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桦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0)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环境会计信息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信息,其信息的披露必将引起会计领域的变革,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会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会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致使环境会计核算、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加强环境会计实务研究,对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颁发约28项环保法规和70多项环境规章,确定了排污收费、限期治理、落后工艺和设备限期淘汰、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但涉及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较为零星,尤其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制度,企业内部也未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1]。政府相关部门没有界定哪些企业行为是属于要公开的企业环境行为,没有明确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也没有规定进行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序,等等。其中,最根本的是缺乏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方面的基础性的法律制度。
我国已经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其披露的模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据统计,36%的企业将环境信息披露包含在年度报告中,36%的企业包含在企业内部工作会议中,14%的企业作单独报告,9%的企业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有5%的企业包含在董事长的报告中,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要素不一样、模式的不统一造成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可比性。而且这些所谓的信息公开只是公司内部的公开,对于公司以外的投资者或社会公众根本无法获得相关信息,没有体现信息披露的外部性、社会性。
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可利用的技术与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环境问题的准确计量存在一定的困难。环境成本,特别是污染成本计量、核算较为复杂,而传统会计没有将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列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突破计量障碍,避免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与披露信息的多元性所造成的信息的不可比,这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亟待解决的问题[2]。
长期以来,我国产品成本中并不包括环境支出因素,环境支出项目的缺失首先表明了我国产品成本结构的不完整、不科学,同时也不符合新经济环境与时代的要求。而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企业应该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污染,谁治理”的经济责任原则,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代价,但目前实务会计很难找到一个指导性、合理性的分配标准,使同一环境资源在不同企业、单位、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因为环境成本是企业相关成本的一部分[3],多数企业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地增加支出。
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是相关利益者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信息之一,具有合法性、公允性、可比性、明晰性等质量特征,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客观上要求独立的第三者对其进行评价和鉴证。随着企业对环境审计的要求,迫切期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专业研究机构或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起步较晚,其研究还仅限于在传统会计基础上的局部创新,尚未系统地从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出发,对环境会计进行实证性、规范性的深入研究与可操作性实践。
加强环境会计的相关立法,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建立环境会计制度[4],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并扩充到报表体系,使环境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健全的法律形式确立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同时应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加大执法和惩处力度,使企业不仅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认识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之一。促进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的理念,使企业自愿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积极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政府要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倡导企业编制“环境报告”披露环境信息。①修改《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政府和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的义务和责任,企业不仅要向政府披露环境信息,还要向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人披露环境信息。②完善相关环保制度,要求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不再局限于产生严重污染的企业,此外披露的内容除了排污情况外,还应包括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如企业的环境绩效、环境负债及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和企业对环境状况的评价反映等。③为反映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我国应考虑要求企业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对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发生的涉及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入流出的有关环境会计核算信息进行综合报告。并把它作为某些行业的必要补充报表。
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只采用货币计量是不可取的,需使用多重计量假设,它既可以用货币单位反映经济业务的损失和收益,又可选择实物、指数及百分数等辅助计量单位,即同时采取货币和非货币两种计量形式来共同表现环境资源,使提供的信息更加完整准确,有利于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按目前会计界一般认识,使用货币计量形式时,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此外,机会成本、替代成本等新兴计量属性都可为环境会计核算提供前提基础。
企业环境支出成本化的处理方式可以让长期游离于企业产品成本之外的环境因素回归本位,一方面符合时代的需要与潮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企业产品的成本结构更加完善、科学,所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真实。此外,环境支出核算由费用化到成本化的转变,还体现出了一种文明与进步。它表明我们更加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力图采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环境资源的消耗,追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国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控制的实践分析,核算和管理环境成本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防止企业陷入巨额的环境债务中。
①企业把未来开发、利用、防治可能发生的环境支出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若干可行的生产方案,并对其价值评估,筛选最佳方案予以实施,以达到事前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取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小的替代材料,尽量回避和减少为增加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③企业在污染发生后应设法予以治理,其治理过程中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
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环境监督职能,对企业环境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并向社会公众充分披露环境信息[5]。
①政府应成立或指派专门组织机构,对企业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环境质量情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等环境绩效状况和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效益影响程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评估。②会计职业团体,如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绿色会计委员会等,可在财政部牵头下,加快环境会计专业标准的建设。应将研究视角从单一的会计学领域转移到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会计学有机结合的轨道上来,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监测和计量技术等的研发与推广。③政府引导企业将微观层面的企业环境会计与宏观层面的“绿色GDP”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数据,后者为前者提供指导原则的互动机制。
环境会计是一门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学科,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环境工程等。企业环境信息的产生与提供,需要会计与企业环境工程师的共同努力,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仅仅增强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是不够的,我国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应以大学本科教育为核心,以专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方向,扩大本科环境会计教育规模,并强化继续教育的制度性规范,从而保证环境会计专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加快有关法律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调,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参与国际有关事务和活动,逐步扩大和提高我国环境会计及其理论研究与专业人才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和地位,满足环境会计发展和会计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是全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计将从控制、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转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1]郭鹏云.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理性思考[J].财会研究,2009(7):22-23.
[2]赵红梅.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分析[J].财会研究,2007(8):23-24.
[3]刘爱民.财务会计发展与环境成本管理[J].财会月刊,2009(1):64-65.
[4]高莲盛.《会计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综述[J].财会研究,2007(7):35-37.
[5]任立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8(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