资料、出售产品、加工和筹备资金等。荷兰农业合作社均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完备的立法,每个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章程,确定合作社的名称、成员来源、组织形式、行为准则和责权利关系等。农业合作社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受政府的干预,一般情况下,农民可以同时参加3~4个合作社,以缴纳会费的形式确定与合作社的联盟关系,并从合作社获得个体户难以实现的帮助和服务,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农业合作社在当代荷兰农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荷兰农民的收入中,至少有60%是通过合作社取得的。合作社与非合作社企业的市场占有比例在不同的行业有所不同。在供应行业中,合作社在化肥和精饲料市场的占有比例为52%。在销售和加工行业中,农业合作社占有相当大的市场比例,如:牛奶占82%,蔬菜占70%,花卉占95%、甜菜占63%、马铃薯达到100%。农业所需的大约90%银行信贷来自于信贷合作社。此外,荷兰农业合作社还提供了大约8.5万个就业机会。农业合作社为荷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效农业的发展首先得力于高素质的劳动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有数据标明,2006年末,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3]另据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只占0.4%,仅及我国城市居民比例3.1%的1/8,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4]加之随着大量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文化水平更低的中老年人和失学、辍学儿童,这种劳动力素质状况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解决这一问题,一要改变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资金、办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加强对务农农民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的培训,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要利用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造就一批新型农民。
发达国家农业增收的70%来自科技进步与技术应用,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5%,而我国只有48%。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与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机制方面,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农业科研机构、高校、民间组织并存的涉农科研组织体系。二要坚持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就政府而言,要逐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同时,要以农业生产的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的有机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一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门类全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人员队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中来,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扎根农村,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二要突出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建设,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断层的问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县(市)、乡 (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三要扎实抓好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企业化管理等有效措施,努力把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大做强,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要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充分挖掘我国各地特色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一要重视对各地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在做专、做优的基础上做强。二要加大对名、优、新、希、特品种的引进、改良、试验,在示范取得可靠成效的基础上再加以推广。三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与选择,绝不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行,政府所要做的主要是引导、示范、扶持和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第二,要积极发展集约化生产,这一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国家来讲非常重要。为此,一要加大金融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放农业。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质量,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改变多年来农村金融业把存款主要投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现状,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从而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二要加大政府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的财力虽然不能和日本相比,但由于设施农业直接关乎农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政府应舍得在这方面投入。
第三,要在做专做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不仅难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而且不能产生规模效益。要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逐步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形式,推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把高效农业做强做大。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关乎城乡居民日趋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能否得到更好的满足,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不仅可以增加城乡就业,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从目前我国的现状看,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是小型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有的甚至是一些手工作坊,管理水平低,加工能力弱,缺少精深加工能力,名优品牌少。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如将大豆进行精深加工可获得大豆磷脂,其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一个企业若年产100吨粉磷脂,就可创产值500万元。在国际上,玉米可被精加工成3000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等,其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这表明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未来的趋势,发展空间很大。
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培植大型加工企业,有三种途径:对现有小型企业从资金、技术、设备等各方面进行扶持,促进其发展壮大;利用现有中大型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合作;招商引资,新建大型加工企业。二是将现有企业进行整合,打造“联合舰队”,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多创名优品牌。三是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本着深加工、高科技、系列化的思路,跨行业、多学科合作攻关,大力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围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研发新产品,将产品向酿酒、饮料、保健食品、药品等方面发展。四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方式和渠道加强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品牌的包装和宣传推介,提高其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第一,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一方面,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标准尤其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标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提高我国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我国的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产生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同时要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要把农业生产标准、新技术、新成果规范为便于农民掌握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建立“政府推动、多部门联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社会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尤其要发挥好示范县 (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化覆盖率,推动建立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和流通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第三,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要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抓好质量跟踪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和信息发布制度,促使生产者、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 (协会)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制度、产地和产品标识管理制度、采标产品专销制度等,依法实施和管理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制定的主要农副产品生产规范进行审核把关,继续开展饲料、农机、种子等农业投入品认证,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推进农药 GLP认证、兽药 GMP认证、种植养殖 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完善市场监测技术,确保农产品安全。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最终构建起“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一要重点抓好农产品原产地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力争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发布、批发交易方式、质量安全检测和经营管理的网络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二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开发建设好六大应用管理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联播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系统、农产品网上展示推介系统、语音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管理系统,使之成为联结国内外、覆盖城乡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三要大力发展农村流通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农产品运销队伍。逐步建成由若干大型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小型农产品市场为基础,农产品经纪人为辅助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推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政府主要做好引导和服务,不搞行政干预,更不能包办代替,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第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给予重点扶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实施税费征收优惠。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允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其自有资产作抵押或采取出纳官员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要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授信工作,帮助合作组织及其成员解决好资金难题。推动更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技术服务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转变,支持和鼓励合作组织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支持有一定规模和出口能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切实增强市场营销能力。要本着“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农村社会进步”的原则,敢于创新,突破成规,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虽已在2006年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对其它类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大多停留在行政规章的层次上,必须尽快完善立法,使其发展步入法治轨道。第四,要理顺好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健全《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二是要健全财务制度,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三是健全收益分配制度,按照资本报酬有限和惠顾者返还原则,兼顾投资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实行按资分红和按交易量返还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四是要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 (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第五,坚持多元化发展的原则,实现组织形式与运作模式的创新,提高层次,拓展领域,最终建立起类型和模式多样、利益协调、管理规范、与国际国内市场有效对接、反应敏捷、广覆盖、高效率的现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1]朱剑慧,黄晓南.综述:以色列利用高科技打造高效农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2/26/content-5775883.htm,2009-06-09.
[2]张珂垒,蒋和平.日本构建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及其对我国启示[J].科技与经济,2008,(6):40.
[3]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EB/OL].http://www.gov.cn/gzdt/2008-02/27/content-902847.htm,2008-02-27.
[4]王艳霞.农村人才开发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18):108.
陈玉光,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当代作家(邮政编码266071)
F320.1
A
1672-6359(2010)01-0052-05
(责任编辑 张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