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垫江县五洞镇中心卫生院,重庆 408326
清代明医王任曾指出,治病之要决,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他的观点代表了中国历代许多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而活血化瘀的应用在《医林改错》中发挥到极致。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治疗了许多患者,现将几个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席某,男,42岁,1998年5月26日诊。头痛5年余,多方治疗无效。自诉因淋雨受寒所致,发作时左侧头部呈针刺样疼痛,春天发作较频繁,夜间尤甚。诊其脉弦细涩,舌质略暗红,此乃寒凝血滞,瘀血阻于头部,脉络所致。方用血府逐淤汤加味;天麻15g,当归12g,牛膝15g,生地15g,钩藤15g,红花12g,赤芍15,川芎15,桃仁12g,柴胡15g,积壳,桔梗各6g,丹参30g。水煎分3次温服,日剂。服药6剂而愈。
闵某,男68岁,腰痛剧烈发作3年。用各种镇痛剂无明显效果,每当发作时牵其下肢疼痛,昼夜发作,翻身转侧加重,行走困难,查舌红,苔白,脉弦。腰椎CT显示腰椎2-5呈唇齿样突起。骨科因患者年龄及心脏功能情况认为不适宜手术治疗。中医辨证为血瘀湿阻,肾气亏虚。治以活血化瘀,补肾祛湿。药用:当归12g,丹参20g,赤芍,乳香各15g,没药12g,苍术20g,黄柏12g,牛膝20g,薏苡仁25g,黄芪40g川断20g,狗脊20g,山药,枸杞子各15g,穿山甲各5g伸筋草20。服4剂药,腰腿疼痛减轻,再服5剂腰腿疼痛明显缓解,治疗20天后,患者腰腿疼痛消除,能参加轻度劳动。
谢某,男,73岁于2007年11月25日初诊。患者自诉:喘息,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咯痰量多,每遇气候变化而加重。近年来服中西药物频多,但治疗效果欠佳且不巩固,而且时好时作,反复不愈已10年余。诊见:面色晦暗,口唇紫绀,舌红有斑点,苔白腻,脉沉细而涩。又经X光线透视:双肺纹理模糊不清,辨诊为心肺两虚,气虚血瘀,痰湿阻肺。前人有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肺主气的关系则进一步说明气血有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联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气化不足,升清降浊功能失职,水湿停聚化而为痰,故有加重气道阻塞。可产生喘息不得卧病理反应。根据气虚则血瘀的病理演变规律。投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赤芍,桃仁,柴胡,积壳各15g,川芎,红花桔梗各10g,甘草5g,牛膝10g,党参30g,桑皮15g,瓜蒌20g,茯苓20g,法半夏15g,胆星15g,白术15g,陈皮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5剂,11月30日再诊,诸证皆缓解。
分析:按肺主气,心主血,气血为人身之本,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畅通,亦可致血成瘀。肺气不足,则痰停滞,屡有阻滞气道之憋,故可合而为害致瘀成痰,阻碍气机。血府逐瘀汤加入利肺气,健脾祛痰之品,是针对气虚血瘀的病理特点而设,故能中病机,用之疗效满意。
田某,女,34岁,2007年4月11日初诊。近2年来月经前后4-8天即感头痛眩晕,腹部欠温,小腹及腰部刺痛,经色黑而有血块排出,经期尚准,舌有瘀班,脉弦涩。证属寒凝血瘀,拟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投以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5g,干姜15g,延胡索20g,没药15g,当归15g,川芎15g,肉桂8g,赤芍20g,蒲黄15g,五灵脂15g,香附20g,艾叶15g,甘草6g,水煎分三次温服,日1剂。于经前10天开始服,日1剂,连服4剂,半年后隨访未复发而告愈。
吴某,男,67岁,2006年5月21日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流涎,四肢不遂,曾在某县医院CT检查诊断为脑栓塞,经治疗好转出院而求治于吾。现头痛,头昏,上肢活较差,下肢行走不能纳食减少,诊其脉弦细涩,舌质略暗紫,此乃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投以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0g,赤芍20g,红花15g,桃仁15g,当归15g,地龙15g,全虫6g,蜈蚣2条,伸筋草25g,牛膝15g,甘草10g水煎分3次,日1剂,服药14剂后,手能持物,下肢站立能拔行走。再将上药去甘草,做成丸药每1g,日3次,连服3月而痊愈。