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义士
资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四川 资阳 641300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如果呈急性发作时,控制不及时,很容易诱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尽快缓解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预防进一步恶化或再次发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008年2月~2010年2月期间,我们对48例成人哮喘采取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1],男34例,女14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2.8±7.9岁,病程10~46年,平均病程19.4±8.1年。病情分级: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15例。
1.2 治疗方法 布地奈德气雾剂鼻喷吸入(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987),症状轻者给予200μg,症状重者给予400μg;沙丁胺醇气雾剂(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0233,规格:每喷含沙丁胺醇0.14mg)鼻喷吸入,一次2喷。同时给予氨茶碱静脉滴注,常规抗感染、吸氧祛痰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30min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肺功能仪测定患者肺功能,观察其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治疗效果 48例患者经过及时治疗,治愈26例(54.17%),有效18例(37.50%),无效4例(8.33%),有效率91.67%。
2.2 肺功能的改变情况 治疗前,FEV1为1.52±0.16L,PEFR为3.30±0.35L/S;治疗后FEV1为2.47±0.20L,PEFR为3.86±0.58L/S;治疗后两项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哮喘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变态反应。当变应原进入具有过敏体质的机体后,可以通过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传递,刺激机体的B淋巴细胞合成特异性IgE,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性的IgE受体。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交联,从而促发细胞内一系列的反应,使该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导致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炎症细胞浸润等。②气道炎症。气道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哮喘的基本的病理改变和反复发作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因为患者均表现以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在气道的浸润和聚集,使气道炎症持续存在。一旦患者存在诱发因素时,便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血浆渗出和粘膜水肿。③气道高反应性。主要表现为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是哮喘患者发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④神经机制。神经因素也认为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因为支气管受复杂的植物神经支配。
基于哮喘以上发病机制,我们采取了综合治疗的措施,给予患者吸氧祛痰的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吸入,茶碱类药物静脉滴注,取得了满意效果,如48例患者治愈26例,有效率91.67%;FEV1和PEFR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布地奈德是一种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新型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化学结构与周身用糖皮质激素比较,最大的区别是类固醇结构D环上C16a、C17a或B引入亲脂性基团,可增强亲脂性,延长占领受体的时间,局部抗炎作用明显增强。它能增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抑制免疫反应和降低抗体合成,从而使组胺等过敏活性介质的释放减少和活性降低,并能减轻抗原抗体结合时激发的酶促过程,抑制支气管收缩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而减轻平滑肌的收缩反应;同时与肝脏微粒体酶亲和力增强,即使有一定量的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也会很快代谢,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其局部沉积率增加,增加了与粘膜组织的结合,在气道内滞留时间长,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沙丁胺醇为选择性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β2肾上腺素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合成,而呈较强的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在治疗哮喘剂量下,对心脏的β1受体的激动作用较弱。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合用,前者作用于炎症细胞,后者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因为β2受体激动剂使无活性的GR被磷酸化,可以增强激素受体的兴奋性,从而增加激素的作用;而激素可以促进β2受体的合成,提高了β2受体激动剂的作用[2]。氨茶碱可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对支气管粘膜的充血、水肿也有缓解作用;能改善改善肌收缩力,促进呼吸。
总之,我们对成人哮喘急性发作采取综合治疗,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促进肺功能改善,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2):132-138.
[2]毕颖,赖刚.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联合应用和双倍沙丁胺醇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