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农业视角的中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研究

2010-08-15 00:46黄文清李明贤
中国林业经济 2010年1期
关键词:经管农经现代农业

黄文清,李明贤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长沙 410128)

1 中职农经管理专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

1.1 培养高素质农村经管人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进程不断加快,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以及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人才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而且对相关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更高。未来的农村经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同时拥有语言表达和公关、组织、协调、管理、营销、外语应用、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等多项能力。相应地,我国中职农经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农村经管人才的主要场所,其任务就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体力、能力和道德等,培养满足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各类农村经管人才。并且受教育者不仅仅是针对在校的青年学生,还针对社会上在职人员进行更具专业性的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非学历教育的作用。由此可见,中职农经管理专业通过培养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管人才,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2 开展产学研合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

中职农经管理专业作为“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教育与培训中能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及技术贯穿到人才培养中去,促进科技教育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农村经营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接受农业企业或农村基层组织的委托,或者主动与农村经营单位的管理人才相互渗透,以推动农村相关组织的发展。同时,中职农经管理专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软科学研究,为地方政府和农业相关组织的发展制定规划、重大建设工程及技术项目提供咨询、参谋和决策意见,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支持。

2 中职农经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三农”的本位职能日益弱化,专业素质难以得到保证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管理工作,要求中职农经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素质。然而,受诸多现实因素如社会及考生家长对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持有一定偏见、产业结构调整使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引发的生源竞争等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的农经管理专业出现办学危机,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些学校纷纷将农经管理专业调整为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农经管理专业的非农化,专业口径过窄过细,其服务“三农”的本位职能也日渐弱化。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经管人才由于对农村经营管理持有一定偏见,就业后大部分流向城市,即使有一部分面向农村,也因未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开展农村经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而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尤其是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2.2 激励机制不合理,师资队伍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一是管理体制与方法较为落后。大多数中职学校属事业单位,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一些不正之风导致人员超编与缺编并存、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收入分配体制不科学。许多中职学校仍是采用传统的分配方法,根据学历、职务、工龄等非业绩因素确定相应的工资级别,未能做到以岗定薪、优劳优酬,从而严重挫伤了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对教师的职业培训缺乏有效支持。许多学校对教师能力的提高,仅仅为满足目前的岗位而要求教师达到相应最低限度的学历,从而一方面导致了师资队伍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得不到提升和更新,另一方面导致了许多教师仅仅是为了提高职称和工资档次而提高个人能力,许多教师未能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地位和责任,仅仅把教师当成一种工作,局限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从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职业。据本课题组2008年对我国中职农经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8~40岁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70%,而且大多数是出家门、进校门、再留校门,尽管很多人曾从事过企业参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但累计时间很短,对很多具体工作大多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上,急需参加系统且全面的职业培训;而就中老年教师而言,通过多年的积累,已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很多已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趋于老化,亟待更新。然而,这些急需进行的职业培训难以得到学校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十分严重,难以为学生高素质培养和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3 教学内容较为空泛,缺乏学生素质培养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包括中职农经管理专业在内的经管类教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并大量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的教材与理论,对扩大学生的视野、改变其知识结构、增强其适应世界范围内竞争挑战的能力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但由于中职农经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一样,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存在重西方理论轻中国实际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对西方理论消化不良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尤其是综合运用理论课程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农经管理专业也未能很好地树立“育人”意识和系统的专业指导思想,从而导致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大多局限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提高等方面,而往往忽视职业理念、专业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农村经管人才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农村基层政府和农业企业的认可,最终制约农经管理专业向纵向和深度发展。据中青在线网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大多青睐诚实可信、勤勉上进的求职者,希望他们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头脑灵活、忠诚度高并具有开拓精神,普遍担心毕业生缺乏主动意识、急功近利、不肯吃苦、以自我为中心、忠诚度不高[1]。然而,据有关教学调查显示,目前包括中职农经管理专业在内的经管类教学体系中存在着2∶8规则,即教师80%的精力花费在对用人单位而言可能不太重要甚至无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20%的精力才花在对用人单位所关注的素质和理念的培养方面。

2.4 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农经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单一,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且重理论轻实践,甚至将中职农经管理专业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农经管理专业的“压缩品”,从而导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未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养,实践技能不足、动手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对中职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即使有些职业学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名义上保留了实践课程与一定的学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和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监控过程中存在重课堂教学与理论教学轻课外教学与实践教学、重学生理论知识考核轻学生实践能力考核、重评价结果轻评价过程、重在岗职工教学轻社会人员的参与等现象,从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工不同酬”,严重挫伤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随着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用人单位因商业机密等各种原因不愿意接纳毕业实习生,尤其是工作岗位涉及财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营销业务等。即使部分用人单位接受了学生实习,学生也很难接触到真正的业务训练。而且实习基地的挂牌,更多的是靠某种关系来维持,从而难以有效保证实习教学基地的持续发展。

3 推进中职农经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经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可通过开设一些“爸爸妈妈学堂”[2]等形式,经常组织一些专门讲座,并通过各种宣传媒体,使家长们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经管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先进事迹等,以提高他们对农村经管人才培养的了解与重视程度,为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社会环境,使各类专业人才和不同岗位上的劳动者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各展所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应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农村远程教育、农村学校图书馆和实验设备等方面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城市教育对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帮扶,农村基础教育普及意识的进一步强化等,为开展中职农经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做好具有一定知识与素质的生源储备。尤其应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实际情况,增加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等相关知识的介绍,避免将农村基础教育变成升学教育。

3.2 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中职农经管理专业应尽快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起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策略[3],广泛吸引和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优秀经管人才到学校进行授课或作报告,同时学校可通过设立岗位津贴、科研津贴等方式向“双师”型教师倾斜,鼓励和支持教师走出校门,积极投入农村经营管理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和现场考察,以提高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最终壮大师资力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实行聘任上岗、课程招标与综合评定,根据实际情况可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视情缓聘和有职不聘。同时,可从教职工基本工资中拿出部分比例作为浮动奖励,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改变待遇跟着职务与职称走的传统分配模式,构建一种“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以人为本”的人才机制,增强竞争危机意识,提高师资队伍的积极性;第三,应根据中职农经管理专业的特点,加大专业师资培训课程内容的改造力度,突出教师对农村经济理论的全局把握与实践分析能力的培养。

3.3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实施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中职农经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中职农经管理专业更应坚定其专业发展定位,主动服务“三农”,并根据这种主体趋势和战略,将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既掌握本位农业(即广义农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又掌握与本位农业紧密相关的工商经济与管理、财政与金融、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创新精神与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的农村经管人才。同时,考虑现代农业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三类[4],这就决定了中职农经管理专业要培养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还需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建立起系统、简练、实用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同时,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过程中,应尽快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教书育人观念。不仅在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为学生认同企业价值观、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特点留下足够的空间,而且在教学内容上除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外,更应通过系列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第三课程活动给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上职业精神的烙印,促使学生培养职业素质,从而真正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实施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3.4 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基地建设

一是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应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根据现代农业所需的三类农村经管人才,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不同内容的分级教学,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以提纲挈领解决基本问题为教学重点,从整体上压缩课堂教学时间,以便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和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二是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现代农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本专业的在校生以及广大在职人员培训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教师、学生与在职人员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其中,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校政(政府)共建模式、村校产业开发模式、人才培养和项目培训结合模式、信息咨询服务模式、合作研究模式等形式。三是应加强仿真教学。所谓仿真教学,是一种以仿真机为工具,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装置进行教学的崭新教学理念[5]。由于仿真训练是一种多通道综合作用的教学方法,十分吻合人类接受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得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之中,可以充分调动感觉通道、运动通道和思维通道的学习机能,以提高知识接受的效率,并可弥补因商业机密而造成的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等问题。为此,一方面,应强化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实践,鼓励教师结合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从不同角度选择典型事例编写教学案例,并提高案例解剖深度和广度,同时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集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例如,可设立农产品生产企业管理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便于学生将市场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践中。同时,模拟实验室之间,建立了模拟实验室的学校与未建立模拟实验室的学校之间应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既可防止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也有利于培养多面型应用人才,实现双赢。

[1]方玲玉.略论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3-76.

[2]金恩斌.浅析教育结构对经济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5-26.

[3]蒋远国.创新高职办学模式,培育合格专业人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6):15-16.

[4]贺健强,薛绍华.论农业专科学校的定位与管理学专业体系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5-6.

[5]陈伟鸿.仿真模拟教学与经管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 人才开发,2004(8):40.

猜你喜欢
经管农经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浅谈基层农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经管国考
《农经》杂志2018 征订函
《农经》形象
工信部中小企业经管领军人才轻工创业创新班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