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

2010-08-15 00:50:42王浩军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建设

王浩军

(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 071002)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

王浩军

(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 071002)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这一体系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过程的全方位研讨,把握并揭示其鲜明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邓小平;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在新的实践中,邓小平继承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经验总结和正确理论原则,开拓创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过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总结新时期伟大实践所产生的新鲜经验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其自身发展脉络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提出。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深入,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在“文革”结束后,中国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进行了系统的拨乱反正。但在此过程中却发生了曲解“解放思想”而否定党和社会主义的右倾错误。1979年3月,邓小平对此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至此,“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实际上已初步形成,为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一个崭新理论从此拉开了帷幕。

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全面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十二大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科学论断。例如,在邓小平指导下,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正确思路。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更加完整。1987年10月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大会明确概括并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系统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

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在经受国内外严峻形势考验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其标志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精辟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头脑的重大认识问题,对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深入阐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以“南巡讲话”为灵魂,系统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基本线索,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历史由来和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理论体系,从九个主要方面完整地展开了它的主要内容,并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条件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精神,就必须认真考察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条件。

(一)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众多变化。一是社会制度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却发生了变化,进入了共处与竞争的相持阶段,斗争方式也由武力对抗转变为和平竞争为主。二是经济和科技因素在双边和多边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上升,国际竞争更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三是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在发展。另外,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国独霸已成历史,世界正步入多极化。尽管还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和平与发展问题尚未解决,但无论如何,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并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经过多年思考,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特征,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并对之作出科学的分析,及时而正确地回应了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征的重大理论和决策。

(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创立,都和创立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定历史背景就是战后苏联模式的由盛转衰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建国后,我国顺利地恢复了国民经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却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文革”发生前,我国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在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积极理论成果。另一个是错误趋向,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政治上盲目求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两种趋向相互交织,此消彼长。错误趋向的积累和发展终于在一个时期占了上风,从而导致“文革”发生。这两方面都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准备。他继承和发展了1956年以后党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探索中的错误所提供的教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特别是“文革”所造成的危机构成这一理论产生的重要契机。“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三)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邓小平正是坚持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时代要求,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说出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其理论的绝大部分内容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和观点为理论依据,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具体来讲,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这一理论的“活水源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生长点。

(四)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基础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又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课题。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发展基础上建成的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等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况且,邓小平不是先知先觉,他不可能先提出一套完整的治国方案,然后按这套方案来改造中国,因为一个能够随机地解决社会主义所有问题的完整体系事先并不存在。因此只能在实践中提出方案,修正方案。离开了具体的改革实践,就不可能说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的轨道,又不能照抄书本,照搬别国模式和经验,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出许多新鲜经验,涌现出许多新鲜事物,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伟大的实践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逐渐认识并初步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大量丰富的具体内容是在总结新时期实践经验中形成、发展、充实、完善起来的,是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提出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以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为基础,辩证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心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次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邓小平作出了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国情的科学论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此为依据,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

邓小平指出,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事业的领导核心,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及自身建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依靠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九)关于祖国统一的问题

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按照这个原则来解决港、澳、台问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他还进一步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来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延伸。“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四、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国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把发展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战略地位。

(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改革相适应,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问题

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问题

邓小平指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同时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问题

邓小平认为,要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致富又不可能,所以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

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针对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有关未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原则,当时还缺少实践的检验。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正确的,但其实际运用却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逐步形成了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同时在他晚年的“政治遗嘱”中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色。后来斯大林在苏联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其中既有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的方面,也有教条式照搬和背离马列主义的成分。斯大林把有严重弊端的苏联模式绝对化、神圣化、国际化,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但后来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却造成了很大的不幸。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同时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教条式理解和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以及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向前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从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后的20余年,我国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上同旧社会相比有了天壤之别,但由于长期愈演愈烈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生产发展速度缓慢,有时甚至是停滞的,政治运动不断,社会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状态。因此,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义”,要求对社会主义有一个再认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拨乱反正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应运而生就成为必然。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基础,总结建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并进行完整论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三)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在精心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密切观察世界形势的变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有“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关起门来是不能发展的,做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注世界科技的最新发展,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强调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邓小平还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作了正确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正确的国际战略,正确处理了与各国的关系,为我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同时指出,在政治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必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在经济上,南北差距仍在扩大,必须在平等、互利、公正、合理的原则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形成了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础,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为中心。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用“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总之,时代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改写了历史,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如胡锦涛所言:“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作出的光辉业绩、创立的科学理论,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和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DB/OL]http://www.people.com.cn/GB/ shizheng/1024/2729306.html.

(责编:李莉)

A849.1

A

1008-8431(2010)02-0035-05

2010-02-07

王浩军(1971-),男,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