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及其时代意义

2010-08-15 00:45刘小力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恩格斯资本主义

刘小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及其时代意义

刘小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人摆脱了自然关系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奴役和精神关系的奴役之后的和谐,是每个人都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基础上的和谐,是终极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他们的和谐社会观对于我们坚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分步走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

1857年,马克思针对巴师夏1851年出版的《经济的和谐》一书起草了《巴师夏和凯里》一文,探讨了和谐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分析了巴师夏和凯里两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观点及形成这些观点的不同的经济条件和民族环境,批判了他们鼓吹的阶级矛盾调和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对抗性矛盾

在同一篇文章的最后部分,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巴师夏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和谐的观点,他说道:“这些关系的和谐是一种彼岸性,这种彼岸性正好从法国疆界的尽头开始,存在于英国和美国。这只是非法国的即英国和美国的关系的想象的、理想的形式。因此,如果说在他那里和谐决不是来自丰富的生动的直观,而相反地是从贫乏的紧张的对立的反思中产生的夸张的产物,那么,在他那里唯一现实的事情就是要求法国放弃它的经济上的疆界。”[1]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所谓“和谐”只不过是“想象的理想的形式”,其和谐社会观正是产生于对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的“反思”,而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恰恰体现了现象的直观,即本质上是对立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性质。

从马克思对巴师夏和凯里批判中,我们不难看出,和谐社会是对对抗性社会的扬弃,其和谐的本质首先来源于资本主义产生“对抗的地方”——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的和谐社会首先是生产关系的和谐,而这样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只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2]即生产关系的对抗。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在阶级对抗的社会,社会进步主要靠少数人垄断进步成果来实现,而共产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将开始一个质量全新的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被消灭了,两者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直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由人类全体以多种职能活动的形式表现的人类普遍性,最终以个体活动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最终把个人从群体的附属物、阶级的符号、生产的工具、科技的附庸中解放出来,彻底根除了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关系的对抗性,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和谐社会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关系这个统一体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分工关系等是首要的和决定性的环节;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同时,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又受制于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没有后三种关系的展开和实现,前一种关系也不可能继续发生和进行。因此,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是一个由其各环节运动变化构成的动态统一的复杂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中仍存在多对矛盾,在这些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它们决定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构成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中同一性是否占据显著的支配地位,是否表现为和谐形式,直接决定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

因此,和谐社会首先表现为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里的和谐。这种和谐表现在: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这样,每个人的劳动直接获得社会普遍性,一种直接的社会性和具体的普遍性。在这里,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间接同一性及其各自内部的直接同一性占据了这一矛盾的显著的支配地位,两者的存在和发展,要通过对方,要以对方为中介。“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4]劳动者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手段,以生产资料为媒介。同时,劳动者又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目的,生产资料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手段与目的在这里趋于一致,人与劳动不再异化,这一切正是由于劳动者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才使得把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个体与“类”趋于一致,这也恰恰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之为自由社会正是因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5]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观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人摆脱了自然关系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奴役和精神关系的奴役之后的和谐,是每个人都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基础上的和谐,是终极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他们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1.坚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很发达的社会,也是一个存在太多不和谐因素的社会。消除资本主义不和谐弊端,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必然体现。它反映了人类不懈的美好追求,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这就启示我们,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始终把实现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最高目标。今天,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构想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由理想逐步变为现实,它完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与勇气。

2.积极实施分步走的发展战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通过一系列阶段性发展才能最终完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就是通过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到“最高阶段”的延续过程来实现。这就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长期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分阶段,有过程地逐步推进。当前,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必须制定长期历史进程和特殊阶段发展相统一的发展思路。各阶段发展中内含着“社会和谐”的因素成分。随着系列阶段的向前推移,其内含的“社会和谐”因素不断扩大,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

3.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6]这就是说,随着生产方式与社会形式的沿革,人类必然日益克服自己的自然自在性与原始野蛮性,不断地提高人性水平并促进自由的扩延。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和谐社会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基础的。他们发现,劳动所赖以进行的生产方式既是社会的基础,也是人类自由的凭借;人的自由、平等的背后不光是政治问题,更根本的是经济问题。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高度发展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样,没有经济发展来支撑,和谐社会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经济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保持社会充满活力,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只有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1979.8.3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1995.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995.29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1974.92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1995.532.

(责任编辑 金刚)

book=235,ebook=235

刘小力,中共武汉市委党校马基部副教授(邮政编码430023)

A164

:A

:1672-6359(2010)04-0064-02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恩格斯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