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位龙
贵州电建二公司职工医院,贵州 贵阳 551418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呈年轻化,严重威胁广大妇女的健康状况,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水平[1]。目前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由于乳房对于女性具有特别的意义,因而采用保乳手术治联合术后放疗加化疗的综合疗法是目前欧美等西方国家最为常用的方法,能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治愈率。我科自2006年以来,对80例各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保乳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诊治并行保乳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1±5.8岁。肿瘤直径0.6cm~3.0cm,平均1.9cm。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触诊、B超和钼靶检查确定为早期乳腺癌,且肿瘤均为单发。
本研究所有80例患者均保留乳房。术后均行辅助化疗,激素受体阳性者口服三苯氧胺3年~5年。其中,行局部广泛切除加腋淋巴结清除治疗者50例,行象限切除加腋淋巴结清除治疗者30例;局部广泛切除,切缘距瘤缘2cm~3cm,将肿瘤所在象限的全部乳腺组织切除。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到切缘镜下阴性,检查6~12点。若术中切缘冷冻切片检查阳性,则再行扩大切除手术,至切缘阴性为止。腋淋巴结清除数平均17.2枚。
手术后1周对术前以及术后证实为Ⅱ、Ⅲ期病人及部分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ER、PR阴性、Her-2强阳性、年龄<35岁)实施化学治疗。具体化疗方案为:CEF(表阿霉素100mg/kg)38例、TEC(多西他赛75mg/kg,表阿霉素80mg/kg)24例、TE(紫杉醇150mg/kg)5例、NE(诺维本25mg/kg,dl、d8)4例,0期及低危工期5例,未采取化疗。新辅助化疗:TEC5例、NE4例。
全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切缘均阴性,均行保乳根治术;淋巴结转移13例,转移数在1~3枚,转移率16.3%。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32例,导管内癌12例,小叶原位癌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5例,粘液癌4例,乳头状腺癌2例。在所有患者中,ER阳性者20例,PR阳性者16例,ER及PR均阳性者14例。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3个月~84个月,平均50.8±8.5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74例患者保乳术后乳房外形丰满,乳头端正,双侧乳房对称性尚可,无活动受限,对保乳外观很满意。4例患者皮肤有放疗后出现色素沉着,患乳略变硬。l例患侧上臂内侧轻度肿胀。无其它不适现象,2例因手术疤痕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外观,但无需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越来越收到广大患者的青睐。由于保乳手术无论从外观、功能还是心理等各方面均对患者具有有益影响,而且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因此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2]。我国乳腺癌外科也从以局部解剖学为基础的根治性手术,向以肿瘤生物学特性为指导理论的治疗方式发展。近年来,众多研究均表明,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其治疗效果与根治性手术的远期疗效相近,特别是医学技术相对发达的地区,实施保乳手术的患者较多,已有高达50%的患者采用保乳术[3]。目前在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中,最有争议的就是手术范围是否够大,手术能否彻底,局部复发和转移的几率是否会增加。大量国外资料和笔者本身经验表明,保乳手术预后与传统手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本组中没有1例局部复发,完整地切除肿瘤并不会增加转移的可能[4]。也就是说手术要做到肿瘤切除而不是肿块切除,要求病理上切缘无肿瘤组织,术中需做切缘冰冻切片检查。切缘距肿块2cm以上应该是安全边界。有关学者认为由于乳腺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点,能手术根治的癌肿,在患者血液中可能已有癌细胞扩散,而且手术操作也可引起癌细胞的播散,因此单纯手术治疗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术后及时化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保乳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因此乳腺癌术后必须进行化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腺癌患者不仅仅要求能够根治疾病,更要求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乳房,以保留其美观功能。而保乳手术是既要保持满意的乳腺外观,又要在控制局部复发和生存率方面与根治性全乳切除取得一样的效果。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会有更多的小乳腺癌和微小乳腺癌被发现。早期乳腺癌病人接受保乳手术治疗必将成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总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联合术后化疗治疗疗效确切,局部复发、转移率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和美容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石松魁,郎义芳,傅西林,等.0—Ⅱ期乳腺癌外科保守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2,29(1):46.
[2] 沈镇宙,邵志敏.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6-128.
[3] 郭贵龙,张筱骅.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局部复发因素的探讨[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3):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