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比较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5和春红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东亚进程

和春红

东亚区域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比较研究综述*

和春红

欧洲一体化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功、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一体化进程,而东亚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则刚刚起步,进入了区域合作的新阶段。对欧亚大陆的两种一体化实践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捕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规律和基本趋势,而且能给东亚等地区方兴未艾的一体化进程提供经验借鉴与路径启示。

一体化进程;欧洲;东亚;比较研究

2009年底《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选出了理事会常任主席即“欧盟总统”,欧洲一体化进入了政治一体化的新纪元;2010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东亚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也得以再进一步。因此,对欧亚大陆的两种一体化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捕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规律和基本趋势,而且可以给东亚等地区方兴未艾的一体化进程提供经验借鉴与路径启示。

一、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验与东亚的现实

欧盟是目前全世界最为成功、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区域性组织,已然成为区域一体化实践的样板;这里的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经验,主要指的是欧洲一体化以法德为轴心、从“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完全的一体化”的发展路径。而在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亚的区域一体化则刚刚起步,正处在初步与探索阶段。东盟(ASEAN)10国最先开启了东亚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并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真正的东亚区域一体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兴起的,标志是10+3(东盟10国与中、日、韩)的形成,并渐渐成为东亚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机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东盟的活跃和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东盟+”模式在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将欧洲一体化和东亚一体化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及其论著渐渐多了起来。亚洲学者所关心的是,欧洲模式的制度能否在东亚复制,东亚地区适合何种形式的一体化。同样地,欧洲学者们也乐于向全世界宣传欧盟与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将欧洲一体化创造的、促进了地区和平与合作的创新模式向世界其他地区加以推广。总体而言,现有的对欧洲与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多见,理论分析稀少;宏观概论居多,微观研究不足。在为数不多的微观的比较研究中,也以宏观论述为多,高质量的细致比较研究则较为稀缺。大体说来,现有的对东亚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大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广泛共识:

(一)高度机制化VS弱机制化。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制度建设的道路,欧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超国家机构,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欧盟还将政体改革提上日程,谋求增强自身的合法性。与欧盟的超国家性质相比,东盟更像一个松散的政府间组织,东盟成立20多年之后,东盟首脑会议在1996年才开始固定化和经常化;“10+3”实际上是三个“10+1”,并没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APEC实际上是一个政府间论坛。

(二)同质性(homogeneity)VS异质性/多样性(heterogeneity)。大多数学者认为,欧盟覆盖的地理版图联结紧密,有一脉相承的共同文化积淀,因此无论风土人情、政治制度还是文化传统都有极大的同质性,而且欧盟在不断扩大之前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相近。相比较而言,东盟及东亚的多样性非常突出,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等都差异很大,异质性明显。

(三)核心国家推动VS轴心缺失。核心国家尤其是法德两国的紧密协调与合作是欧盟的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在东亚地区,东盟是一个小国联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并没有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东盟主导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局面进而被称作“小马拉大车”。

(四)东亚的一体化水平还远不能与欧盟相比。欧盟已经基本实现了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建立了经济货币联盟;施行共同的农业与社会政策,形成了自己的欧盟治理模式;并向着政治一体化迈进。按照经济一体化理论中“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完全的一体化”的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进程,东亚正在建设自由贸易区,所以一体化进程才处在起步阶段。东亚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形势更为复杂,进程将更为艰难、漫长。

二、国外学术界对欧洲与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欧盟与东盟、欧洲与东亚的一体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和著述纷纷涌现,较为重要的论述有:

(一)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卡赞斯坦1996年在《比较视野下的地区主义》一文中,强调了东盟与欧盟的最重要的不同点,即东盟迟迟没有、也没有必要实现机制化。东盟地区主义源于经济市场因素,而不是正式的机制。造成东盟地区主义的弱机制性的两大原因是,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和规则因素,以及(区域)国家的国内结构特点的影响。他的结论是,亚洲的地区主义将是一种开放的地区主义,受多元中心、而不是单一国家的影响。亚洲的区域主义注重一种包容性的结构,而欧洲则注重具有排斥性的正式机制。亚洲和欧洲都寻求的是一种开放的、而不是闭塞的地区主义,且都推崇多元中心而不是单一地区霸权。[1]

(二)美国加州大学的迈尔斯·卡勒(Miles Kahler)教授1996年在《从比较的角度看亚洲地区主义》一文指出,地区主义是周期性的和自由化的,无需建立一种区域认同,区域一体化也能产生。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机制,都应该强调“冷静”的和“开放”的地区主义。冷静的地区主义意味着运用地区机制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开放的地区主义是指,“区域”不被定义为地理实体,而被看作是一系列在某一特殊经济问题上寻求共同利益的国家。对亚洲许多国家来说,那些同意议事日程并且愿意承担责任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不管它们的地理位置在哪里,而这意味着欢迎美国影响的介入,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印度等国的加入,并维持APEC式的非硬机制化的区域多边主义。[2]

(三)道格拉斯·韦伯(Douglas Webber)2001年发表了《两个葬礼与一个婚礼?——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与亚太地区主义的兴衰》一文,指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ASEAN)与APEC都有所衰落,而APT(10+3,即东盟10国+中日韩)则在兴起。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文中专门从贸易相互依赖(trade interdependence)、霸权国家/两级领导者的领导能力(capacities for hegemonic and bipolar leadership)、经济与政治差异(economic and political diversity)三个方面(共有七个变量),集中比较了世界上的主要区域组织——欧盟和ASEAN等的不同表现。[3]

(四)研究东亚区域合作的专家马克·比森(Mark Beeson)2004年在《反思地区主义:历史比较视野下的欧洲和东亚》一文中,探讨了推动区域政治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力量。他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考察了欧盟形成的先决条件,并将其与东亚的现状做了对比,他认为,美国支持并推动了欧洲的区域一体化,限制了战后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他得出结论,鉴于区域一体化有不同的路径选择,受特定的历史环境,以及具体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战略互动的影响,即使众望所归,东亚短期内也不会发展成欧盟。[4]

(五)延斯-乌韦·翁德利希(Jens-Uwe Wunderlich)于2007年出版的题为《地区主义、全球化与国际秩序:欧洲与东南亚》的专著,可谓国外对东盟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进行最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专著。作者从历史的视角对两个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尤其是欧盟与东盟进行了客观、细致的比较研究。他认为,东盟和欧盟都起源于第一波地区主义浪潮,并且可能会是历时最长的区域合作实验。他赞同的是建构主义与多层治理理论,认为二者都揭示了地区主义、全球化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助于地区主义的理论化。因此,他强调观念性力量(ideational factors)的重要性,认为地缘政治与区域安全考虑比经济力量/因素更为有力地推动了东盟与欧盟地区主义的发展;认为地区主义是全球治理的多层框架中的一部分,给传统的“个人—民族国家—体系/全球”的层次分析方法,增加了区域这一向度。[5]

对东亚与欧洲的区域一体化进行比较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08年的《欧洲与东亚:变幻中的区域》一书。这是欧盟委员会资助支持的让·莫内跨国研究项目的一项成果,欧洲和东亚的专家学者集中讨论了欧盟经验对东亚地区的影响。Philomena M urray最后贴合题名作了总结性的概括,指出虽然欧盟是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样板,但由于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进程,东亚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各自都受到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欧洲模式不可能简单套用到东亚地区。[6]

三、国内学术界对欧洲与东亚一体化的比较研究

国内对欧洲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比较研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只要是论述东亚区域一体化的相关问题的,无论是区域合作现状、经济一体化建设还是前景分析,都往往要涉及到对欧洲的相关经验的介绍。从宏观上比较欧洲与东亚的地区主义模式的文章,主要有:吴志成和李敏的《欧洲一体化观照下的亚洲地区主义》,文中总结了亚洲地区主义的特点及其成因,并综合地区主义的两个典型范例——欧洲和亚洲一体化的经验,供任何有志于一体化的区域借鉴。[7]汪丽萍的《东亚区域合作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比较》,从现实权力、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三个方面对东亚区域合作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作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亚共同体的现实选择与走向。[8]

国内也召开过数届研讨会和国际会议,集中讨论了欧洲在区域合作方面的经验、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现实、以及欧盟与东盟、东亚的区域一体化模式比较研究。2006年10月,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区域合作:欧洲经验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同名的论文集;亚欧基金会、外交学院与中国国际关系协会于同年11月组织召开了题为“对欧洲一体化和东亚合作的再思考”的学术会议;同年12月,在《欧洲研究》编辑部以“欧洲模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明教授从与东亚国际关系的比较中分析了欧洲模式对于世界的影响,并分析了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与欧洲一体化的不同之处;200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与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了“比较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验与东亚的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这些研讨会中,来自东亚与欧洲的专家学者,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就欧洲一体化的成就与现状、东亚区域合作的现实与前景、以及欧盟与东盟及东亚的区域一体化模式的对比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对欧洲与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微观层面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安全方面。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介绍以及东亚如何效仿的论述颇为多见,较早对欧洲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了比较研究的是伍贻康、周建平1994年主编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书中从东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西欧、北美与亚太、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等几个角度对区域性经济一体化作了比较研究。近年来讨论比较多的是自由贸易区建设、金融一体化以及亚洲货币基金与亚元的建立等问题。较有代表性的有:郑迎平在《欧洲与东亚安全合作模式的差异评析》[9]一文中,集中比较了两个地区的安全合作模式;张天桂专门比较了欧盟、北美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政府的不同作用;[10]就欧盟/欧洲与东亚/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某个方面进行的比较,如伍贻康教授在《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11]一文中,就如何整合协调区域国际关系,从理念思路、战略策略、行为准则及方法几个方面,介绍了欧洲的经验及其对东亚的启示;也有一些文章单独就欧洲和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起源、促进因素、有无核心国家推动、制度建设、文化认同等的某个方面作了比较性的阐述,但流于表面,较为深入细致的并不多。

综上所述,现有对东亚和欧洲的区域一体化进行的比较研究,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对欧洲一体化的经验介绍以及东亚是否应当或者如何效仿上。随着“10+3”主导下的东亚区域合作的蓬勃发展,以及“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提出,东亚一体化方兴未艾,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欧洲与东亚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这方面的著述也将不断涌现。

[1]Katzenstein,Peter J.Reg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ooperation and Conflict,1996,No.2,Vol.31,pp.123 -159.

[2]【美】迈尔斯·卡勒.从比较的角度看亚洲地区主义[A].王正毅,迈尔斯·卡勒,高木诚一郎.亚洲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制度建设、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4-92.

[3]Webber,Douglas.Two funerals and a wedding?The ups and dow ns of regionalism in East Asia and Asia-Pacific after the Asian crisis,The Pacific Review,Vol.14,No.3,2001, pp.339-372.

[4]Beeson,Mark.Re-thinking Regionalism:Europe and East Asia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Volume 12,Issue 6 December 2005,pp969 -985.

[5]Wunderlich,Jens-Uwe.Regionalism,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Europe and Southeast Asia,Ashgate, 2007.p.161-163.

[6]M urray,Philomena(ed.).Europe and Asia:Regions in Flux,Palgrave Macmillan,London,2008.p.207.

[7]吴志成,李敏.欧洲一体化观照下的亚洲地区主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8]汪丽萍.东亚区域合作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郑迎平.欧洲与东亚安全合作模式的差异评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8,(7).

[10]张天桂.欧盟、北美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政府作用的比较[J].当代亚太,2007,(10).

[11]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J].太平洋学报,2005,(1).

(责任编辑 胡爱敏)

book=171,ebook=171

和春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250100)

D814.1

:A

:1672-6359(2010)04-0106-03

*本文受“山东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资助支持(项目编号11060070613019)。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东亚进程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欧洲第一份研究东亚视觉艺术的西方语言杂志——《东亚艺术》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为例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学霸“三小只”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基于ZADL联盟的低利用率文献区域合作储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